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
——民國時期立國之爭的再思考

2018-02-12 12:05:30禹思恬周建波梁銀鶴
關鍵詞:農業

禹思恬,周建波,梁銀鶴

(北京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1)

“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
——民國時期立國之爭的再思考

禹思恬,周建波,梁銀鶴

(北京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1)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次關于“何以立國”的爭論,爭論的核心是“以工立國”還是“以農立國”。此次爭論包括了耳熟能詳的一些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等社會名流,以章士釗為代表的“守舊派”、梁漱溟、晏陽初等鄉村建設運動者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時進為代表的“創新派”堅持“以農立國”,他們的出發點是中國對于農國地位以及農國精神的維護;吳景超、張培剛、孫倬章則是“以工立國”派的重要擁躉,他們主要著眼于現實,提出只有建立強大的工業基礎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階級也參與到了論戰中,與他們相比,“名流”論戰者有著更為宏觀、全局性和深層次的把握。傳統認為“工農之爭”的論戰以“以工立國”派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從不同的視角看,“以農立國”的觀點不無道理,甚至對于現階段經濟的發展仍有指導意義。

民國;以農立國;以工立國

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呈現出紛亂復雜的形勢:傳統胼手砥足、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發展到了頂峰,在絲織業、煤礦業等產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列強從經濟、政治兩方面雙重入侵,傳統農業經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此同時,民族資本主義興起,在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并一度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在風雨飄搖的政治經濟局面下,尋求一條怎樣的立國道路成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階級爭論的中心議題。在這場爭論中形成了鮮明對立的兩派:“以農立國”派和“以工立國”派。除此之外,在吸收了兩派觀點的基礎上,產生了更為調和的“工農并重”派思想。

一、文獻綜述

民國時期“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的爭論在近些年經濟和歷史學界引起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邱金輝、聶志紅發表在《科學·經濟·社會》上的《中國工業化問題系統研究序幕的開啟——“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的爭論》一文中,以時間為線索,對工農立國之爭的背景、過程及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以工立國”最終取得論戰的勝利、工業化問題系統研究的序幕就此開啟的結論[1]。作者脈絡清晰地將這場爭論向讀者做出了全景式展現,但對“以農立國”“一邊倒”式的全盤否定太過武斷。在張霞的《現代化浪潮的經濟思想回響——近代中國的三種立國思潮》中,對“以商立國”“以農立國”“以工立國”三種思潮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內容進行了簡要評述,認為“以農立國”思想不是中國傳統農本思想的回歸[2]。區別于傳統重農思想著眼于社會秩序和農業文明的維護,民國時期的“以農立國”派試圖系統解決農村存在的問題以謀求農業的發展。較邱金輝而言,這是更為客觀的論斷。尹倩的《試析20世紀30年代的“以農立國”論》[3]、郭華清的《評章士釗的以農立國論的經濟主張》[4]以及鐘祥財的《對20世紀上半期“以農立國”思想的再審視》[5]等文章梳理了“以農立國”內部的主要派別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是對“以農立國”思想的更為系統詳細的探討;而孫智君的《民國時期產業結構思想的變遷》[6]、王樹靜的《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問題論爭研究》[7]、朱子靜的《方顯廷工業化思想研究》[8]以及王東亮的《吳景超經濟思想研究》[9]則對“以工立國”思想及其代表人物進行了深入討論。這些文章都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民國時期主流經濟學家以及社會名流的觀點上,然而“工農之爭”不僅受到社會名流的廣泛重視,也同樣引起了非名流的廣泛討論。區別于高居廟堂、一言一行皆受大眾矚目的“名流”,“非名流”大多為中層政府官員、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限于身份及有限的新聞媒介,他們未曾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描述,其尋求富國、強國之道的拳拳之心只能通過報紙、雜志、學術刊物殘存的只言片語顯示出來。于他們的主張,學界鮮有涉及。隨著現代傳媒業的興盛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非名流”乃至普通大眾公開發表自己主張的渠道大大拓展,然而思想史學界仍然缺乏對于“非名流”思想的探討。與社會名流高瞻遠矚、全局性的主張相比,“非名流”的主張更加貼近現實因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是對名流思想的重要補充。本文加入了對于“非名流”關于立國之爭的探索與思考,引發了“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的對比,肯定了“以農立國”思想在中國社會長治久安中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希望引起經濟思想史學界對于“非名流”乃至草根階級思想的重視。

二、社會各界對于“以農立國”的探索

(一)“名流”對于“以農立國”的探索

民國時期秉承“以農立國”觀點的社會名流不在少數。作者主要將他們分成三派,一為以捍衛傳統農國秩序目的的“守舊派”,一為鼓吹復興文化的鄉村建設運動者,一為受西方先進農學和經濟學教育的上層知識分子。

