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啟
眼下,民企紓困已成中國經濟一大關注點。從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召開民企座談會痛斥“民營經濟離場論”,到各部門各地區密集出臺民企紓困政策,舉國上下,對民企的關懷史無前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風生水起的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
然而,隨著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有關民營企業的政策落實不到位,加之民企自身天然的缺陷,近來,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這“三座大山”橫亙面前。在國有企業鼎立的上海,民企的發展亦顯步履維艱,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在客觀上形成了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致使40年來上海真正強壯的民企不多,蜚聲海內外且占據產業鏈高端的民企更是寥若晨星。
上海民企發展的資源并不單薄,主要還是觀念問題。幾十年來,雖說民企的政策待遇越來越優厚,但實際操作中,陳舊的觀念總是從中作梗,黃埔江水波不興,民企難有作為。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11月3日發布的《關于全面提升民營經濟活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7條)提出,要堅持不懈推動國資、民資、外資合作共生、共同發展,堅持不懈促進國資、民資、外資平等對待、一視同仁,推動民營經濟在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發展壯大,將民營經濟打造成為上海改革開放新高地、科技創新新先鋒。
“新高地”“新先鋒”,這是新表述、新提法,也是新觀念。在新觀念驅動下,27條民企紓困政策中引人注目的大手筆是,要加大流動性風險專項防范力度,建立規模為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今年以來,部分民營上市公司受股權質押影響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上市公司紓困基金的設立,將幫助短期流動性困難的民營企業度過階段性困難時期,支持上海民營實體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同時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資本聯合、融合發展、優勢互補、產業協作。
紓困政策在眷顧民企,“真金白銀”的政策擺在眼前,但不是坐在那里就能“招財進寶”的,民企更需要奮發圖強,也要有對接紓困政策的實招。要以極大的商業誠信投入政策懷抱,獲得政策授信;要有創新的作為、優質的項目,吸引出資方。
值得警示的是,在民企紓困的政策大環境下,民營企業家更要自尊,人格破產比企業破產更危險,金立集團的老板劉立榮嗜賭成性導致企業破產就是一個教訓。而博天環境更是令人寒心,1億紓困資金還未到賬,大股東便著急清倉套現20億,致使博天環境股價一路跌停。
紓困是經濟補短板穩增長的戰略舉措,在這個政策大環境烘云托月的非常時期,政府和民企要雙向發力,促進民營實體經濟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