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前店+后廠”經營新模式
本報訊截至9月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供銷集團公司銷售各類農資28.97萬噸,較去年同期25.62萬噸增加3.35萬噸。除鞏固師內市場外,在地方市場銷售13.2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2.08萬噸。
“公司能取得這些成績,改革功不可沒。”一師供銷集團董事長李萬君說,“‘五統一’取消后,一師阿拉爾市農資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果不敢面對挑戰,抓不住機遇,師市內的農資‘蛋糕’就會被瓜分。供銷集團作為師市農資供銷的龍頭企業,要想在改革浪潮中不被拍死在沙灘上,唯有做活‘農’字文章,給師市職工提供物美價廉的農資和貼心的服務,讓老百姓得實惠,方能揚帆遠航,破浪前行。”
“供銷集團是國有企業,有良好的信譽度,銷售的農資質量有保障,市面上同等價位的農資,我們選擇供銷集團的。農事服務中心的農資種類齊全,農戶所需要的農資全部都能買到,還能享受到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和技術指導。”在新成立的十團農事服務中心,前來訂購脫葉劑的十團六連職工王遠洋說。
各團鎮農事服務中心成立后,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組成農化服務隊,下到農戶的地里,測土配方,指導農戶科學施肥、對癥用藥,便是“神通”之一。地里缺什么肥施什么肥,既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又幫農戶節約投入成本。這種變“坐商”為“行商”,將服務融入買賣關系的“銷售+服務”模式,很快就成為供銷集團改革的亮點,在各農事服務中心推廣。
“農化服務,不單是向農戶推介農資產品,更要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掌握科學的施肥、用藥方法。有這樣貼心的服務,農戶才能認同你的產品。”供銷集團的農化服務隊員趙扮說。
“搞活了農事服務中心的經營,做好了農資銷售‘前店’工作,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后廠’工作。只有‘后廠’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公司才能可持續發展。”供銷集團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劉新軍說。
“通過‘前店+后廠’經營新模式,讓農事服務中心‘前店’開到農戶家門口,開到農戶的地頭;‘后廠’提供質量過硬的產品,讓職工對購買的農資質量滿意,對價格滿意,對服務滿意。這樣,公司才能發展壯大。”李萬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