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村宅基地空間格局及利用特征分析
——以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為例

2018-02-13 11:27:30羅怡丹劉越巖胡守庚曾源源
江蘇農業科學 2018年24期
關鍵詞:特征農村研究

羅怡丹, 劉越巖, 胡守庚, 曾源源

(1.中國地質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2.國土資源部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4)

農村宅基地是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反映當前農村人地關系的核心區域。隨著近年來城鄉用地結構矛盾的加深,宅基地流轉問題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1]。此外,農村宅基地超標準占用和長期閑置的情況同時存在,與此相關的空心村問題日益凸顯[2-3]。為破解宅基利用困境,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這些政策一方面為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提供了法律依據和行動指南,同時也在客觀上對宅基地相關研究提供了指導方向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宅基地在宏觀上的整體空間格局及其微觀上的內部利用特征進行研究,可以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支撐。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農村宅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度如宅基地使用權制度[4]、宅基地用地標準[5]、退出機制[6-7]及流轉模式[8]等,對宅基地固有特征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涉及。以往的相關研究多從農村居民點層面開展,且研究內容已相當豐富,如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及其變化[9-10]、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11]等。在研究方法上,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被普遍應用于描述農村居民點的空間格局[12-14]。研究表明,農村居民點的分布變化受到區域環境的綜合影響[15],如高程、坡度等地形因素既是農村居民點的形成條件也是限制因素[16-17],而社會經濟因素則對農村居民點的變化發展產生更為復雜的影響[18]。在此類研究中,由于作為最小研究單元的農村居民點通常以面或者點的形式予以表現,導致其內部的宅基地相關信息缺失,對宅基地特征及其受到的影響進行的研究很少。因此,從宗地尺度細致地刻畫宅基地的規模、形態等特征,分析區域宅基地的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從微觀角度了解宅基地的特點,切實有效地反映宅基地利用的重點和區域宅基地規劃的發展方向。

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為上述針對宅基地開展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調查中宅基地相關數據為基礎,結合地理信息系統(GIS)空間分析和景觀指數研究方法,從微觀的宗地尺度,研究分析了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農村宅基地空間格局及利用特征,以期對目前地區在農村居民點及宅基地上進行的整理、流轉等工作起到重要參考,為全國更大范圍內相關工作推進提供有效借鑒。

1 研究區概況

蔡甸區位于武漢市西郊、江漢平原東部,地處漢江與長江匯流的三角地帶。侏儒山街位于蔡甸區西部,地處漢川、仙桃、武漢3市交界處,地貌類型是丘陵性湖沼平原,境內的中、北部均為丘陵崗地(圖1)。區域北部多湖泊河流,中部有石灰巖礦山;西南部地勢相對平坦,南部為湖洼低地,西部為湖沼淤積成的壟崗平原;東部地區丘陵、湖泊、壟崗間或分布。全街土地面積102 km2,下轄34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9個村民小組,2014年總人口5.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4萬人。

本研究共涉及侏儒山街道內43個地籍子區、265個農村居民點、17 514處宅基地,宅基地總面積約為215萬m2。其中,地籍子區是本研究單元,是以行政村、居委會或街坊界線為基礎結合明顯線性地物劃分的地籍調查單元;農村居民點則以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中的“村莊”圖斑作為范圍,一般為農村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村民管理機構用地、服務設施用地、工商企業用地和閑置用地[19]。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2015年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調查數據(1 ∶500)和武漢市蔡甸區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1 ∶10 000)。其中,農村宅基地、道路等矢量數據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2007年)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方法提取自武漢市蔡甸區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1 ∶10 000),并根據2015年土地確權調查數據,基于研究主題,剔除居民點均為國有土地的侏儒山街辦事處及區域內不存在居民點的地籍子區,再應用ArcGIS軟件對農村居民點和宅基地矢量圖斑進行柵格化處理,以便于利用Fragstats 4.2計算宅基地占農村居民點比例和宅基地平均鄰近距離等指標。

2.2 研究思路與方法

2.2.1 研究思路 農村宅基地作為農民生活居住場所,其利用空間特征是農村生產生活活動在一定地域內的空間組織形式和相互關系的體現,而宅基地內部宗地及建設建筑狀況則能直觀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狀況。鑒于此,本研究首先借助景觀生態學的方法,基于柵格化處理后的宅基地數據對研究區內各地籍子區宅基地空間格局特征進行刻畫,然后從宗地構成情況和房屋建筑特征2個方面出發,依據2015年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調查數據(1 ∶500),分析研究區內宅基地利用特征規律及差異性,進一步揭示區域內居民生活質量差異。此外,為進一步剖析宅基地空間分布格局及利用特征的形成原因,本研究從自然環境和區位2個方面選取相關指標進行了定量探討。

