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兵
乾隆年間,江南柳園鎮上有一家“程記綢緞鋪”,是個百年老字號。
這年四月的一天,老板程新良正在街上閑逛,忽然看見不遠處圍著一大群人,便走過去瞧熱鬧。
擠進人群中瞧了一會兒,程新良便明白了。鎮上“董記布鋪”年輕的董掌柜,一年前向開錢莊的萬老板借了五千兩銀子,并把布鋪與董家的宅子抵押給了萬老板,如今一年過去了,董掌柜還不起債,萬老板便手持欠條,來向董掌柜收鋪子和宅子。
此刻,董掌柜連連作揖,向萬老板苦苦哀求寬限一些時日,萬老板卻始終板著個臉,大聲催促董掌柜趕快交出鋪子和宅子。
董掌柜絕望得眼淚都下來了,惹得看熱鬧的眾人不禁一陣唏噓,這個說:“自從董老掌柜五年前去世后,他兒子董掌柜年紀輕輕,沒有做生意的經驗,所以年年虧本。看來,董家今天要傾家蕩產了!”那個說:“這往后,董家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瞧到這兒,程新良抬眼望了望“董記布鋪”,又望了望鋪子旁邊的董家大宅,忽然幾步上前,將嘴巴附在董掌柜的耳邊,低聲說起話來。
董掌柜聽了一愣,然后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拼命地點起頭來:“程老板,行,就按您說的辦。多謝了!”
程新良轉過身,沖著萬老板大聲道:“萬老板,董掌柜欠債的本息都由我替他歸還,你不要收他家的鋪子和宅子了,你去我家取銀票吧!”
說著,程新良便領著萬老板與董掌柜,大步向自家走去。看熱鬧的街坊鄰居們,沖著程新良的背影,紛紛豎起了大拇指:“想不到一向斤斤計較、十分刻薄的程老板,今天竟然如此仗義,竟然愿意拿出那么多的銀票搭救董家。”
那個說:“程老板救下了董家的鋪子宅子,就等于給董家留下了希望,否則,董家真的會就此一貧如洗,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當天,程新良替董掌柜還清了欠債,并派出一位姓鄭的伙計,去“董記布鋪”幫助董掌柜做生意。鄭伙計五十多歲,對程新良一向忠心耿耿。
很快兩個多月過去了,在這段時間里,程新良經常聽見別人夸贊他仁義,幫助董掌柜渡過了難關,而每次聽見這樣的話語,程新良總是不經意地一笑。
原來那天,在替董掌柜還清欠債的同時,程新良讓董掌柜寫下了一張期限一年的借據,借據的數額是還給萬老板的本息,而抵押物則是“董記布鋪”和董家的宅子。
其實,程新良并非有什么善心,而是因為他知道,董家的鋪子和宅子所值的銀子,遠遠不止董掌柜所欠下的萬老板的債。同時,他也知道,年輕的董掌柜根本就沒掌握做生意的訣竅,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董掌柜根本就賺不到那么多的銀子,一年后肯定還不起債,到那時,董掌柜就不得不把鋪子和宅子交給他,而那樣一來,賺頭可就大了。
這天,程新良在街上被幾位鄰居又夸了一回后,回到了自己家中,坐在后院里得意地喝起茶來。喝著喝著,他向院子外面望了一眼,忽然眼前一亮。
程家的后院很大,有三畝地大小,而院子外面有一條小河,小河邊有一道高高的河堤。程新良一直想在院子里挖一個大水池,并壘上假山,修建棧道、亭臺,再種上竹木,建一座園林,可那得花費不少的銀子,所以一直沒舍得動工。剛才,他忽然想起自己收下董家的鋪子和宅子后,將有一筆很大的賺頭,完全可以彌補修建園林的花費,于是決定開工修建園林。
第二天,程新良請來工匠,建起了園林。一個月后,園林修建好了,這天傍晚,程新良讓工匠們在河堤上挖開一個缺口,將河水引入園林里的水池,打算等水池灌滿水后,明日一早,便將河堤的缺口給堵上。
次日早上,程新良忽然發現,天空中烏云滾滾,眼看就要下大雨,他想起了河堤上的那個缺口,頓時急壞了:全鎮上,就數他家的宅子的地勢最低,如果下起大雨,河里漲滿了水,大水就會沖出那個缺口,源源不斷地涌入后院,別的人家淹不著,他家卻要被大水沖個稀巴爛!