作者定義的“守舊派”,主要包括反對中國大革命的封建頑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國粹派和甲寅派。這一派以章士釗為代表人物。1923年8月,章士釗發表《業制與農》,第一次明確提出“以農立國”的主張,由此拉開了“農工立國”之爭的序幕[10]。在章士釗看來,中國是農國,農國“講節欲、勉無為、知足戒爭”“農國政尚清靜,以除盜安民,家給人足”,農國國民“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遠遠優于“欲多而事繁,明爭以足財”,即便姐弟同車,也各出銅幣一枚分購車位的工國[11],從農國精神的優越性對于“以工立國”觀點進行抨擊。章士釗認為工國精神的劣根性從本質上決定了工業國發展沒有前途,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勞資矛盾對立,社會貧富差異巨大,工人運動頻發,已經爆發經濟危機,以工救工是沒有意義的。章士釗早年熟讀四書五經,深受桐城派影響,他提出“以農立國”的經濟主張,更多的是理學衛道士以形而上的哲學為依據逆時代發展規律的螳臂當車。他以《甲寅周刊》為陣地,頻頻發表反對“歐化”的言論,引得罵聲一片,“以工立國”者紛紛起而攻之。但不可否認,章士釗在向西方盲目學習的社會浪潮中清醒地認識到了工業國在發展中產生的社會問題,無疑是十分有見地的。他所提出的對于社會公平、國民精神確實的擔憂也被中國工業化過程中頻發的問題而印證。

鄉村建設運動者是主張“以農立國”的“改革派”。根據鄭大華在《關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幾個問題》一文中的定義:“鄉村建設運動是一場社會改良運動,即在維護現存社會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過興辦教育、改良農業、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衛生和移風易俗等措施,以復興日趨衰落的農村經濟,實現所謂的‘民族再造’和‘民族自救’”[12]。在鄉村建設運動者看來,鄉村文化是中國的根本,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組織形式都必須嫁接在鄉村文化這棵老樹上,才能抽出新芽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村經濟對于國民經濟有著根本性的影響,“農村破產即國家破產,農村復興即民族復興”[13]。從這一點出發,鄉村建設運動者也是“以農立國”思想的忠實擁躉,晏陽初和梁漱溟是其代表人物。

晏陽初認為,當時的中國根本性的問題在于“民族衰老,民族墮落,民族渙散,根本是‘人’的問題。”鄉村建設運動的目的就是“民族再造”,即通過對占中國80%人口的農民素質的提升,重點在于通過教育手段對青壯年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教育應當立足于農村現狀,遵循“教育即生命”和“教育即生活”原則,進行實驗的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既要注重文化教養又要注重技能培訓,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又要重視實踐躬行。總體來說,晏陽初將重點集中在“做什么”而非“怎樣做”,他提出的對于文明富裕的未來農村的設想缺乏可行性方案的指導。同為鄉村建設運動代表人物的梁漱溟被林毓生評價為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在林毓生看來,梁漱溟所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構思宏大的社會改造試驗。梁漱溟認為,列強侵略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和舊秩序的崩塌是當時中國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出現的根源。“中國于其固有政治固有經濟,初未必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其所以成為問題,實出于文化改造文化提高之意。”因此,中國沒有進行根本性政治經濟制度改革的必要,只需立足于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民族解放和社會改造。社會改造的起點和重點都在于對農村的改造[14]。在《今后鄉村建設應走哪一條路》一文中,梁漱溟提到了農村改造的方法為“從農業引發工業。”在這篇文章中,梁漱溟大肆宣揚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生產技術、組織方式的“新文化”,要用先進的科技改造農村的生產方式,用先進的組織管理形式改變中國農村散漫、“個人的自覺觀念很缺乏”的舊組織形式[15]。梁漱溟深入農村,親自領導了山東鄒平的鄉村建設運動,推行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衛生保健、移風易俗、自衛保安等內容的改革工作,雖然梁漱溟的運動因為日本的侵略被迫中斷,但仍取得了不斐成就。

與此同時,接受了現代農學和經濟學教育的董時進、龔張斧等人是“以農立國”的“創新派”,是“以農立國”的中堅力量。他們堅持“以農立國”的理論基礎是最先進的經濟學和農業,立足點是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目的在于以農業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進而謀求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董時進極力強調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在《農業經濟學》一文中,他提到:“農業對于中國之重要,殆如心臟對于人之身體……”[16],這是他提出“以農立國”觀點的根本原因。進一步地,他以比較優勢理論為經濟學基礎,指出中國是“農國”,應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優先發展農、林、牧、副、漁等產業。他提出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品種改良,引入現代化農業機械提高生產效率,興修灌溉和水利工程。他還主張引導農民以金融、購買、生產等多種農業合作形式進行自助,克服小農經濟規模小、資金周轉困難、力量薄弱的缺陷。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然后以平等貿易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上獲取需要的工業品。囿于民國時期中國內憂外患的狀況,董時進“以農立國”的主張無疑是空中樓閣,然而其科技富農、水土保持、人口控制等思想在當今農村的發展和“三農”問題的解決中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非名流”對于“以農立國”的探索

