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到2035年,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機化作為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和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動力源,更凸顯其責任大,任重而道遠。本文提出用產業集群的思路引導農機化發展、加速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同行交流。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以工業化為主導的戰略初見成效。通過市場機制對資源的整合,以及貿易、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使工業由“小而全”向“大而強”的方向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批規模化、現代化、以科技為先導的工業集群,實現了初步工業化的目標,國家綜合實力得到很大提高。目前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GDP達827 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相對于工業而言,農業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步履緩慢,明顯滯后于國家現代化發展步伐。其重要原因在于農業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小農經濟的羈絆,農業生產率、商品率極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難以使農業真正走上穩定、快速、健康發展之路。為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中央連續發了15個一號文件。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強化監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責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抗旱防洪除澇能力;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建設一批重大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研機構、設備制造企業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大宗農作物機械國產化水平,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
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我國有13.8億人口,靠國際市場來解決中國人的食物消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須下決心發展自己的農業產業。而要使農業迅速發展,必須用工業化產業集群的思路來規劃、引導農業發展。馬克思說,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基礎。農業也不例外,農業要高速發展,首先要改變小農經濟模式,發展大農業。這里的“大”,一是指生產經營者的規模要適度大起來。只有規模化生產,農產品的標準化、規格化、綠色化、有機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一個地區、一個縣,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來發展農業,形成較大地域的比較優勢。二是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要大。能夠消化全部的商品化農產品,只有這樣,農業生產規模才能夠穩步擴大,龍頭企業才能夠穩步發展。三是農產品貿易要大。面對國內外大市場,搭建貿易大平臺,參與國際經濟一體化大競爭,形成一個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多個產業的培育與壯大,形成農業以基地化、訂單化生產,用工業化方式加工,用市場化方式貿易的產業集群。
國內外實踐證明,在WTO框架內,各國都要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業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并把這種優勢轉化為貿易優勢和經濟優勢,成為推動農民增加收入的強大動力。而這種產業優勢的形成,必須靠農機化支撐。加入WTO 17年來,我國的畜牧、水產、蔬菜、花卉、中藥材、食用菌、水果、茶葉等產業,由于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因而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并沒有完全轉化為貿易優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機化服務“短板”與“空白”并存。
我國在國際農業貿易中,一直處于逆差地位,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機化水平低,我國農產品生產中活勞動消耗費用高達53%,而發達國家不足10%;我國農產品規格化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問題突出;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因此必須從農機化抓起,從生產基地建設入手,做大做強生產基地。另一方面是國際上出現逆全球化傾向。美國搞單邊主義,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對我部分出口產品加征15%~25%的懲罰性關稅。這種逆流不但對我國,而且對世界經濟都是極其負面的,它可能使初見復蘇跡象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斷送世界經濟前景。這種影響,傳導到我國農業,將使農民面臨更為嚴峻的外部環境。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貿易戰沒有贏家,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只會兩敗俱傷。作為農機化工作者,要引導農民苦練內功。要依托我們的科技裝備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水平,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提高我國農機產業服務能力,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國際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用產業集群的眼光看農機化,生產相當于原料“車間”,而加工則相當于制造“車間”,市場則是其銷售端。三大環節,哪一個環節能離開農機化支撐?用現代產業理論來看,離開農機化談現代農業,就是天方夜譚。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提前規劃,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當作大事來抓緊抓好,形成“公司+生產基地+協會(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迅速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勞動生產率;與此同時,按市場經濟要求,搭建強有力的農產品銷售平臺,面向國內外市場,建設強有力的營銷網絡。從而形成產、加、銷、內外貿一體化的新格局,使農業和相關產業形成穩定增長的新機制,把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迅速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通過強化農機化支撐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產業集群,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實現這一思路要經過很長的發展時期,因此要長期堅持。政府要做好科技服務、行政服務,調整公共財政支農投入結構,引導民間投入;把公司辦不好、民間辦不了的事情辦好,重點抓好協調、協商、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機制。要大力支持和培植農民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逐步形成以農民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以合理的利益機制為紐帶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推動農業的發展,加速鄉村振興步伐。
當然,農業受地域性限制,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像工業那樣形成全國性甚至世界性 (國際化企業集團)產業集群。但農業生產有全國同一性和地區差異性特點。如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就有可能在地區產業鏈的基礎上形成全國性的產業集群,培育專業化的大產業。再如地區差異性,就可能形成特色化、民族化的產業集群。這樣眾多的產業化集群,可以使農業成為強勢產業,滿足本國市場需要,一些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還可以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利益機制、市場機制、WTO機制,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統一面對國內外兩大市場,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穩定與發展。
用產業集群的思路來引導農機化發展,使之與農業產業集群水乳交融。各地要從當地資源稟賦出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形成具有特色的經濟優勢。
用產業集群思路發展農機化,必須大力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出臺15年來,國家實施了以購機補貼為主要內容的農機化促進政策,發揮了很好的促進和導向作用,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對產業集群化農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拉動作用。應以《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導向,完善扶持政策,加強規劃引導,加強產業集群化所需農機等的科技推廣,整合相關農科力量,圍繞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搞推廣應用,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發展,不斷提高其社會化服務能力,推動農機服務產業升級,推動專業實用人才培養,為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