2.2.2 宅基地空間格局特征指數 本研究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從宅基地用地規模、集聚狀況這2個方面共選取4個指標來反映宅基地空間格局特征。

2.2.2.1 規模特征指數 宅基地平均面積(AAH),表示地籍子區范圍內宅基地的平均占地面積,用以反映地籍子區內戶均宅基地占地面積現狀特征。計算公式為

(1)

式中:ai為第i個宅基地的面積;n指宅基地數量。

宅基地平均面積標準差(SDAAH),表示地籍子區范圍內宅基地平均面積與其平均值之間的差異程度。通常來看宅基地面積越大,其所有者生活狀況越好,因此本研究用其反映地籍子區內居民生活狀況差異。計算公式為

(2)

2.2.2.2 聚集特征指數 宅基地占地籍子區內農村居民點的比例(PHRS),反映農村居民點內宅基地的用地規模大小。其值越大,則表明在農村居民點內,屬于集體建設用地的服務機構和工商等用地以及道路所占的比例越小,同時也說明在居民點內,宅基地分布更加緊湊、集中。計算公式為

(3)

式中:RSA表示農村居民點面積。

平均鄰近指數(MPI),反映地籍子區范圍內宅基地分布的集聚或分散程度。其值等于斑塊面積除以最鄰近距離平方的總和再取平均值,取值范圍≥0,值越大則說明宅基地之間的相互距離越近,集聚程度越高。計算公式為

(4)

式中:ais為在距離宅基地i給定距離范圍內的宅基地is的面積;his為宅基地i到宅基地is之間的距離。

2.2.3 宅基地利用特征指數 宅基地的利用實質就是在其上建造房屋和生活的過程。因此宅基地利用特征可以從其內部宗地構成情況和其上房屋建筑特征2個方面體現。其中,宅基地的宗地構成情況,用“宅基地細碎化比例”表征;宅基地的房屋建筑特征,以“房屋結構”和“平均房屋層數”反映。

2.2.3.1 宅基地利用特征指數 宅基地細碎化比例(HFR),指地籍子區范圍內“一基多宗式”宅基地數量占宅基地總數的比例,該值越大,則宅基地細碎化比例越高。其中,“一基多宗式”宅基地指由2宗及以上數量宗地構成的宅基地,即正屋和雜屋、廚房等附屬房屋間有較大的間隔距離且沒有圍墻將整個宅基地圍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是一種開放式的民居風格(圖2);“一基一宗式”宅基地,指由單獨一宗地構成的宅基地,宅基地內只有一處房屋或各類房屋及院落由圍墻圈成一個封閉的整體。宅基地細碎化比例計算公式如下:

(5)

式中:Nd表示“一基多宗式”宅基地的數量。

2.2.3.2 房屋建筑特征指數 房屋結構指數(HSI),指地籍子區范圍內磚混結構房屋的數量與磚木結構房屋數量的比值。在研究區中,近20年內新建房屋基本上為磚混結構,該指數可反映當地農村居民住房的新舊情況和生活水平。計算公式為

(6)

式中:Nh指磚混結構房屋的數量;Nm指磚木結構房屋的數量。

房屋平均層數(AHF),反映地籍子區范圍內所有房屋的平均層數,即宅基地總建筑面積與宅基地總占地面積的比值。計算公式為

(7)

式中:Fi指第i個宅基地的層數。

3 宅基地空間格局及利用特征分析

3.1 宅基地空間格局特征分析

3.1.1 宅基地規模特征 研究區宅基地平均面積呈現以區域行政中心侏儒街為中心逐漸增大的圈層式分布格局(圖 3-a),東部、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籍子區普遍較高,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而中南部地區平均面積相對較小,宅基地占地情況也相對合理。其中,地處東部丘陵附近的薛山宅基地平均面積最大,達146.03 m2,而地處中部的侏儒山平均面積僅為79.06 m2。由《武漢市個人建設住宅管理規定》(2008年)可知,研究區內67%的地籍子區宅基地平均面積高于當地宅基地使用標準120 m2。出現上述空間分布的原因,或許是中部地區作為侏儒山街行政中心,便民條件優越,人口聚居密度大于周邊地區,用地較為規范,而隨著到中心街區距離的增加,上述聚集效應減弱,宅基地面積則開始有所上升,這一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契合了杜能圈理論。