與“以農立國”派中社會名流浩幟鴻篇的著作相比,“非名流”的“以農立國”者留下的只言片語很難以單一個人的思想形成系統性的研究,但對“非名流”的“立國之爭”的探索是對“名流”觀點的補充。

首先,與上層的“以農立國”者相同,他們對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給予了極大的認同。名為蘇懋新的作者在《農為本富說》一文中,指出“人民之性命,國家之富強,皆系之(農業)也……農之為功,大可富國,小可富家”[17]。指出中國想要謀求國家富裕,農業是根本。凌毓璜在《農業根本改革論》中提到,“中國今日不能不以農業為立國之本是也。夫農戰、工戰、商戰皆為當務之急,不容有所軒輊。然農不生產種種之有形物,則工必不得,而制造商必不得……”[18]。在潮水般涌進國內的工業制成品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沖擊下,當時的中國各階級普遍對于工商業產生了新的思考,在《論說:商本于農說》《說工商皆本于農》[19]和《論說:實業以重農為本》[20]等文章中都闡述了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然而卻無一例外地強調農業是發展工商業的基礎。《論說:商本于農說》借用《史記貨殖列傳》序中“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的觀點,得出“故凡以商立國者,欲行其重商主義,必先行其重農主義”[21]。

在何以“以農立國”的問題上,“非名流”的論調大多為空洞的泛泛之談。民國時期涌現了大量題為“促進農業”“改革農業”的文章,但實際依舊只言及了農業與國家的關系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吳廷華《農趣》上發表《農業與國家》一文,提出“吾國自海通以來,工業不若西人,商業不若西人,而猶能立國不潰者,全賴有農業也”[22]。但關于如何發展農業通篇并未進行任何可行性的闡述,甚至在最后發出了“吾同志者,其亦知農業于國家關系甚重,而亟亟振興提倡哉!”從這兩個人身上,能看出當時沒有專業知識的中產階級已經意識到了農業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富有救國救民的充沛情感,但這樣的情感缺乏實際意義[23]。

有識之士也認識到要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僅僅依靠農業是不夠的。《南針雜志》第四號發表了鄒經世的《農業立國之利弊》。一方面他肯定了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的發達是中國在長達幾千年時間內領先世界的最重要原因,提出“我中國五帝三王之盛尚在巴比倫前,埃及、希臘適當萌芽,羅馬猶在母腹,英法德奧俄意六強尚在洪荒,美利堅尤邈混沌……而我中國已早出榛狉,聲明文物為五洲冠者何哉?農業為之也。”同時他也看到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農業經濟造成了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困境,這是由農業國的屬性決定的。農業國一向“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安土重遷,寡聞鮮見,游士天壤間唯我獨尊,神州外莫非夷狄,而閉關守境”[24]。這是農業里“弊”的一面。但論及如何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并未給出可行性建議。

任天從五四運動后階級角度分析對中國農業應走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他看來,官僚資產階級掌握著大量財富,“倦于工商,倦于政治,羨慕著歸農的美名”[24],因而將資本投資于農業,卻不注重生產和管理方法。第二種是具有野心的中產階級,企圖通過農業獲得政治地位。其中一部分人具有專業知識,但不想從技術上發展農業生產,只想從政治上謀求個人利益,因而“以農業政策為進身地”。另一部分人不具有專業知識,但企圖通過組織農會,爭取農民階級的支持以達到其政治目的。他們對農業不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阻礙農業發展。第三類是新農民,“他們深感軍閥的專橫,官僚的無恥和一般政客的流氓生活,不得不舍棄寶貴的光陰,來做改造社會的運動——農民的大聯合。”但農民多半沒有農業技術。作者認為:“如果能以第一派的資本、第二派的心力和第三派的人工合作,農業前途未嘗不可稍事振作”[25]。任天認識到,中國農業問題的解決必須充分依賴農民階級,如何調動農民階級的積極性是發展農村經濟、挽救民族興亡的重大問題。然而他忽略了官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與農民之間利益的矛盾,因此合三方之力發展中國農業注定只是空想。吳與讓譯了日本河津學士的講義,更名為《農業政策》。這篇文章中,他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從國防、經濟、風俗和人口幾方面說明了農業發展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受過較為系統的經濟學和農學教育,但與農業經濟學家相比,吳與讓使用一種更為樸素的視角看問題。關于國防,他認為農民“出而作,日落而息,空氣吸取,飲食適宜,家人聚而樂趣生……”,因而體格強健,是優質兵源。關于經濟,他認為“雖然以表面論之,利益之分配農業不如工商”,但從事工商業容易陷入一旦失敗就“貧無立錐之地”的境地。且由于財富的獲取太過容易,從事工商業的資產階級往往“富不過三代”,即書中所說“由工商致富,能繼續二代以上者最少,因子弟安坐而食。失之易,不知得之難也。”而農業生產者則天生具有簡樸、勤勞的品格。所以農民“雖無甚富,亦無甚貧者。得利較少,但安穩確實百倍于工商業矣”。而關于人口,他認為農民較工商業從事者具有更加強健的體魄。他尤其提到,從事工業的婦女意外流產、生下不健康孩子的概率更高,這點論斷過于武斷,缺乏證據支持[26]。

