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汪洋
1月29日-30日,惠州市銀農科技有限公司召開以“創贏未來,您我同行”為主題的2018銀農科技合作伙伴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伙伴及銀農科技員工200余人共同見證了銀農科技2017年取得的優異成績,并對2018年廠商如何實現強強聯手、合作共贏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想法。
“創新是銀農成立十五年來一直在堅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對于創新一詞的理解,熟悉銀農科技董事長錢炫舟的合作伙伴都知道他有句口頭禪-—“為了創新,我什么都不懼怕,甚至可以推倒重來。”為此,他給出了自己對于創新的定位:“創新需要打破思維慣性、放棄現有的利益去擁抱未來、領導者有更高的格位、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
資料顯示,銀農科技成立于2003年,主要從事高效、安全、對環境友好的新劑型農藥制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任務。基于從事農化行業十五年來的經歷與思考,錢炫舟一語道破了行業發展的痛點所在:“劑型單一,以乳油為主;登記含量越來越低,包裝規格越來越多;隨意添加隱性成分,一證多用;不顧一切降低成本,五花八門的促銷、串貨,產品的生命周期短。”
關于創新,十五年來銀農做了什么?錢炫舟頗為自豪地介紹說:“一、第一個將微乳劑劑型市場化;二、決不生產 乳油和可濕性粉;三、是國內第一批生產WDG的企業,并大大提高產品技術指標;四、生產的懸浮劑質量標準達到甚至超過進口產品;五、研發人員超過生產人員;六、是國內第一批從事DF的研究并建立完整生產線的企業;七、是第一個采用DCS自動化控制制劑生產的企業;八、是國內首個對產品賦碼,將信息化全面引入到管理、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的企業;九、國內第一個‘黑燈車間’即將誕生。”
“風景優美”、“毫無氣味”、“潔凈規范”……這些標簽,是參觀過銀農科技生產線后大家的共同印象。從專業的研發實驗室、質量控制識別系統、全自動化生產線,銀農的工廠已經成為現代化農藥制劑企業的標桿。未來,以工業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力生產模式,使用機器操作實現農藥產品自動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與精準度的“黑燈車間”即將在銀農科技上演。“無人”生產模式,不需要照明,機器在一片漆黑之中熱火朝天地運行。錢炫舟告訴記者:“銀農著手建設的新除草劑車間項目將令‘黑燈車間’成為現實。該生產車間建設計劃于2018年3月份左右投產。新車間的自動化、信息化程度會更高,從原材料投料、到成品的包裝入庫,除了貨物搬運工外,其他步驟將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隨著生產車間的最終建成,必將成為我國農藥制劑生產領域的傳奇。”
會上,銀農科技副總經理兼銀農植保公司總經理吳爭先分享了自己對于近期行業政策導向及市場新境的認識。他分析,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修訂《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專業高效的農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及種植體系的演變,未來農化行業必將更加注重提升行業生產效率和提高行業集中度,最終走上品牌化道路。
“行業農資板塊價值鏈上的合作與競爭指的是上下游的強強合作,價值鏈上同一環節在競爭中尋求合作。這同時涵蓋并貫穿了創新、智造、服務和品質之間的合作。”吳爭先說:“創新的市場轉化程度需要智造的持續提升,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擁有穩定如一的高品質產品,同時,生產企業的一把手必須有產品為王的理念。”
有人會問:“銀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吳爭先給出的答案是:第一,卓越的產品性能。制劑研發創新領先,產品安全、高效、環保低毒、高性價比。第二,始終如一的高品質。專線生產單品、智能生產,實現高度自動化。第三,專業高效的運營及傳播。創建專業的團隊,趨向廠商利益一體化的渠道運營模式,創新高效的傳播及服務模型。“未來,我們要在產品創新、聚焦用戶、服務彼此、高效傳播四方面持續發力,做強做大每一個產品,同時深耕實現產品差異化、作物深耕化、渠道一體化及團隊專業化。通過創新、智造與服務的不斷合作與升級,最終將銀農品牌做大做強。”
“與其他行業相比,農藥行業雖然規模小,但是作用大。”本次會議還特邀沈陽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化國際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劉長令教授作了《新農藥創制實踐與實例》的專題報告。他分別從農藥市場與新農藥創制現狀概述、農藥創新實踐與創新實例、創新層次與創新實踐總結、國內新農藥創制研究概述四方面內容進行了介紹和講解。
針對銀農科技在制劑研發、生產方面所進行的創新實踐,劉長令還特別肯定了銀農科技在苯嘧磺草胺與草甘膦兩款產品上所付出的努力。據介紹,經過三年的潛心研發,銀農科技成功篩選出兩個劑型:32%苯嘧磺草胺和草甘膦復配的油懸劑(OD),75%的苯嘧磺草胺和草甘膦復配干懸浮劑(DF),得到BASF、FMC等公司的認可。
銀農植保公司商務運營部總監趙建現場為大家介紹了全部由銷售精英領銜的專業銷售團隊,并且強調了要通過強大的培訓體系、后備梯隊建設以及實操團隊的打造等手段,形成一批具有銀農特色的形象一體化、銷售服務化、推廣職業化、技術簡便化、行動軍事化、管理制度化的銷售“鐵軍”。
會上,趙建還隆重介紹了銀農科技精心打造的銀農家園服務平臺。“如果以一棵樹形容‘銀農家園’,銀農是根,為樹體提供營養經銷商是干,為樹體傳輸營養零售服務商是枝葉,傳輸營養種植戶是果,大家保護的對象讓果實長得更好,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對于建立該平臺的目的和想法,趙建表示,根本上市要構建一個共同聚焦專業種植戶的銀農會員制銷售服務網絡,利用銀農家園服務平臺不斷發展新的信賴銀農產品及銀農渠道伙伴服務的種植戶,并持續提升銀農家園服務體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共創品牌,共同成長。
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下,銀農科技像是一匹農藥黑馬層層突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脫穎而出。究其原因,是銀農走上了一條與國內企業截然不同的道路。曾有業內人士給銀農現象貼上了“任性”的評價:“一是太浪費,人員研發的比生產還多;二是太奢侈,一條生產線只做一產品;三是太前衛,做什么都追求極致。”
“市場上,銀農產品有引力;感受中,銀農產品有溫度。”銀農科技副總經理兼銀農植保公司作物與產品支持部總監林太禮在作《銀農產品 、止于至善》的主題報告中一語道出了銀農現象的特點。
他表示,銀農產品的引力源自銀農致力于創新、安全、高效和環保,始終追求產品完美的風格和極致目標;銀農產品的溫度源自銀農人對產品的敬畏和用心,對農業、對社會的摯愛和負責任。“市場容量大,且風險低;對環境友好,銷售可持續;利用率高,效果突出;質量穩定,銷售使用不擔心是銀農對于好產品的精準定位。”林太禮表示,好產品是連接植保產業鏈的核心,可以讓種植戶、經銷商、生產廠家省去很多擔心。“筑巢引鳳,花開蝶自來。用人情做出來的生意只是暫時的,用人格產品做出來的才會長久。銀農是開放的,期待著與合作伙伴共營好產品、共贏好未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