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
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
市場主體退出是指企業由于特定原因退出目標市場,注銷登記,這是市場競爭機制和行政監管的必然結果。有主動要求退出的,這種情況多數是民營企業,或因經營不善,或遇政策藩籬,或遭天災人禍,要求及時退出,以免帶來后患,這是市場主體主動意志的體現;也有被迫退出的,這種情況多為國有企業,或破產重組,或出清,喪失市場主體資格而退出市場,以免成為“老賴”而增加政府負擔。
但長期以來,一些市場主體退出難,主要是步驟繁、周期長、材料復雜。公司注銷一般要經過10道程序,比創建一家公司還繁雜;公司從申請注銷到完成退出程序,最快是一個半月,如果稍有耽擱,要3個月以上;注銷登記的材料分為10大類,厚厚一大疊。
造成市場主體退還緣于行政監管部門的官僚作風,不作為、懶政、推諉等作派所致。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工商部門拿小微企業登記為政績湊數,一旦注冊了,想注銷很難。
此次中央深改委會議強調,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激發市場主體競爭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市場主體有效參與,將不符合改革意圖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僵尸企業”及時清退,踢開絆腳石,改革才能順利推進;市場競爭機制要求將不符合市場游戲規則的企業及時清出市場,市場競爭才能真正做到優勝劣汰的公平公正;市場主體新陳代謝,有退出才有活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是依靠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來實現。
本次中央深改委會議提出了市場主體退出制度頂層設計的路線圖,既切中時弊,又充滿改革元素。
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這是根本準則,市場主體退出既不能個人情緒化,也不能游離于法治之外,市場是企業進退的最終審核者,而法治則是為市場主體退出保駕護航,有時候退出比切入更難。對監管部門來說,讓市場主體切入是一種禮遇,而讓其退出則是一種大度。
堅持約束與激勵并舉,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既要加強行業監管約束,又要積極保護激勵,退出有時是一種迂回,監管部門要寓激勵于約束之中,既要及時出清,又要溫情關懷給出路。
尊重和保障市場主體自主經營權,市場主體退出特別是主動性退出,是企業自主經營權的體現,而無論是切入還是退出,監管部門的裁量權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市場主體的自主經營權,這樣才切入有信心,退出有希望。
有效保護各方合理權益,市場主體退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監管部門要秉持公正的立場,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和合理權益,在退出的各個環節讓各個利益關聯方充分表達并予以切實關注。
創新調控、監管、服務方式,市場主體退出受宏觀調控制約,監管形式和服務方式都要創新,簡化注銷登記的程序,縮短審批周期,少要點材料,使退出便利化,為市場主體的主動退出創造寬松的條件,而不是層層設障刁難。
合理運用公共政策給予引導和支持,市場主體退出涉及許多公共政策,退出的善后工作更需要公共政策支持,比如合理減免稅收、核銷呆賬等,讓公共政策發力,為市場主體退出讓路。
提高市場重組、出清的質量和效率,市場主體退出需要市場重組的,政府要積極出面協調,充當“媒婆”,對出清的“僵尸企業”則果斷拍板,不能“溫情脈脈”。
總之,讓市場主體及時從容退出,暢通其退路,努力降低企業注銷的制度成本,最終目的是讓市場主體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