三、社會各界對于“以工立國”的探索

(一)“名流”對于“以工立國”的探索

相比于“以農立國”的諸多派系,“以工立國”者構成較為單一,他們大多為赴西方國家接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事實上,這一時期的“以工立國”者與“以農立國”中的創新派并無本質區別。他們均以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路徑為參照,企圖結合中國實際以科學的手段尋找一條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的道路。在他們看來,工和農的關系不是嚴格對立的,區別只是在主次、發展先后的區別上。“以工立國”的代表是吳景超、孫倬章和張培剛。

吳景超對“以工立國”的支持首先體現在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上。“在目前這種外患嚴重的時期,我們對于如何使中國由弱而強一問題,一定看的比如何使中國由貧而富一問題更為重要。”吳景超指出中國在與列強的戰爭中屢屢挫敗、且抗戰不能勝利的根本原因是武器裝備落后。在《中國工業化的必要》一文中,他明確提到:“我們所缺乏的,乃是飛機,大炮,坦克車及一切機械化的設備”[27]。然而只有實現工業化,建立起獨立完備的工業體系,才能生產出先進的武器裝備,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贏得民族的獨立。其次,吳景超對工業化的推崇是基于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需要。他以善后救濟總署的湖北分署在從漢口到宜昌的公路上所辦的曳引機訓練班為例,說明了曳引機的使用與傳統的牛耕相比,大大提高了開墾荒地的效率。而曳引機一類的農業機械大多價格高昂,依賴西方國家的贈與或是進口,很難滿足國內需求,因而大力發展本土工業才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根本途徑。對于董時進提出的中國工業無力同西方抗衡的言論,吳景超給予了反駁。一方面,他看到了進口商品在中國市場上具有利息低廉、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對于原料的獲取更加方便等優勢。但另一方面,中國本土工業也具有勞動力價格低、無關稅、政府保護及民眾支持等優勢,這就說明“只要我們盡力量用我們的優點,設法避免我們的缺點,那么在中國市場上,與一切外國貨競爭,勝利也許在我們這一方面”[28]。吳景超以此說明中國實現工業化、實現與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是可能的。但他指出,人口問題是制約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問題是“我們對于農業機械化不敢樂觀的主要原因”。農業機械化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將與有限的耕地面積產生極大的矛盾,農村將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然而“中國將來的工業,即使能容納三千萬五千萬人,也解決不了因農業機械化而產生的大量失業問題”[29]。且中國人口眾多,在短期無法籌集實現工業化所需要的大量資本,這一點在《工業化與人口問題》一文中有詳細論證。在這篇文章里,吳景超一方面對人口問題對工業化的阻礙進行了論證,但也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復辟表達了強烈的批判。吳景超主張通過節育方式降低出生率、減少新增人口,同時提倡提高人口素質[30]。