從地籍子區內宅基地面積差異狀況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地籍子區內宅基地面積差異較為明顯,北部地區的差異則偏小(圖3-b)。其中,平均面積標準差最大的是位于研究區西部平原區原成功鄉政府所在地的國光,其值達 65.91 m2,差異最小的是同處西部地區平原的四百弓,其值為35.05 m2。可見,北部地區居民點內各宅基地面積相對均衡,更有利于居民點整治規劃,相反,其他地區居民點內宅基地面積分布缺乏均衡性,則會增加規劃實施的難度。

3.1.2 宅基地聚集特征 從宅基地占居民點比例來看,高值子區主要集中在中部街區及北部丘陵區(圖3-c),比例最高的為中部街區附近的侏儒山,為37.53%,次高是位于北部丘陵區的港咀,為30.29%;西部地區宅基地占居民點比例則普遍偏小,如比例最小的五姓口為15.18%。從平均鄰近指數空間分布來看,研究區內宅基地聚集程度區域差異明顯,高值區主要分布在中部街區附近及西部、南部地勢平坦的湖沼平原區,而東部和北部的丘陵區宅基地集聚程度則較低(圖3-d)。部分地區宅基地聚集程度差異較大,如楊嶺、侏儒山2個子區平均鄰近指數分別為1 503.39、1 682.70,而最低的神堂僅為219.57。

3.2 宅基地利用特征分析

3.2.1 宅基地宗地構成情況 目前研究區內農民的住房習慣更偏向“一基一宗式”宅基地,宅基地的細碎化比例普遍較低,90%以上的子區“一基多宗式”宅基地的數量都在20%以下。“一基多宗式”宅基地主要集中在北部丘陵區及中部臨街地區,由于地形限制及社會經濟發展,使得大部分農民住房布局更趨向于集約、便利;南部平原的非街區地帶宅基地細碎化比例則偏高(圖4-a),如千湖和金雞等以湖沼平原區農業為主的地區,宅基地細碎化比例分別為22.00%和32.05%。

3.2.2 宅基地房屋建筑特征 區域內房屋結構指數大多在7以下,房屋平均層數基本在1.5~2.0層之間(圖4-b、圖5-c)。軍山、合豐兩區房屋結構指數最低,分別為0.42和0.57,同時這2個子區的層數也最低,均為1.3層。這2個地區位于研究區中部石灰巖山區的南部坡地,附近多采石場,分別有70%和64%的房屋為1層磚木結構的老式房屋。此外,位于街區的侏儒房屋平均層數和房屋結構指數都最高,分別為2.70和148.75(圖4-b)。研究表明,房屋結構指數(HSI)基本與房屋平均層數(AHF)呈一定正相關關系(圖5):即層數為1層的房屋,結構多為老式的磚木結構,而在房屋結構趨向于新式的磚混結構時,房屋層數隨之增高。

3.2.3 宅基地利用特征分異規律 在研究區宅基地整體利用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依據宅基地實際空間分布和聚集形態,將其劃分為條帶型、分散塊狀型、聚集片狀型、街區塊狀型4種類型(圖6),并對比研究各類型區內宅基地利用特征。各空間格局類型主要特點如下:(1)條帶型,在本研究區內又分為丘陵條帶型和平原條帶型2種情況,其中在丘陵條帶型內,宅基地一般沿丘陵或河流一側分布,宅基地呈條帶狀聚集,整個居民點內部道路較狹窄,宅基地聚集程度高;而在平原條帶型內,宅基地一般分布于平原區條帶狀高地上,四周為耕地,居民點內有1條以上道路,道路較寬且貫穿整個居民點,宅基地沿道路分布。(2)分散型,主要位于地形破碎的地區,宅基地聚集成小塊狀零散分布于田間高地處,每個居民點內宅基地數量都相對較少,使其整體呈現一種較為分散的不集聚的狀態。(3)片狀型,主要分布于平原區,呈條帶狀分布在公路兩旁并向周邊擴展,且位于公路旁的宅基地一般互相接鄰、沿路分布。與條帶型不同之處在于其有向沿線周邊擴展的態勢,且宅基地排列相對規整。(4)塊狀型,位于街道辦事處所在地主要街道周邊,宅基地面積小,排列較規則,接鄰程度高。