想到這兒,程新良連忙大聲喊起了工匠,讓他們去堵河堤上的缺口,一連喊了十多聲,他才發覺還沒到工匠們上工的時辰,不禁更加焦急。這時,只聽“嘩”的一聲,天空中落下了瓢潑大雨,程新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喊道:“天啦!這是老天要讓我程家的家業毀于一旦啊……”
就在這時,就見一位鄰居手拿一把鐵鍬,沖上街頭,大聲喊道:“程新良出了那么多的銀子,搭救了董家的鋪子,今日他家有難,咱們街坊鄰居們也不能袖手旁觀!一起去堵河堤上的那個缺口,救救程家吧!”
話音剛落,十幾個鄰居也拿著鐵鍬沖上了街頭,一起向河堤那邊跑去。接著,更多的人也跑了過去。
街坊鄰居們來到河堤上,奮力往缺口處填起泥土來,雖然河水在他們的腳底下不斷上漲,但他們卻全無懼色。一個多時辰后,缺口終于被堵上了,而此時,河中的水位已經上漲了三尺多高。
大雨終于停了,望著那洶涌奔騰的河水,程新良不由得脊梁骨直發涼,心想:如果缺口沒有被堵上,我家肯定已經家毀人亡了,街坊鄰居們如此拼命地搭救我家,我卻乘人之危,想占董家的便宜,真是不應該啊。
當天,吃過午飯,程新良大步流星地向“董記布鋪”走去。剛走近鋪子的大門口,鄭伙計便遠遠地迎了上來,低聲稟告:“東家,自從您派我來到‘董記布鋪以來,我天天都死死地盯著董掌柜,一直都沒有發現他變賣家產!”
原來,程新良派鄭伙計待在“董記布鋪”里,并非是想讓他幫助董掌柜做什么生意,真實目的其實是讓鄭伙計監視董掌柜的一舉一動,防止董掌柜變賣鋪子里的東西。因為在他看來,那些東西一年之后毫無疑問會歸屬于他。
望著鄭伙計那一副得意揚揚、邀功求賞的樣子,程新良揮了揮手,讓他回到“程記綢緞鋪”里去,不要再待在“董記布鋪”里了。然后,他幾步上前,走進了“董記布鋪”的大門……
從此,程新良幾乎每天都要去一趟“董記布鋪”,向董掌柜傳授自己做生意的心得,并且經常陪他一道去攬生意談價錢,以往“董記布鋪”的生意一向虧本,如今卻成了賺錢的買賣,紅火了起來。
轉過年,到了借據上約定的還債的日子。這天,董掌柜來到程家,將自家鋪子、宅子的房契往桌子上一放。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時間里,董掌柜雖然得了不少的賺頭,但到底還是沒能湊齊還債的銀子,于是打算把鋪子和宅子都交給程新良。程新良卻拿起房契往董掌柜的手里一塞,道:“這債,別急著還!”
見程新良不肯收下房契,董掌柜驚訝道:“怎么了?”程新良一臉認真地說道:“我不要你的鋪子和宅子了,等你賺到了足夠多的銀子之后,再還債吧!”
三年后,董掌柜終于湊齊了銀子。還債時,程新良只肯收下本金,而不肯收利息。董掌柜不解地道:“程老板,您為何不肯收下利息?”
程新良微微一笑,說:“董掌柜,其實我早就收到利息了——如今,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斤斤計較了,人緣因此好了許多。這,便是我從中所收到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