張培剛對“以工立國”的貢獻主要在于他立足于中國是農業國的現實,致力于農業國如何實現工業化的探索上。他敏銳地意識到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趨于崩潰、民不聊生的局面。1935年,他發表了《民國二十四年的中國農業經濟》一文,在文中將中國農村的困局描述為:“我國現時的農業經營,論技術的改良時談不上的,故每畝產量當未較往年增加而年來國外則商品勢力的侵入日劇,國內則苛捐雜稅的暴斂如昔,農家則生產要素的缺乏年甚一年,一時又做不到耕種面積的擴張,所以即令在豐年,生產已難望改進,至一遇空前的災害,農作物的產量自然要系度降低”[31]。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首先批判了當時甚囂塵上的“第三條道路”,即建立在舊的小作坊式生產方式的農村工業。他認為“把農村工業當為中國經濟建設的路徑,不但在理論上近乎開倒車,在事實上也是行不通的。退一步而言,萬一其本身是樹立了的,但也不能引發都市工業,從而不能蛻化出工業經濟來”[32]。在張培剛看來,農村工業的支持者是逆時代潮流的,純粹的重工者是忽略中國國情的,而看似客觀的工農并重派的“主張似是而非”,“因農業和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很難保持平衡。”一國經濟政策的制定,既要“依順世界趨勢”,即進行工業化;也要“顧及該國的國情”,即要從農村出發。面對中國戰事膠著、內憂外患的現實,軍事、鋼鐵等基礎工業是迫切需要建立的,而其他商品可以“仰給于舶來”[33]。張培剛清醒地意識到,工業化的實現在短期需要以犧牲一些產業的利益為代價,舊的小農經濟勢必受到新興工業的沖擊,傳統依靠手工的作坊也在機械大規模生產的競爭下面臨破產的風險,然而“任何經濟變動都要引起一些痛楚的調整,并且發生一些有害的結果,這可以認為是經濟進步所必須支付的代價”[34]。當論及如何實現農國的工業化這一問題時,張培剛認為農村建設的兩大推動力為“政治力量”和“知識分子”。農村建設離不開具有掌握農業科技和管理技術的專業人才進行改良,然而中國農村根本性的變革是長久而艱巨的任務,“知識分子憑著個人的熱心去推行,難免‘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危險,而農村建設又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自非由長期主持國計民生的政府去負責推進不可”[35]。因此地方政府在農村建設中要擔負起籌集資金、遴選人才、組織合作、教化群眾等作用。“只有政府實際負起責任來,加以社會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實現農國的工業化。

孫倬章對于工農關系問題的論斷詳細論述于《農業與中國》一文中。孫倬章從社會進化的角度出發,指出“工業為進化的,且速進化的,與現社會之進化潮流適相應。至于農業,則為保守的,少進化的,與現代社會之進化潮流,常相反。”進一步地,他以英國、法國、俄國及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經濟發展為例,從社會進化的路徑角度指出“工業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里面,為最有關系的生產,普遍的繁昌,關乎工業狀況的,實較農業狀況為多。”因此“欲無損社會的安榮,寧犧牲農業,以貢獻于工業。”孫倬章認為,從經濟上看,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工業。

在重農抑工的情況下,想要扭轉中國經濟為列強附庸的局面,只能依靠“閉關自守,不與外國通商”或“舉國的人,禁絕工業品的需要”,顯而易見這兩條路都是行不通的。想要實現經濟進化,必須滿足“分工、經濟集中和全生產”三個條件,農業生產由于受到季節、地勢等限制,無法實現這三個條件。“農業內的工作組織,不能照著工廠內的工作組織,使此工人專事播種,彼工人專事收獲,第三工人專刈葡萄。”在農業中這樣的分工將是對勞動力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農業與工業相比,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邊際收益遞減更加明顯。并且“中國之農村大有人滿為患之勢,人口既增,耕地求過于供,租價過昂,且常有出昂價而新地無可租者。于是不得已,乃以有限之地,加以數倍之人工。”所以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愈加低下[36]。

(二)“非名流”對于“以工立國”的探索

相比于支持“以農立國”的“非名流”,“以工立國”的“非名流”支持者秉持更加科學和客觀的態度,因而與堅持“以工立國”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并無實質區別。“非名流”的“以工立國”者大多眼界開闊,立足于全球性視角,通過對西方工業強國工業化經驗的借鑒,作為對中國解決工農問題、實現工業化的指導。在民國時期,政府間和民間的對外交流合作均有所增多。1947年,中美農業專家特別考察團赴湖南調研,得出“任何農業計劃須與工業復興之工作攜手前進”的結論,并提出包括建立化肥工廠、培育良種、調節匯率、刺激出口等10條建議[37]。1948年,中國農業科學社舉辦首屆農業展覽會,展覽展出了美國新聞處與農林部中央農林實驗所水土保持系的大幅照片,“說明水利與土壤如果不加以科學的管理,一塊肥沃的土地亦會變得貧瘠不毛”[38],是對黃河流域土地治理和利用的范本。在這一時期,對外國經驗的借鑒也在增多。李國桓《工業化與農業改革》一文中,就借鑒了蘇聯戰時的經驗,提出要“以市場交易為工具,擴大工業品與農業產物價值之差異,以少量之工業品以換取大量之農產物,以一方面供給工業化所需之原料與工業人口所需之糧食,一方面為向外購換機器之資本”[39]。蘇錫彤則以德國為例,指出德國在短期之內有一個純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對諸國內,則為農業出產者成功緒第一強國,對于國外則為一個工業競爭者,遂至本國農業家與工業家,相互軋轢。而工業家之勢力,漸出地方集中都市,亦不業食糧問題,乃專以發展工業。”分析了在短期之內由一個純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造成的產業結構變化[40]。