為更好地挖掘宅基地利用特征規律,本研究分別從條帶型、分散型、片狀型、塊狀型4種空間格局類型中選擇百寶、金雞、群豐、侏儒4個典型地籍子區作為案例。

(1)百寶的宅基地沿丘陵北側呈帶狀分布,其北部為耕地,南部為丘陵。在相對集聚的空間格局下,宅基地也多采取緊湊型的“一基一宗式”,其數量達到90%(圖7-a)。房屋結構以磚混為主,占其總體的73%(圖7-b),層數在2層及以上,占總體的69%(圖7-c),說明該子區有超過1/4的房屋建筑年代較久,農民生活水平較低。

(2)金雞宅基地位于湖沼平原區,小型湖泊與耕地交相分布,農村居民點受地形因素影響整體呈現分散的格局,宅基地內部結構也相應受到影響,細碎化比例高。“一基多宗”的開放式宅基地組成類型在此地的比例明顯大于其他空間類型地區,達到32%(圖7-d);在房屋結構、層數方面,磚混結構和2層及以上層數的房屋超過總數的3/4,分別占85%(圖 7-e)和78%(圖7-f),說明該地居民生活水平整體較高。

(3)群豐宅基地位于平原區,在1條小河流兩側。西邊宅基地沿1條公路分布,東邊沿河岸分布并向西擴展。從總體上看,該區“一基多宗式”宅基地比例為10%,明顯小于分散塊狀型;從其內部看,西部沿公路地區“一基多宗式”宅基地數量明顯少于東部地區(圖7-g)。與其他類型地區房屋結構指數基本與房屋平均層數呈正相關關系不同,該區磚木結構房屋數量比例為2%(圖7-h),而樓層數為1的房屋數量比例為19%(圖7-i),這種情況說明該地區部分農戶建新房年代較早或者建房資金有限。

(4)侏儒位于侏儒山街道辦事處東部,該區范圍內宅基地沿街接鄰分布,整體上較為規整,宅基地基本為“一基一宗式”,只有3戶“一基多宗式”宅基地,不到總數的1%(圖7-j)。同時,絕大多數房屋為磚混結構,僅4戶為磚木結構,不到總數的1%(圖7-k)。在房屋層數上,街區型平均層數遠高于其他類型,該區只有3%房屋層數為1層,2層有24%,3層及以上達到73%(圖7-l),這種類型下宅基地利用最為集約,居民生活水平也相對較高。

4 影響因素分析

宅基地的利用受到區域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政策法規、農戶居住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在本研究中,研究區僅為單一鎮域,政策和社會經濟環境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重點從自然環境和區位2個方面選取了高程、坡度、距行政區距離、距道路距離等4個因子(圖8)來探討其對宅基地空間格局和利用特征的影響。由于宅基地具有個體獨立性,為了不打破其本來固有的集聚結構,對宅基地聚集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地籍子區為研究單元。

4.1 自然環境因素

研究區范圍內地形為丘陵性湖沼平原,微地形復雜多變,丘陵、湖沼、平原等多種微地形相間分布,使區域內宅基地受地形影響程度不同。因此本研究選取高程、坡度2種自然環境因子,分析其對宅基地的影響。

采用自然斷點法分別將高程和坡度各分為5級并計算每個級別范圍中宅基地的各項特征情況(表1)。在不同高程下,宅基地數量在分布上呈現出明顯差異性:在20~30 m這一范圍內宅基地最多,其次是30~56 m;在≤6 m和≥56 m的最低、最高范圍內,宅基地數量明顯減少。宅基地平均面積在20~30 m高程范圍內出現最小值,隨著高程的增大和減小,其值增大;房屋結構指數也在這一范圍內出現最大值。宅基地細碎化比例和房屋平均層數大致隨著高程的升高而增大,后者在高程≥56 m時出現最小值。

在不同坡度范圍內,宅基地數量分布在總體上呈現出隨坡度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在坡度范圍為4°~9°時數量最多,≤4°范圍內其次。宅基地平均面積在坡度≤4°時最大,≥22°時最小,在其他坡度范圍內相差不大。宅基地細碎化比例、房屋結構指數和房屋平均層數基本上隨著坡度的增大而減少。

綜上所述,在丘陵性湖沼平原地形下,宅基地的分布出現了一些特定規律:(1)宅基地數量分布最多的并不是地勢最低、坡度最緩的地區。這是由于當地在歷史上多湖沼,而后地勢低平區基本被開墾為耕地,所以平原區的宅基地多分布于田間壟崗之上,在丘陵區則多分布于丘陵邊緣緩坡上。(2)面積較大的宅基地出現在高程高而坡度緩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往往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住宅建設而且不會占用農田。(3)宅基地細碎化比例隨著高程的升高而增大,而隨著坡度的增大而減少,即宅基地在高程高而坡度緩地區細碎化程度越小。

