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8月28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共同印發《關于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從2018年開始,用3年時間,在6個省份,每個省份選擇4個產糧大縣,面向規模經營農戶和小農戶,開展創新和完善農業保險政策試點。如果這項政策措施順利落實到位,它的積極意義是全面廢除農業稅之后的又一重大利好。必將對糧食生產產生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會給農資行業帶來諸多有利影響。
我國農業保險將從“保成本”向“保收入”擴展,形象說就是它“管得更長了”。過去,農作物保險在發生自然災害后,按損失比例賠償。但僅負責成長出地面的作物,而作物長出來之前投入的租地和人工成本費用,卻無法得到賠償。過去的三大糧食作物每畝保障約在400元,但我國目前糧食作物每畝生產成本已經達到1000元以上;更不要說和發達國家保障收入的較高標準比較了。這個巨大的差額,在靠天吃飯、看天臉色的農業面前,越來越成為壓在農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而且最大的危害是直接影響了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因此,我國農業保險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邁出了由“保成本”向“保收入”的關鍵一步。相信這不是倉促的決策,而是綜合了糧食價格改革、提高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系統考慮,是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基礎的成熟決策。只是出臺的時機正好選在了山東壽光這個全國農業先進地區遭遇罕見臺風災害之后,會給人一種“應景之作”的錯覺。但借事造勢,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推進也不無益處。
為什么說“農業完全成本保險”是應運而生又水到渠成?首先是隨著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提升,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價值在提升,農戶的物權收益和勞動力收益越來越需要得到認可和保護。因此這個農業保險服務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社會認識的進步;其次,運行多年的我國農業保險業既存在提升完善、從供給側給農業更有力支持的需要。比如定損、理賠需要更加規范高效等。同時又具備了農業保險改革演進的條件。《通知》要求重視再保險,這對推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是一個當行則行的窗口期。早破題比遲疑不決要好。政策的確定告訴農業保險行業開弓沒有回頭箭,一定要橫下一條心,創出一條路;也給農業糧食生產一個定心丸:我們大家攜手把糧食生產搞好!
對農資行業來說,在普遍面臨轉型壓力的時候,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是比黃金還珍貴的“指標”。因此,在首批試點的內蒙古、遼寧的4個玉米主產縣,安徽、湖北的4個水稻主產縣,山東、河南的4個小麥主產縣,農資行業要積極參與,除了用好對產品銷售的利好外,還應研究保險業變革對糧食、對農業的長遠影響。據悉,財政部還將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從管得長,向管得寬、管得好提升。這是個美好的開始,農資行業別疏忽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