中國是農業國,任何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都不能孤立地將工與農分離開來,工業化的進程離不開農業,更離不開工與農關系的處理。曾義宇在《四川農業與工業之關系》一文中,將工農關系比喻為手足,形影不能相離。進一步地,“再拿生理學作比喻,農業好似飲食料,工業便正似消化食品的腸胃,若消化力不強,便要害停胃癥;消化力強而無充分飲食力之供給,則不免于饑渴”[41]。相比于經濟學家統攬全局、從宏觀的國民經濟發展角度作出的分析,一些“非名流”的認知集中在一些具體行業的發展上。例如發表在《農村副業》上的《大有發展性之淀粉生產與其用途》一文,作者敏銳地觀察到近年來國際淀粉的生產和需求均大幅上漲,因此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紅薯、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不同種類的淀粉,并具體介紹了這些種類淀粉的性質和用途[42]。陳方濟則意識到種植業存在“有土地而不善培養,地力有時而竭,植物營養之資源無從取給”[43]的問題,運用美國、日本、德國具體數據證明化肥和增產的關系,表明含氮肥料是最為高效的肥料,從科學角度談了氮氣工業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立國之爭”的思考

起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立國之爭”,激起了全社會范圍內關于中華民族救亡圖存道路問題的討論。民國時期全社會對于何以立國問題的看法迥異,即便同為“以工立國”或“以農立國”的支持者,由于背景、教育和生活經歷的差異,“名流”與“非名流”的觀點各有其特色。總體來說,與“非名流”論戰者相比,“名流”秉持更加客觀、理性和科學的觀點,這一點在“以農立國”派中尤其明顯。不論是改革派或是創新派,都主張以科學的手段,通過先進農業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改變中國傳統效率低下、胼手砥足的農業。以農業發展、農村振興為目標,他們各自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這些方案或許只是充滿理想的空中樓閣,抑或是囿于時代背景無法在內憂外患的中國得到實施,但總體來看為積弱積病的舊中國開出了藥方。而大多數“非名流”的“以農立國”者,則只成為了論戰中“以農立國”派的搖旗吶喊者。此外,“名流”論戰者有著更為宏觀、全局性和深層次的把握。他們從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大處著眼,論戰的核心問題是中國這駕馬車去往何處的方向性問題。而“非名流”論戰者的出發點更多源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在這一時期,《農村》《現代農民》《江西農業通訊》等雜志發表了大量改良振興農業的文章,作物培育、品種改良等農業技術類文章占據了大量篇幅。“非名流”的“以工立國”者也更多的從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行業的微觀角度著眼提出了發展方案。他們所關注的重點,是這駕馬車速度多快的一類問題。

從結果來看,這場爭論無疑以“以工立國”派的勝利而告終。“以工立國”思想最終在論戰中占據上風,不僅僅是在經濟思想界的勝利,更對國民政府以發展工業為主旋律政策的確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27年,廣州國民政府以孫中山的《實業計劃》為范本,在中國國民黨二屆中央執委會及各省區聯席會議上發表宣言,擬定北伐戰爭后由新建政府實行工業計劃,振興民族工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工業建設方案,主張“水利電氣及剛體酸堿煤糖煤油汽車等基本工業,應由國民政府積極興辦,其余由私人投資興辦者,政府應獎勵并予以切實保障。”[44]這主要歸功于“以工立國”的上層支持者。在“以工立國”派中,存在著大批亦官亦學的社會名流。他們憂國憂民,以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為己任;他們普遍接受了最先進的現代教育或深受科學技術熏陶,對救國救民的道路有著獨到且前瞻性的看法;他們高居廟堂,或與當局者過從密切,有能力對政府的決策構成影響甚至將自己的設想變成現實。“以工立國”者提出的主張,甚至對于新中國建立以后產業政策的制定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然而就筆者來看,何以立國的問題直到如今,仍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走向的重大問題。首先,無論“以農立國”還是對“以工立國”,都各有側重,也各有弱點,因此都有各自的適用條件,“以工立國”側重于短期內如何快速發展,如何避免亡國亡種的危機,解決的是生存的問題,為此進行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路線不能不扭曲農工商產業正常的均衡,只能依靠國家強制力人為地維持產業間的平衡。建國初的前30年農工商的不均衡發展所帶來的農業的嚴重滯后即源于此。“以農立國”側重于中華民族長期的現代化發展的考慮,要求在農工商各產業均衡的基礎上穩健發展,其不足在于遠水不解近渴。試想,國家都亡了,為誰發展呢?這恰如凱恩斯所講的,“從長遠看,我們都要死去的。”因此,在“以工立國”和“以農立國”之間,只能先選擇前者。等民族獨立的問題解決了,再著手“以農立國”,著重解決農業發展困頓的問題,而這正是新中國成立后30年發展的思路。試想,沒有農業聯產承包制,能有農業的快速發展,能有鄉鎮企業的起步,國有企業的改革等一系列促進民族騰飛的各項事業的發展嗎?

