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立法】《江蘇省地方志工作條例》立法工作2016年初啟動,2017年被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列入立法調研項目。省領導先后作出批示。省地方志辦公室成立立法工作小組,組織召開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省政府法制辦等不同層面的專家論證會,形成《江蘇省地方志工作條例》(草案),正式報送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省政府法制辦。10月23~27日,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領部分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代表到省地方志辦公室和南京、揚州、宿遷等地專題調研全省地方志工作情況。在充分吸納各單位和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代表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條例(草案送審稿)》并報省政府,被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列入2018年立法正式項目。
【二輪志書編纂】全省二輪修志工作從2005年開始啟動,按照規劃,將編修志書110部。其中,省志1部(60本分、專志),設區市志12部,縣(市、區)志97部。二輪修志等重點工作列入省政府2017年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考核目標。省政府辦公廳召開二輪省志及年鑒編纂工作進度情況通報會,轉發《第二輪江蘇省志編纂工作調整方案》,調整部分省志責任副總纂。截至2017年底,60本省志分(專)志中,50%已完成編寫任務,共出版15本、交付出版5本、完成(提交)終審13本。109部市、縣(市、區)志中,已出版89部。南京、蘇州、常州、鎮江全面完成二輪修志任務。《常州市志(1986~2010)》被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評為“中國精品志書”。
【綜合年鑒編纂】健全完善市轄區地方志工作機構,理順年鑒管理體制。舉辦全省綜合年鑒培訓班、市轄區年鑒編纂業務培訓班。常州、南通等市轄區啟動綜合年鑒編纂工作。截至年底,全省地方綜合年鑒發展到106種,全部由地方志機構組織編纂,整體質量走在全國前列。在2017年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年鑒類)評審中,江蘇20部地方綜合年鑒全部入選,占全國總數20%。其中,《江蘇年鑒(2015)》被評為省級特等年鑒,全國僅2部省級綜合年鑒獲此榮譽;《淮安年鑒(2016)》被評為全國地市級特等年鑒,《太倉年鑒(2016)》《金湖年鑒(2016)》《海門年鑒(2016)》等3部年鑒被評為全國縣區級特等年鑒,占全國市、縣(市、區)級特等年鑒總數17%。《連云港年鑒(2016)》《常州年鑒(2016)》《武進年鑒(2016)》《海安年鑒(2016)》《雨花年鑒(2015)》《玄武年鑒(2016)》《高港年鑒(2015)》《如東年鑒(2016)》《建鄴年鑒(2016)》等9部年鑒被評為全國一等年鑒,占全國一等年鑒總數22%。出版《江蘇年鑒(2017)》和《江蘇年鑒》2016卷英文版。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出版《南京年鑒》英文版。
【方志館建設】截至年底,全省有江蘇省方志館,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泰州7座設區市級方志館,南京市鼓樓區和棲霞區、張家港市、東海縣、蘇州市吳中區、揚州市邗江區、儀征市7座縣(市、區)級方志館。全年省方志館入館圖書27941冊,包括《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民國時期國情統計資料匯編》《武漢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等珍貴資料,館藏圖書14萬冊。升級江蘇“數字方志館”網站,擴容9個專題數據庫,數據總規模近1.5T,可實現書目在線查詢、方志期刊博碩論文全文檢索下載、省內三個方言區70個方言點的7400個方言詞匯的在線試聽。無錫啟動市方志館拓建及數字方志館建設項目,徐州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籌建方志館,蘇州市方志館新館方案通過首次論證,鎮江市委、市政府確定市方志館選址,連云港市方志館建設項目列入2018年政府投資項目清單。東海縣、蘇州市吳中區建成方志館,張家港鎮鎮都有村史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專設地情文化專區,吳江區數字方志館(網站)正式啟用。
【“智慧方志”信息化工程建設】《地方志元數據規范》《地方志數字化處理規范》正式列入省質監局2017年度第一批地方標準項目計劃,是全國地方志系統第一個數字化地方標準。江蘇地方志智能信息檢索系統基本建成,初步建成省數字方志館書目檢索系統,建成3個地理信息系統專題,搭建完成江蘇年鑒編纂系統、期刊投稿平臺。按照省政府辦公廳《省級部門政府網站整合遷移實施方案》要求,及時啟動實施遷移,整合原有數據資源,改造升級“江蘇地情網”。第二期“江蘇省地方志智能信息檢索數字化碎片化和專題地理信息系統”項目全面啟動。“風雅江蘇”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定期推送鑒賞性、可讀性、文化性較強的地情文章。
