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產茶歷史悠久,寧波四明山脈和天臺山脈歷來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區。 自唐中葉起,茶葉逐漸成為浙東人頗為喜好的飲品。唐代“茶圣”陸羽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上記載現今寧波的慈溪、余姚、鄞州等地,唐時就產好茶。南宋建都臨安的150年間,浙東茶事興隆,余姚、奉化、慈溪、鄞縣,以及后來劃入寧波的寧海都產有名茶,有的是上貢朝廷的“貢茶”。近幾年來,經日本、韓國、中國等專家認證,寧波已被確定為我國古代“海上茶路”啟航地、中國綠茶之源、中國茶文化之鄉。現代寧波,茶產業蓬勃發展,茶文化氛圍正濃,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綠茶產地、茶葉出口港和茶文化中心。
望海茶、瀑布仙茗、奉化曲毫、東海龍舌……寧波名茶多,產茶的地方更多,從余姚到奉化,從江北到東錢湖,茶葉成為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傳統經濟作物。據報道,寧波現有茶園面積1.47萬hm2,茶葉年產量2 000多t,年產值8億多元。福泉山茶園、余姚大嵐高山云霧茶之鄉、寧海茶山千畝有機茶園、奉化南山茶場等已成為海內外游客的觀光勝地。目前,寧波市內已擁有茶葉流通企業2 700余家,其中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就有300多家。
但與其他產茶區相比,寧波茶業整體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在“品牌競爭力”建設方面明顯處于下風。寧波茶業各品牌以本地為主打市場,對內競爭激烈,出口茶葉“貼牌”多,自主品牌少等現象,一直困擾著寧波茶葉產業的發展。從品牌知名度來說,只有望海茶、印雪白茶、奉化曲毫、瀑布仙茗等寧波八大名茶在市民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寧波的茶園種植地多為丘陵地區,地形復雜,且種植多為散戶,實現茶園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有一定難度,茶園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短缺、作業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等問題使得產業利潤攤薄。這種小規模、分散化的單打獨斗生產方式,使寧波茶葉市場雖龐大,但缺乏競爭力。想要提升寧波茶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加快茶園生產機械化裝備替代人工作業,大幅降低人工成本迫在眉睫。
從解放初至1970年代,我國廣泛開展了茶園管理機械及技術的研究開發,研制、推廣了適合大宗茶生產的茶園機械化作業單機設備。進入1980年代,大宗茶產業發展面臨危機,名優茶產業應運而生。名優茶生產以精細采摘和加工為特色,使得面向大宗茶生產的茶葉采摘機不再適應。而隨著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規模化國有茶場、集體企業改制,茶產業從規?;薪洜I向分散經營轉變,股份制、個體承包成為我國茶葉經營主要方式,茶場規模變小。由于企業經營方式轉變,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茶園生產管理制約因素少,因而價格偏高、適應大型茶場作業的茶園管理機械逐漸淡出茶園管理領域。在我國廣大茶區,茶園管理依賴人工作業的現象維持至今。
自1990年代起,名優茶機械化加工作業的大范圍推廣,使名優茶產量和質量都得到顯著提升。名優茶機械化加工技術發展至今,名優綠茶加工工藝流程已基本實現加工機械化、連續化生產。近年來,我國茶葉機械研制開發的力度不斷加大,一些茶機制造商開始重視茶園管理機械的研制,單機作業機械開發研究較多,但推廣進程較為緩慢。
近兩個月內,寧波市農機技術推廣中心數次赴余姚、慈溪等地茶園、茶葉生產企業走訪調研,了解目前茶園生產機械化和茶葉加工設備應用情況,實地考察茶樹修剪、植保、中耕除草、茶樹行間距和種植坡度等實際情況。調研發現,目前寧波市在茶葉加工方面包括殺青、揉捻、成型、干燥、包裝等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茶葉加工機械的廣泛應用,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茶葉品質。在茶園生產環節,修剪機械有一定程度的推廣應用,但在中耕除草、綠色植保、采摘等環節的茶葉機械推廣應用水平還不高。茶園和茶葉生產企業普遍存在勞動力日益緊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人工體力勞動強度大的問題,對適用于山地丘陵地區的輕型茶園管理機械有較大需求,類型主要涉及茶園耕作除草(淺耕、中耕除草、深耕)、綠色植保(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茶樹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茶葉采摘(單人采摘、雙人采摘、名優茶采摘)等。