其次,從人類文明的精神來看,肯定不僅僅是吃飽穿暖,進一步也是更高的追求是高尚的精神生活,愜意的田園生活。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國根本精神的”,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而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的生活才能使人嘗到“人生的真味”。這話當然有自譽之嫌,未免有失偏頗,然而當代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梁漱溟的說法,他們將農業不僅僅看作一種產業,更看作一種生活方式。臺灣學者余玉賢認為農業的非生產性價值遠遠高于生產性價值,“我們必須保護環境,享受安全和諧的田園之樂,這也是農業的責無旁貸的任務。而此項任務需在日常生活中配合自然倫理,發揮愛心與耐心,始克有成”。而吳聰賢認為現代農業所具有的生態平衡、城鄉關系、社會和諧等特征,與“以農立國”者所向往的理想中國不謀而合,更是傳統理想農國的延伸,與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倡的政治主張一脈相承。

民初,章士釗之所以提出“以農立國”的主張,一大出發點就是看到了“歐洲之工商業,日見開發,其本國之農業,大被剝蝕,以成畸形,所有道德習慣政治法律,浸淫流衍,有形無形,壹是皆以工商為本”。董時進對于當時工業國經濟危機頻發、工人失業、企業破產的狀況,也提出了“工國運命,已瀕厄境”的擔憂,這些擔憂已經在現如今的中國顯現出來,對于目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市場秩序混亂、勞資矛盾加劇、誠信缺失、環境惡化等問題,農國精神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內在動因。“以農立國”觀念所投射出的傳統農業文化理念,對于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中國特色的中國倫理意義重大。

被西方文化浪潮嚴重沖擊的儒家文化曾經是農國精神的核心,它所提倡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利觀對于由于追逐私利產生的不誠信以及市場混亂現象有很強的規制作用,而孟子所提出的“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是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思想,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范本。從倫理思想問題考慮,工業文明強調對自然資源最大程度的索取和利用,而農業文明則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意識。雖然在經濟尚不發達的階段,這樣的思想有些不合時宜,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是國家甚至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

最后,所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最終的立足點都認為中國是農業國的基本事實。早在民國時期,農業問題就引發了“立國之爭”論戰者的廣泛重視。不論是“以農立國”派還是“以工立國”派,對于中國是農國的判斷都是一致的,他們主張的提出都是基于這一判斷。哪怕是最堅定的“以工立國”支持者,也鮮有生硬地照搬西方工業國工業發展的經驗,將工業化進程與農業的發展隔絕開來。吳景超連續發表《美國農業的特質》《農業機械化的展望》等文章,借鑒美國農業發展的經驗,以期實現中國農村的復興。在《中國工業化問題的檢討》《中國工業化的必要》等文中也反復強調了農業發展對于中國工業化的意義。張培剛更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上。在現如今中國已建立完整的工業基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新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以工立國”者的主張已經基本實現,而農業產業的落后和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使得農業問題進一步地突顯出來。現如今中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鎮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與城市相比,廣大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健全,經濟發展程度低,農業科技不發達,農民生活水平及科教文衛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還要借鑒“以農立國”者的主張。

[1] 邱金輝,聶志紅.中國工業化問題系統研究序幕的開啟——“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的爭論[J].科學·經濟·社會,2006(3):26-29.

[2] 張霞.現代化浪潮的經濟思想回響——近代中國的三種立國思潮[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2):135-140.

[3] 尹倩.試析20世紀30年代的“以農立國”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9-31.

[4] 郭華清.評章士釗的以農立國論的經濟主張[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2):46-49.

[5] 鐘祥財.對20世紀上半期“以農立國”思想的再審視[J].中國農史,2004(1):67-73.

[6] 孫智君.民國時期產業結構思想的變遷[J].經濟評論,2007(5):133-140.

[7] 王術靜.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問題論爭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3.

[8] 朱子靜.方顯廷工業化思想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8.

[9] 王東亮.吳景超經濟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20.

[10] 行嚴.業治與農[N].新聞報,1923-08-12.

[11] 行嚴.農國辯[N].新聞報,1923-11-12.

[12] 鄭大華.關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的幾個問題[J].史學月刊,2006(2):52.

