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9日文章,原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與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遇在特朗普從美國歷史中吸取靈感、基于前總統安德魯·杰克遜在19世紀中葉提出的民粹主義制定出“美國優先”政策時,中國領導人也借鑒周朝時的理念,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促進全球關系進入“新時代”的論述。而其中的核心理念源自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在全天下和諧共存。
杰克遜式的“美國優先”政策在我們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主要是由20世紀美國的自由國際主義政策所塑造——從來沒有被嘗試過。同樣,中國的“天下”觀也從來沒有在全球范圍——各地存在明顯不同的文明和政治制度——嘗試過。這兩個相對的歷史回響在同一時刻走到了一起。我們也有機會來分析中國新絲綢之路沿線和諧合作的訴求,以此檢驗共同命運的愿望是如何在現實中呈現的。
中國著名哲學家趙汀陽曾表示,天下觀“把政治定義為通過化敵為友尋求共處的藝術——是德國法理學家卡爾·施密特提出的‘我們對他們政治理論和美國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提出‘現實主義權力斗爭等更現代的理論觀念之外的明智選擇。”天下觀的哲學基礎是儒家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尋求將沖突最小化,而不是將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共存模式在今天多樣化的世界里對維護和平與穩定來說是一種最理智的模式。對我們這個超連通、相互依存的世界來說,“天下和平”必須得建立在包括所有文明的兼容普遍主義基礎之上,而不是排他性的一種文明包打天下的單邊主義訴求。
如今,美國塑造戰略格局的能力因為俄羅斯和中國聯系日益加強而進一步受到了限制。俄遠東聯邦大學區域與國際研究學院副主任阿爾喬姆·盧金認為,美國國內對俄羅斯的敵意使俄羅斯在政治上更加走近中國,但其風險在于中國的經濟主導權,因為中國正在整個歐亞大陸建新的絲綢之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喬納森·希爾曼表示,中國接管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已經將小小的漢班托塔轉變成了一個全球燈塔,它坐落在印度洋,提醒中國在全球推進基礎設施的風險所在,在幫助他們發展的同時也能使小經濟體更加依賴中國。”
不過,如果歷史可以為鑒,正如牛津大學學者彼得·弗蘭科潘指出的那樣,中國在21世紀的新絲綢之路倡議和千年之前古老的絲綢之路貿易路線一樣充滿了同樣的優點和缺點。作為源自地球上生存時間最長的古老文明的智慧的一個執政理念,天下觀當然是一個有價值的理想。在當今相互依存的多元世界里,天下觀的可行性將取決于對天下所有人事實上會發生什么。▲
(作者內森·加德爾斯,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