茶園耕作很重要,具有以下作用: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加深土壤耕作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保水能力,促使土壤中礦物質轉化為有效養分利于茶樹根系吸收利用,同時將雜草翻埋以減少病蟲害,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然而目前茶園常年不耕或極少耕作,其危害是土壤板結日趨嚴重,保水能力降低,肥力下降,除草難,易滋生病蟲害等。主要原因是山地丘陵土壤板結阻力大,耕作需要較大動力,但是重型機械不易運輸上山。茶園耕作可選用的機械:淺耕可選用微耕機,中耕可選用立式旋耕機、臥式旋耕機等機具,深耕可選用針鏟式深耕機、開溝施肥機等機具。
綠色植保方法較多,目前應用的方法主要有:利用茶園害蟲天敵的生物防治,利用燈光引誘殺蟲的物理防治,利用化學藥劑和信息素的化學防治等。綠色植保首先要做好茶園內雜草清除、病枝修剪、病葉清理等,然后使用粘蟲色板、殺蟲燈配合化學藥劑殺蟲。
茶樹修剪主要包括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對茶樹的蓬面和側面進行修剪。主要目的是平整樹冠面,使發芽部位相對一致,調節芽數,控制樹高,刺激鮮葉萌發,提高鮮葉質量等。對于幼齡茶樹進行定型修剪是為了抑制茶樹的頂端生長優勢,促進側芽萌發和側枝生長,擴大采摘面。對于青壯年茶樹進行輕修剪可以剪去冠面參差不齊的枝葉,深修剪是為了剪去雞爪枝、纖細枝。對于衰老茶樹進行重修剪,以剪去病蟲枯枝和細弱枝。茶樹修剪依據不同需求可以選用單人修剪機、雙人修剪機、整枝剪等機具。重要的是機采茶園修剪要使用與采茶機相匹配的修剪機,以便形成適合機采的采摘面。
茶葉采摘環節,目前機械化采摘主要應用于大宗茶,但老茶園普遍存在布局不規范、田塊不規整、地勢高、缺乏機耕道等問題,制約著機械化采摘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最費人力的采摘環節卻是機械化水平最低的。茶葉采摘季節性強,春茶采摘時間太短,無法滿足長期務工者的需求,熟練的采茶工缺乏。要實現茶葉機械化采摘,首先要建設適宜機械操作的標準化新茶園,改造提升低產老茶園,選育選栽發芽時間集中、枝條整齊、適合機械化采摘的優良茶樹品種。目前茶葉機械采摘通常使用單人采摘機或雙人采摘機。名優茶還是依賴人工采摘,因為名優茶的生產加工非常注重茶芽的完整性,碎芽葉越少,茶葉品質越高,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采摘環節對人工的高度依賴。要實現茶葉機采,首先茶園的基礎設施配套和布局、茶樹品種等多方面要達到要求,即使如此使用機械只能采摘一芽兩葉、一芽三葉,而品質要求最高的單芽單葉還是離不開人工采摘。名優茶的采摘要完全擺脫人工,可能只能依靠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已經有茶葉機械生產企業開展試驗,但要廣泛應用尚需時日。
山地丘陵茶園的農資和機具運輸是茶農的一道難題。針對這個問題,一是設計研發可快速拆裝的模塊化、輕量化茶園管理機械,統一動力模塊,加裝作業模塊,便于上下山搬運;二是加快推廣軌道運輸機,目前市場價格普遍較高,茶農除了以承擔項目形式購買外,直接購買的資金壓力還是比較大,需要生產企業進一步降低成本和售價,同時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
(1)新建茶園推行標準化。建立適于機械化作業的標準茶園,重視茶園規劃和品種選擇。茶樹行間距、茶樹品種、茶樹修剪時間等都必須建立相關標準,并且完善茶園配套設施建設,為茶園機械化作業奠定基礎。
(2)加快茶園管理機械推廣。把茶園管理機械納入本地農機購置補貼范疇,加大茶園管理機械的購置補貼力度,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廣大茶農最大限度扶持,引導茶農選擇先進適用的茶園管理機械。加大在茶葉機械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企業、科研機構等做好技術及培訓服務。
(3)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建立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通過召開茶樹機械修剪、耕作、采摘技術推廣現場會,采取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方法,增強示范效果,加大推廣和技術培訓指導力度,提高茶葉生產者購機用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