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焦自宣
人只要有干勁,精氣神十足便不覺得老。家住河南南陽的王清坡今年已近50歲,但說話中氣十足,像是剛剛40歲一樣。王清坡是位農資經銷商,同時也是當地有名的種植牛人。用王清坡自己的話說:“做農資光靠吹不行,我親自去種,種得還比他們好,我再說天脊的化肥好,他們不信都不行。”
早年間,王清坡的父親在當地的供銷社工作,主抓的就是化肥這一塊兒。王清坡從小耳濡目染,對農資行業絲毫不陌生,但他也沒想到,與農資這一結緣就是一輩子。
下了學的王清坡在當地開了家農資店,家里的幾畝地也沒撂下。據王清坡透露,他經營的第一款肥料就是天脊的。這么算下來,王清坡與天脊的合作也有些年頭了。
“做一行,懂一行,愛一行。”王清坡這么說,也這么做著。王清坡在經營著農資店的同時,也沒放下手中的鋤頭。他表示,自己是位農資人,同時還是個農民。雙重身份,給了他兩個不同視角的思考。他能夠切實地感受到農民的需求,和農資人正確的經營方向。“經營者,只有懂得客戶需求,方能對癥下藥。”他說。
種地簡單,但種出成績并不容易。五年之前,王清坡還沒有現在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那時候,他在外地承包了一些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但種植技術的缺乏和管理水平的低下讓他嘗盡了苦頭。盡管王清坡十分勤快,但一年到頭忙下來,收成并沒有比別人高多少,效益也十分有限。痛定思痛,王清坡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便放棄了在外地承包的地塊,回到家中通過看書籍、逛論壇、問專家等一切能夠利用的資源提高自身的種植管理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終究換來了應有的回報。給自己充滿了電后,王清坡在家里承包了300多畝地,再次開啟了自己的種植之旅。相比于之前,這一次的王清坡顯得格外有底氣。
“現在除了農資人和農民,我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土專家’。”王清坡告訴記者,理論的學習加上在實際種植中的摸索,他自己也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種植理論和技術,應該選什么種、打什么藥、用什么肥心里面都清楚得很。
王清坡表示,想要高產,選種和打藥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施肥的選擇。就像人一樣,先天的基因固然重要,而在保證在不生病的情況下,唯有營養跟得上,才能讓他成長得更好。從農民的角度,王清坡知道選肥的重要性。從農資人的角度,他又知道應該選什么肥。兩者結合,成就了王清坡“土專家”的名號。
自己用有了效果,在給別人推銷的時候也有了底氣。王清坡的農資店經營的化肥不僅僅天脊一種,但每年賣的最好的,推薦的最多的肯定是天脊的化肥。王清坡表示,只要有人前來購買化肥,天脊是首先推薦的。因為自己用的就是天脊的化肥,天脊化肥好不好自己非常具有發言權,推薦起來有底氣。“天脊化肥效果確實好,見效快、肥效長、增產明顯。這不是為了賣化肥而盲目吹噓,要是有不信的,拿產量來比,我還真沒輸過誰。”王清坡說。
也有人對王清坡有一些質疑,他們認為,王清坡自己賣化肥,舍得投入,不能和他比。對此,王清坡表示,自己舍得投入不假,但投入大,產量高也是實際情況。普通農戶看到產量高,會歸結于投入多,這很正常也是正確的,但他們的心態卻是錯誤的。不能認為舍得投入,所以他產量高,不能和他比,而是要清晰地認識到產出比的差距。投入多,產量高的同時,產出比要比他們高很多,既然高投入能夠換來高回報,為何不舍得投入呢?
王清坡常常會給前來購買化肥的農戶算一筆賬,高投入能保證的一點就是無論年景好壞,產量都要比同年的其他人高。以玉米為例,王清坡的玉米用天脊的肥料畝產最高能達1000多斤,每年的平均畝產量都要高出其他人200-300斤。今年,王清坡使用天脊化肥種植的小麥平均畝產達1150多斤,其他人平均畝產也就800斤左右,且王清坡的小麥容重量高達800g/L,達到了國家小麥容重等級一級標準。“每畝地我能多賺200元,但我使用天脊化肥的投入比其他人多不了那么多,算起來怎么都是我賺的多。而且糧食的質量好,賣起來也比他們的更受歡迎。效果擺在這,你不信都不行。現在,十里八村的,跟著我使用天脊化肥的越來越多了。”王清坡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