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涼城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和“呼包鄂”經濟區地帶的中心,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大旅游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和交通樞紐。涼城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富集,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縣,是全區七個“宜居宜旅城鎮”之一。交通閉塞曾是長期制約涼城發展的關鍵,也是制約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將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轉變成財富,成為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構建“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
2016年,涼城縣確立了“建設享譽全國的文化旅游強縣”的奮斗目標,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發揮區位、資源、生態、政策四大優勢,挖掘歷史、宗教、紅色、民俗四種文化,做活“一湖一泉一綠一文”四篇文章,建設岱海觀光區、溫泉冰雪區、蠻漢山生態區、紅色旅游區四大景區,到2021年,年接待游客200萬人(次)以上,旅游業初步發展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涼城縣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徹底打破旅游交通瓶頸,全力構建“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格局。
“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 即完成以通呼市、大同的呼涼豐公路,通集寧的梅岱公路,通卓資的涼卓公路為主的“四個出口主干道”建設;建成由涼卓路、呼涼豐公路、梅岱路、涼卓路至梅岱路連接線構成的大外環,由舊呼陽路、梅岱路和呼涼豐公路構成的小外環,及岱海環湖路為內環的“三環”路網;以通用機場和航空護林站合并建設為重點的“一飛”工程。其中,呼涼豐一級公路涼城境內全長約103公里,總投資30億元;涼卓公路全長65公里,總投資12億元。一環全長52公里,預計2017年建成通車。
以交通服務帶動文化旅游發展
2017年,涼城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國家推動3億人上冰雪,北京、張家口聯合承辦冬奧會,涼城承辦自治區“十四運”冬季部分比賽項目,這為涼城縣發展冰雪運動及冰雪旅游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自治區建設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呼包鄂協同發展、建設呼市中心城區1小時快速鐵路圈和2小時公路圈,對推動涼城縣融入呼市經濟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烏蘭察布市委、政府高度重視涼城旅游業發展,提出推進集涼文化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思路,有利于涼城縣以集寧為支點加快融入京津冀晉發展圈。這些機遇要轉變成發展優勢,需要交通作為紐帶和橋梁。
涼城縣構建“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格局,正是以交通服務帶動旅游發展,通過道路形成的線,串連全縣各具特色的景區景點,帶動四大旅游景區建設,逐步形成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發展格局。
促進旅游項目聯動發展。以“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及其項目支線,連接岱海國際滑雪場、溫泉冰雪小鎮、匯祥寺宗教體驗區、岱海北岸游樂園及花海、綏蒙革命紀念園等景區景點發展,進而形成拉動岱海觀光區、溫泉冰雪區、蠻漢山生態區、紅色旅游區四大景區聯動發展的全域旅游格局。
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繼續完善建成的四大采摘園、六大節點綠化工程和沿呼陽路、梅岱路“綠色長廊”;利用旅游公路沿線資源,發展旅游風景道,打造道路景觀節點,設立戶外廣告推介涼城旅游景區,宣傳四大涼城文化形象,推廣“岱海之春”春節、元宵節文化活動、“岱海之夏”花卉節、“岱海之秋”攝影節、“岱海之冬”冰雪節。
促進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向西加快推進呼涼豐一級公路呼市段建設,積極融入呼市中心城區公路圈,依托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面向呼包鄂開發一級客源市場。向東集涼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策劃推動集涼旅游鐵路專線,依托集涼旅游一體化,面向京津晉冀開發二級客源市場。
逐步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絡
我國將逐步構建起“快進慢游”的旅游交通網絡。快進,即依托鐵路、民航、高等級公路等構建“快進”交通網絡,提高旅游通達性和便捷性。慢游,即推進建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慢游”交通網絡,因地制宜建設旅游風景道、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游”設施,打造具有通達、游憩、健身等功能的主題線路。依托“四出三環一飛”交通網絡,涼城將逐步構建“快進慢游”交通格局。
構建“快進”旅游交通。“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涉及國道512線、省道102線、209線及通用機場、旅游鐵路專線等項目建設,這些項目建成將構建起快捷旅游交通網絡,使呼包鄂、京津晉冀游客可以“快進”涼城、暢游涼城。
構建“慢游”旅游交通。依托“四出三環一飛”旅游交通網絡,逐步形成環湖路、景區連接線、通村公路、農村街巷硬化等便捷縣內旅游路網,未來策劃增開特色旅游公交、旅游景區直通車、觀光自駕游線路,逐步實現外地游客“慢游”涼城、體驗涼城。
建設交通網絡服務點。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旅游集散服務中心、旅游體驗服務和配套交通服務設施、特色旅游交通產品,在車站、公交站點等客運樞紐拓展旅游服務功能,公路服務區增設娛樂、購物等功能,鼓勵在景區路段建設驛站、營地、觀景設施等,在旅游路網、景區公路、通村公路沿線,大力發展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農牧莊園、田園牧歌綜合體等鄉村休閑旅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