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蘭察布市政務服務中心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認真貫徹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精神,工作中努力創新,強化措施落實,在落實“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推進網上審批、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政務服務平臺建設
積極推進“兩集中、兩到位”。中心新大廳投入使用后,全力落實“兩集中、兩到位”措施,按照部門業務量,確定長期駐廳部門27個,其中住建委、安監局、工商局、發改委所有審批職能全部進駐,公安局、人社局、質監局、交通局、地稅局進廳項目由行政審批擴展到行政服務、事業性收費項目及便民服務事項,窗口工作人員由過去的80多名增加到210名。服務內容進一步豐富,窗口服務能力明顯提高,“一站式”服務功能充分體現。全年累計辦理各類行政審批服務事項74萬多件,與2015年相比增長兩倍多。
推行并聯審批,提高項目即時辦結率。在逐項梳理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項目后,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減少辦事環節,優化審批流程,縮短辦事時間。進廳的服務類項目即來即辦,行政審批項目即時辦結率提高到50%以上。成立重大項目服務科,對重大投資項目實行全程領辦、陪辦、催辦等服務,對重大投資項目涉及的項目立項、施工許可審批和竣工驗收實行并聯審批、聯合審圖、聯合驗收。
建設網上辦事大廳
對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逐項優化流程,將固化的辦事流程錄入網上審批軟件系統,按照“外網申報、內網審批”的模式,與長期駐廳的27個部門實現聯網,按照統一模塊、統一欄目、統一接口的要求,搭建市縣鄉村互聯互通的四級政務服務網絡。完善網站服務功能,將縣鄉兩級范圍內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全部錄入網上辦事大廳軟件系統,并組織進行相關業務培訓。網上辦事大廳已正式運行,并開發移動終端APP,為社會公眾特別是偏遠地區農牧民群眾咨詢辦事提供了便利。
強化政務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旗縣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11個旗縣市區全部建成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服務大廳,各地進廳部門增加到二三十個,進廳項目增加到幾十項,旗縣級中心年業務量由過去的3萬多件上升到180多萬件。制定“以獎代補”政策,通過鼓勵建設示范點帶動全面普及,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市政府加大獎勵力度,三年內累計投入900多萬元“以獎代補”資金,重點加強嘎查村級便民服務代辦點硬件建設。卓資縣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聘用素質高的代辦員,定時輪流進村上門服務,在每個代辦點醒目位置公開代辦時間和聯系方式,對代理事項登記留存,極大地方便了偏遠地區農牧民辦事。
配套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
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建運行以來,不斷健全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嚴格按制度辦事;將交通運輸、電力、水利建設工程等納入中心集中交易;在評標專家庫建設和管理、中介機構準入、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制定動態管理制度;充分利用電子監控設備,創新監督方法,保證各項交易活動公平、公開、公正進行。電子評標已開始試運行。2016年共進行各類公共資源交易活動906項,交易金額109.95億元。
2017年,烏蘭察布市政務服務中心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堅持“五個一”工作思路,保持了政務服務工作的良好發展態勢。
實現一個目標,即實現大廳之外無審批。中心已制定出整合方案,將實施的所有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全部整合進駐中心,盡可能將便民利民項目多入駐大廳,方便群眾辦事。
落實一個辦法,即強力推進實施《烏蘭察布市行政審批服務事項聯合辦理辦法》。全力推進建設工程項目聯合審批,將涉及立項核準、規劃許可、竣工驗收有關的前置審批、審圖、評估等全部進入大廳辦理。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編制區域性綜合評估評價報告,對規劃區域內項目審批涉及的環評、能評、震評進行統一評估,為企業節約制度性成本,降低準入門檻。
推進一張網辦事,即加快“網上辦事大廳”推廣應用。重點加強旗縣級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由各旗縣市區負責為嘎查(行政)村級政務服務代辦點購置必要的辦公設備,聘用代辦員,先期開展宣傳和咨詢工作。建立“一口錄入、多部門共享”的綜合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提高網上辦事大廳利用率。
規范一個平臺,即規范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按照自治區統一要求,全力做好端口對接、網絡互聯工作,形成全區交易信息互通,評標資源共享,網上反饋、網上監察的服務平臺。設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分支機構,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業務運行,強化交易監管。
強化一系列制度,即健全完善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法制辦在中心設立的行政權力監督平臺作用,制定項目的動態管理機制,優化辦事流程,實時監督到位。對電子監察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突出實時監控、預警糾錯、統計分析、廉政防控、績效評估等各項功能。健全完善相關制度,拓寬暢通服務對象監督投訴的渠道和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