[13] 李宗黃.考察江寧鄒平青島定縣紀實[M].出版地、出版年份不詳:3.

[14] 梁漱溟.答鄉村建設批判(續)[J].中國農村,1940,6(11):21.

[15] 梁漱溟.今后鄉村建設應走哪一條路[J].青年(杭州),1937,4(6):33-35.

[16] 董時進.農業經濟學[M].北京,北平文化學社,年份不詳:56.

[17] 蘇懋新.農為本富說[J].少年雜志,1920,10(1):13.

[18] 凌毓璜.農業根本改革[J].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校友會雜志,1917(2):29.

[19] 張孝達.說工商皆本于農[J].少年雜志,1916,6(8):10-11.

[20] 秀朋.論說:實業以重農為本[J].農事月刊,1924,3(4):11.

[21] 佚名.論說:商本于農說[J].商務報(北京),1903(3):13.

[22] 范源廉.促進農業[N].申報:教育與人生周刊, 1923(1).

[23] 吳廷華.農業與國家[J].農趣, 1926(2):3.

[24] 鄒經世.農業立國之利弊[J].云南南針雜志,1913,2(4),17-20.

[25] 任天.談農業[J].新農業季刊,1924(2):25-28.

[26] 吳與讓.農業政策[J].刊物、出版年份不詳:11.

[27] 吳景超.中國工業化的必要[J].政論(漢口),1938,1(17):1.

[28] 吳景超.工作談座——外貨競爭不足畏[J].長城,1937,4(9):203-204.

[29] 吳景超.農業機械化的展望[J].行總周報,1946(42-43):32.

[30] 吳景超.工業化與人口問題[J].西北經濟,年份不詳(3):24-28.

[31] 張培剛.民國二十四年的中國農村經濟[J].東方雜志,1935,33(8):23-33.

[32] 張培剛.第三條路走得通嗎?[J].獨立評論,1935,138:15-18.

[33] 張培剛.論農業工業與國民經濟政策[J].中興周刊(武昌),1936,7(6):11-13.

[34] 張培剛.論著:農國工業化對于國際貿易的影響[J].中央銀行月報, 1947(10):1-6

[35] 張培剛.農村建設的推動力[J].中興周刊(武昌),1934,3(24):5-9.

[36] 孫倬章.農業與中國[J].東方雜志,1923,20(17):17-20.

[37] 佚名.改良我農業:中美專家制定計劃,須與工業復興并進[J].通訊(湖南),1947,10(7):39.

[38] 佚名.工業建設與農業復興是休戚相關的:看首屆農業展覽會[J].工程界,1948,3(5):3-5.

[39] 李國桓.工業化與農業改革[J].世界農村月刊,1947,1(5):5-9.

[40] 蘇錫彤.德國農業與工業之軋轢[J].華北合作,1939,5(6):44.

[41] 曾義宇.四川農業與工業之關系[J].國立四川大學周刊, 1936,4(17):3-4.

[42] 佚名.大有發展性之淀粉生產與其用途[J].農村副業, 1937,2(5):4-5.

[43] 陳方濟.淡氣工業與農業[J].工業中心, 1933,2(7):152.

[44] 朱寶琴.論南京國民政府的工業政策(1927-1937年)[J].南京大學學報,2000(1):132.

BuildANewCountryonIndustryorAgriculture?—— Recognition of Debate Over Country-building Founda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YU Sitian,ZHOU Jianbo,LIANG Yinhe

(SchoolofEconomic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In 1920s and 1930s,China had a debate over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Whether to build a new country based on industry or agriculture was the core of the debate.On the one hand,celebrities including economists,philosophers and politicians joined in this debate.Zhang Shizhao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old guards”; Liang Shuming and Yan Yangchu represented “the reformists” and Dong Shijin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novators”.All of these three parties insisted on developing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 to maintain the essenti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However,Wu Jingchao,Zhang Peigang and Sun Zhuozhang represented the celebrities who supported industry,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nly by developing industry would China be independent.On the other hand,the public also joined in this debate.Compared with the public,the view of celebrities wa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Traditionally we believe that the people who supported industry won the debate.However,from other respects,the view that to build China into a new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agriculture was also meaningful,which even can serve as guidance for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ild a country based on agriculture; build a country based on industry

王倩)

F329

A

1009-9107(2018)01-0146-09

2017-05-07

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1.1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6AJL003)

禹思恬(1991-),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思想史。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欧美日韩专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洲国产黄色|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一级福利视频| 欧亚日韩Av|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欧美天天干|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亚洲综合18p|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www欧美在线观看| www.国产福利|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草中文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第一色|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 伊人成色综合网| 国产91视频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毛片在线播放a|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色婷婷电影网|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