【特色專業志書編纂】《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口援藏援疆的戰略部署,全面記述江蘇援藏援疆工作重要歷史,展示江蘇對口支援成果,省委、省政府決定編纂《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推進會、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工作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工作方案》,擬設“西藏篇”和“新疆篇”兩篇,共約150萬字,計劃2019年5月完成。省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做好〈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資料征集工作的通知》,明確省級機關有關部門,各有關市、縣(市、區),各援建前方指揮部在資料收集及編纂等方面的工作職責、征集的主要內容和報送的方式方法。省地方志辦公室印發《做好全省地方志系統援藏援疆工作的意見》,在人員培訓、業務指導、志鑒編纂出版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促進西藏、新疆地方志事業發展,推動《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編纂工作。
《“6·23”特大龍卷風冰雹鹽城搶險救災暨災后重建志》 2016年6月23日,鹽城市阜陽、射陽部分地區遭受龍卷風、冰雹重大自然災害,為全面客觀記述鹽城市阜寧、射陽部分地區龍卷風冰雹特別重大災害災情、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過程,弘揚搶險救災精神,省政府同意編纂《“6·23”特大龍卷風冰雹鹽城搶險救災暨災后重建志》,并納入省政府2017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考核指標。6月20日,省政府在鹽城市召開《“6·23”特大龍卷風冰雹鹽城搶險救災暨災后重建志》編纂工作啟動會議,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編纂工作方案,《“6·23”特大龍卷風冰雹鹽城搶險救災暨災后重建志》擬設11章,約50萬字,2018年完成驗收、交付出版。截至年底,資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
《江蘇名酒志》 省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省酒業協會,編纂以洋河、雙溝、高溝(今世緣)、湯溝等“三溝一河”為代表的《江蘇名酒志》,初稿基本完成。4月19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在洋河集團啟動中國名酒志文化工程,推廣江蘇的經驗做法,并相繼組織實施了中國名街志、中國名山志、中國名水志等系列“名”志工程。
《中國淮揚菜志》 由省地方志辦公室牽頭組織,省餐飲行業協會,淮安市、揚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承編,傳承弘揚淮揚菜美食文化,推動淮揚菜產業蓬勃發展,體量為60~80萬字,編纂工作計劃2年左右完成,2020年1月正式出版。2017年12月19日在南京舉行編纂工作啟動儀式。
《中國東海水晶志》 省地方志辦公室聯合連云港市地方志辦公室、東海縣政府聯合編纂,體量約120萬字,計劃2018年底編纂出版,旨在搶救和保存水晶歷史資料,弘揚水晶文化,為社會各界了解研究東海水晶和水晶文化提供資料文獻和歷史借鑒。至2017年底基本完成初稿。
《江蘇好家訓》 配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省地方志辦公室編纂出版《江蘇好家訓》,被列入省“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收錄江蘇歷代名人家訓47則、世家大族家訓25則。該書得到省委領導和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辦公室的肯定和推廣。
名鎮名村志 省政府辦公廳轉發《江蘇名鎮名村志編纂工作方案》,省地方志辦公室全面啟動名鎮名村志編纂工作,蘇州、連云港、揚州等設區市全面開展鄉鎮村志編纂,35部鎮志、25部村志入選《江蘇名鎮名村志》首輯候選名單。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中國名鎮名村志文化工程出版第二批中國名鎮志26部,蘇州的沙家浜、虞山、千燈、東山、巴城、陽澄湖、震澤、黎里、瀏河、錦豐和揚州的灣頭等11部鎮志入選,蘇州的《開弦弓村志》入選首批中國名村志。截至2017年底,江蘇共有14部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數量和質量占全國首位。
【舊志整理】《江蘇歷代方志全書》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加快推進社科強省建設重點項目,入選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為“江蘇文庫”6個組成部分之一。截至年底,《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已出版208種255冊,即將完成出版141種140冊。向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國家方志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全省各市、縣(市、區)地方志辦公室等單位贈送《江蘇歷代方志全書》,擴大社會影響。省地方志辦公室點校《乾隆江南通志》、修訂《江蘇藝文志》被列入“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進入出版階段。南京編纂《品讀南京·南京歷代名志》《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出版繁體點校版《南京傳世名著·金陵梵剎志》;蘇州點校出版《吳中小志三編》,出版《蘇州舊志序跋集成》府縣志部分;淮安點校整理《光緒盱眙縣志稿》《嘉靖清河縣志》;鎮江點校《光緒丹徒縣志》;南京市溧水區點校出版《順治溧水縣志》簡體本和繁體線裝版、點校《光緒溧水縣志》;常州市金壇區點校出版《光緒金壇縣志》。
【影像志拍攝制作】4月22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在昆山市周莊鎮啟動中國名鎮影像志工程,開創全國影像志制作新河。省地方志辦公室以此為契機,策劃、大力推廣影像志拍攝制作。經省政府批準,聯合省廣電集團,計劃3年時間拍攝《江蘇援藏援疆建設志》影像志,以更先進、更現代化的記錄方式呈現歷史場景,全面直觀地展示20多年來江蘇援藏援疆取得的豐碩成果。《中國淮揚菜志》《中國東海水晶志》籌劃口述史及影像志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