4.2 區位因素

便捷的內外交通在給農村居民出行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而行政中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擁有優越的便民條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因此,本研究主要選擇與公路距離、與行政中心距離2個因子來定量分析區位因素對宅基地空間格局和利用特征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公路對宅基地分布的影響明顯(表1)。在與公路距離≤600 m的范圍內,宅基地數量達到60%,隨著與公路距離變遠,宅基地數量越少,宅基地細碎化比例越大,在距公路3 100 m以外的區域沒有宅基地分布。宅基地平均面積在靠近公路地區較小,遠離公路地區較大。房屋結構指數和房屋平均層數在≤600 m和>2 100~3 100 m 2個區域出現較大值。

在行政中心方面,由于研究區西部地區是由原成功鄉于2001年整體并入侏儒山街道,距今年限較短,所以在考慮行政中心對宅基地影響的同時把原成功鄉政府所在地國光作為除侏儒山街道辦事處外的另一個行政中心。從分析結果看,宅基地的數量隨著距離行政中心距離增大而減少,而宅基地平均面積和宅基地細碎化比例基本上隨之增大。房屋結構指數和房屋平均層數則在距離行政中心≤1 800 m的區域出現最大值。

因此,公路和行政中心對宅基地分布有一定吸引作用,且從宅基地細碎化比例和房屋平均層數可以看出,越靠近公路和行政中心,宅基地的集約化程度就越高。

5 討論與結論

宅基地作為農民居住生活的重要場所,有效揭示其空間格局及利用特征,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是推動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基礎。本研究以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調查中宅基地相關數據為基礎,結合GIS空間分析和景觀指數分析方法,從空間格局和利用特點2個方面,對微地形復雜地區宅基地的相關特征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發現:

表1 影響因子不同級別內宅基地特征

(1)研究區宅基地規模呈現以區域行政中心侏儒街為中心逐漸增大的圈層式分布格局,鄰近行政中心的宅基地面積較小,其次是平原區,丘陵區宅基地平均占地面積普遍偏大。從聚集狀況看,研究區內宅基地聚集程度區域差異明顯,東北部丘陵區集聚程度低,西南部平原區集聚程度較高且多呈連片分布。

(2)研究區宅基地的細碎化比例普遍較低,以“一基一宗式”宅基地為主,占比在80%以上,而房屋平均層數基本在 1.5~2.0層之間。房屋結構指數(HSI)基本與房屋平均層數(AHF)呈一定正相關關系,即在房屋結構由傳統磚木向現代鋼混結構過渡過程中,房屋層數也不斷增加。

(3)從整體的空間格局看,由于研究區所在地地形起伏多變、斑塊破碎,在較小的行政街范圍內呈現出多種宅基地空間格局類型,包括條帶型、分散型、片狀型、塊狀型。研究區宅基地多分布于高程低、坡度緩的地區,如丘陵邊緣的緩坡和田間壟崗之上,同時,鄰近公路和行政中心的地區對宅基地的修建有較大的吸引作用。

(3)農村宅基地的利用特征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空間格局類型相關,受區位條件影響最大。細碎化程度高的“一基多宗式”宅基地多分布于湖沼平原區高程高而坡度緩的田間高地上,與早期地形環境有關。房屋結構和房屋層數則主要受區位影響。在靠近公路、行政中心的地區,宅基地趨向于建筑面積大而占地面積較小,在利用上更為集約。

宅基地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利用特征是長期歷史演化的結果,涉及自然、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影響。由于村級人口、經濟數據獲取困難及宅基地相關歷史數據的缺乏,本研究著重分析了地形、區位因素對宅基地特征的影響,研究因素較為片面;此外,單一時間點宅基地特征的分析難以揭示宅基地的變化規律,這也是本研究后續深化的方向。

猜你喜歡
特征農村研究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抓住特征巧觀察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中國記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澳门av无码|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欧美在线伊人|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色婷婷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网址在线播放| 91久久夜色精品|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欧美福利在线|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免费毛片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区一区| 欧美97色| a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1人妻在线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久黄色片|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日本a级免费|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91视频首页|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国产第八页|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久久黄色毛片| 人妻21p大胆| 91精品亚洲| 九色综合视频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91伊人国产| 欧类av怡春院|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