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擔保機構】2017年末,全省融資性擔保行業共有法人機構248家,分支機構34家,注冊資本共計533.3億元,其中注冊資本10億元以上的大型擔保機構5家,5億~10億元擔保機構17家,1億~5億元擔保機構192家,0.3億~1億元擔保機構34家,平均注冊資本2.1億元/戶。行業從業人員5684人。
【融資擔保體系】全省融資擔保行業堅持減量增質、優化結構,形成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互為補充、政策性擔保與商業性擔保相互促進的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政府性擔保機構不斷做大做強,得到長足發展。248家法人機構中,國有擔保機構168家、占67.7%,國有股本412.9億元、占77.4%,民營控股和外資擔保機構80家,民營股本120.4億元。省級擔保機構4家;縣(市)級法人擔保機構108家,注冊資本198.66億元,其中國有擔保機構80家、占74%。
【融資擔保規模】全省融資擔保行業資產總額777.85億元,凈資產586.78億元。248家法人機構當年新增擔保業務總額1741.62億元,其中新增融資性擔保業務1708.51億元,占總業務的98.09%;貸款擔保1613.12億元,占融資性擔保業務的94.41%。年末在保余額1586.05億元,在保戶數2.32萬戶。
【融資擔保經營】2017年,受宏觀經濟大環境影響,全省融資擔保行業發展依然處于艱難期,業務拓展困難,經營風險高發;銀行業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合作條件更加苛刻,民營和年度監管評級較低的擔保機構銀擔合作難度進一步加大;《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行業監管更加規范、嚴格。面對復雜環境,擔保機構加強公司治理,完善組織架構,健全規章制度,審慎經營防控風險,合規經營狀況不斷好轉。與此同時,融資擔保行業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增強流動性,部分優質擔保機構探索新的業務渠道及產品模式,努力開拓市場;監管部門加大扶持力度,推動風險分擔機制有序鋪開、良性運行,省財政進一步提高對擔保行業的風險補償和增資獎勵標準。通過多方面努力,行業整體經營形勢趨穩向好。
【融資擔保風險】2017年,全省金融風險擔保行業資產負債率24.6%,行業代償率1.01%,擔保損失率7%,代償回收率12.5%。計提各項準備金余額117.1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03%,比上年度提升30個百分點,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融資擔保效益】全行業擔保業務收入合計103.74億元,上繳所得稅6.89億元,凈利潤11.71億元,放大2.7倍,年度代償金額20.3億元。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以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2017年共為10313戶小微企業提供擔保727.5億元。
【融資擔保監管】結合換證工作,對全省融資擔保機構逐家開展合規性檢查,對28家違規問題多、風險隱患大的機構取消經營資質。嚴格按照政務服務中心受理、專家評審、處室復核、委會審小組審定的程序,辦理行政許可102件。強化日常監管,按年度監管評價級別實施分類監管,將評級較低的擔保機構作為監管重點,增加抽查頻次。優化升級監管信息系統,充分發揮系統作用,加強非現場監管,動態掌握一手信息,及時發現并解決隱患苗頭。推進風險分擔試點工作。截至2017年末,試點工作在全省各地形成24個市、縣(區)合作方案,涉及21家合作銀行、29家擔保機構。風險分擔項下2017年新增擔保832筆、21.31億元,綜合融資成本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