□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2018年,中國農資傳媒提出“跳出農資看農資”的觀念,今天我們就從制造業角度看看農業。眾所周知,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制造業屬于第二產業。從第二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問題,是不是風馬牛不相及?不久前,在廣東舉行的“2018中國制造論壇:全球制造業變局下的新產業革命”上,學術界與企業家對中國制造業的現狀進行了討論。從中國制造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中,農業也能觸類旁通,找到自己的啟發和借鑒。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個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從問題層面入手,人們會發現第一和第二產業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勞動力短缺。制造業的招工難已經不新鮮,而農業領域,比如我熟悉的茶葉領域,茶園主說不要說合格的勞動力,有時隨便找個活人都難。農業和制造業在這方面之所以成為難兄難弟,背后是勞動力持續、大規模流向服務業。據報道,2012年時中國第三產業產值首次超越第二產業,服務業對勞動力的爭奪導致勞動力價格長期上漲,制造業說“工人兄弟你在哪里”,而農業的“誰來種地”之問也已發問多年。
共同的問題,需要融通的思維來解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其中農業借助制造業的科技進步和新型產品,不僅找到了市場痛點,也找到了問題解決之道,新的農業服務理念、模式,以及新型跨界創新企業應運而生。比如中化農業整合農業服務資源,發揮央企優勢,打造MAP現代農業服務平臺。2018年將在國內重點農業區建成50個服務半徑為50公里的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將種肥藥、種收藏打通,探索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終極解決之道;而創業資本和有志于農業的人士,則將焦點聚集于服務薄弱的一些領域。比如農田管家就是最近兩年蓬勃發展的無人機防控領域的佼佼者。2016年創立的農田管家是國內專業的農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以飛防植保切入農業,將植保無人機應用到廣大農戶中。目前該平臺已入駐超過3000個飛防組織,可調度無人機近萬架,在黑龍江、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建立分支機構,2017年飛防服務總作業面積超過800萬畝。
過去多年來中國制造業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優質優價”的競爭環境,價格競爭仍是主導力量。農業產業、農資產業也難逃這個魔咒。低成本導致的粗制濫造、模仿,阻礙了企業創新、投入的熱情,增加了創新型創業的風險,最終妨礙產業升級。比如在農業無人機服務領域,由于資本的持續關注和投入,集中出現一大批飛防創新企業。在缺少行業基礎和回報耐心的情況下,無人機農業服務已經出現競相以低價搶奪市場的苗頭。農業的產業周期比制造業要長,這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創新企業,如果沒有心理定力和資本支持,共享單車經歷的資源浪費或許會上演。那可就是大家共同的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