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輝



2018年接近尾聲,身處其中,我們感受了諸多瞬間,回望一年,也許會發現很多事件將成為時代的重要節點,未來我們認為深刻的改變,或許正是始于此時。
比如,蘋果在2018年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個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科技企業所代表的一種發展模式或許正在成為主流;2018年國內很多科技企業:360、小米、美團、拼多多,扎堆上市,創下國內科技公司赴境外上市的新紀錄,似乎預示著正有一批新興企業進入了新的生長階段。
同時,前兩年引爆話題的平臺企業,卻在2018年受到了深刻的拷問,過度投放的共享單車,平臺企業對順風車這類業務應盡的責任,是新興企業成長過程中繞不過去的話題。還有芯片研發這樣的話題,實實在在讓人意識到創新的艱難曲折。
道路艱難,卻仍有千軍萬馬堅持不懈,在新舊動能轉化的當口,創新的力量值得珍視。
在2018年的最后一個月,我們梳理一年來上海創新創業領域的某些亮點,或許就是為了積蓄力量,迎接充滿變化的2019。
示范引領
近年來,上海打造科創中心,一直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2018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海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7%的國家科技獎是由上海貢獻的。這是2014年以來,上海第三次刷新占比紀錄,上海獲獎比重連續16年保持在兩位數,并首次突破20%。彰顯了上海在創新的道路上,2018年不僅有一個好的開端,還將持續發力。
10月,《2018上??萍紕撔轮行闹笖祱蟾妗罚ㄒ韵潞喎Q報告)在浦江創新論壇發布。報告顯示,上??苿撝行慕ㄔO總體進展良好,已成為全球科學家最向往工作的中國城市。上海吸引全球科學家的主要優勢包括充沛的科研基金支持、領先的科研機構、高水平的科研基礎設施和豐富的科研工作機會等,而開放包容的“海派”城市文化也成為上海打動全球科學家的關鍵因素。2017年上??蒲腥藛T共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和《細胞》上發表論文62篇,比2016年增加23篇,約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2017年全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1.5件,比2016年增長17.9%;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100件,比2016年增長34.6%。
眾多數據表明,上海在區塊鏈、人工智能、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石墨烯、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領域、學術研究方面都走在前列,把握眾多熱點新興技術。
上海正日益成為開放度高、吸引力強、能出成果的創新首選之地。
賦能升級
2018年,人工智能是不容置疑的亮點。9月,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行。上海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圍繞集聚高端人才、突破核心技術、推進示范應用等從五個方面提出了22條具體舉措,勢必開啟新的一輪人工智能創新創業高潮。
人工智能是未來最重要的方向之一。2003年硅谷曾出現大規模人工智能創新以及投資失敗潮,但是今天,關于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商業應用都日漸清晰。不占賽道,勢必被競爭淘汰。
作為一項基礎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廣泛存在于每個行業里。人工智能(AI)核心就是平臺性技術加數據:生物技術+數據+AI,是AI在生物信息學的應用;醫療器械+數據+AI,是AI在智能醫療的應用;工業物聯網+數據+AI,是AI在智能工業的應用;安全技術+數據+AI,是新一代系統安全的應用。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可以看到諸多應用。醫療、金融、零售,因為人工智能,行業格局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效率得到極大提升,需求被深度挖掘。對很多行業來說,原本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都要隨之改變,競爭的賽道正在轉換。賦能新時代,正是人工智能的題中之意。
如果觀察2018年的新興科創企業,這樣在傳統行業挖掘新應用的企業特別多,他們有的還名不見經傳,但是已經在細分領域嶄露頭角。AI的賦能效用正在體現。
這樣的新興企業能在2018年快速成長,也得益于相關技術日益成熟。
比如,語音交互技術的日益成熟,給智能家居,車聯網的應用,帶來了更好的體驗,畢竟和人的交互,首先就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語音交互技術。
機器人領域,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長足進步,以及和硬件傳感器的整合,使得機器人的應用前景日益明朗。
科技進步對于通訊傳播的廣度、速度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術創新正在崛起。
這些系統性的進步,正帶來大量的創新創業機會。
長三角聯動
2018年,長三角科創聯動日益緊密。
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不到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的1/6,但其經濟總量為19.5萬億元,占到全國的近1/4,長三角地區已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長三角科技研發區域協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2018年初,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正式成立,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正式實現聯合辦公,并形成“三級運作”的新機制,勢必促進長三角科創實現更加緊密的互動協作。
長三角具備良好科技發展基礎,科技創新區域互動合作前景廣闊。如上海與江蘇、浙江和安徽充分利用已有的區域創新體系協調機制,共同搭建了“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以及信息數據、大型儀器、新藥創制、集成電路設計等創新服務平臺。目前區域性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已成為推進三省一市科技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的有效載體。同時,在完善大型儀器協作網等傳統資源共享平臺基礎上,技術交易網建設也初顯成效,逐步形成“五網合一”的三省一市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總門戶,提供委托研究、聯合攻關、信息服務、技術檢測、產品設計、成果孵化等創新創業服務,為區域科技創新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區域范圍內產學研資源的集成與互動。例如2018年11月,在上海嘉定區召開的首屆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上,有關方面啟動了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共用平臺,率先推進區域內“雙創券”的通認通用。據了解,在確立了“雙創券”的跨區域通認通用機制及多地資源統一標準核準后,首批共享的資源將涵蓋長三角多地130家高校院所、檢驗檢測機構和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可提供服務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超過1700臺,各類創新創業服務項目超過300項。長三角雙創服務資源共享已有基礎。例如,上海硅酸鹽所中試基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精密加工技術服務平臺,為江蘇尚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碘化銫陣列產品的技術革新提供了關鍵服務,實現了成品率的提升。
長三角城市基于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稟賦,在科創協同發展上擔當起不同的責任,發揮不同的作用,找到不同的突破口。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國家賦予的使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率先示范作用顯著;江蘇在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支撐下,產業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浙江省圍繞杭州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動創新創業發展,通過積極構建依托互聯網平臺的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整合資源,發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充分發揮杭州市的研發載體優勢和寧波的企業研發活力足的優勢,將浙江打造成長三角最具研發活力地區之一;皖江經濟帶在產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點燃科創
2018年,進博會舉世矚目,其間宣布上海將建立科創板,無意會對未來的科創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建立科創板,是中央為了更好發揮上海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推出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光榮任務。
我國推進經濟轉型,需要建立起以內需增長為引擎的新的經濟結構,以推進經濟的穩定健康增長。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具備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各種科技含量高、富有時代氣息的更新迭代產品,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國際市場出現的各種變化,更需要我國加強自主科技創新,以抵御來自外部的挑戰。
科創板落地上海,對于正在努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來說,無疑是如虎添翼,它將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為上海和全國的科技創新注入澎湃動力。
這樣一種市場化的手段,也是堅定科創企業的發展信心。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之下,我國誕生了很多科創企業。建立科創板,可以幫助它們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不僅為其開辟出資金融通的通道,而且也為風險投資提供了重要的激勵作用。科創板的建立,可以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出一批核心技術能力優、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導向之下,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可以產生更好的選擇,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優秀的科創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科創板作為我國推行注冊制改革的“試驗田”,率先使用注冊制,這保證了科創板從降生伊始就站到了較高的起點上。從長遠看勢必促進科創企業的快速成長,增添創新活力,也給即將到來的2019年科創事業發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