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昌,許會軍
(甘肅種業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20)
玉米是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農作物,是我國的第二大糧食作物,也是甘肅省第一大糧食作物和最主要的飼料作物之一[1-2]。選育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極早熟玉米新品種是實現玉米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3-5]。甘肅種業有限公司于2012年在平涼育成了豐產優質的極早熟玉米雜交種甘玉早803,現報道如下。
甘玉早803親本組合為GZ89/GZ70。母本GZ89是甘肅種業有限公司以合344與利瑪28父本雜交后,經8代自交選育,育成的優良自交系;父本GZ70是甘肅種業有限公司以利瑪28母本×德美亞3號母本雜交組成基礎材料,系譜法選擇,經8代自交選育,于2012年育成的優良自交系。2012年配制新組合,2013年參加品鑒試驗,2014—2015年參加品比試驗,2016—2017年參加甘肅省旱作玉米極早熟組玉米區域試驗,2017年參加甘肅省旱聯體極早熟組玉米生產試驗。2018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甘玉早803,審定編號為甘審玉20180061。
2013年參加品鑒試驗,甘玉早803平均折合產量9 315.0 kg/hm2,較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11.9%,居56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2014—2015年參加品比試驗,甘玉早803平均折合產量9 764.0 kg/hm2,較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16.3%,居20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
2016年參加甘肅省旱作玉米極早熟組區域試驗,甘玉早803平均折合產量8 698.5 kg/hm2,比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4.2%,增產顯著,穩產性好,居7個參試品種(系)的第4位。2017年參加甘肅省旱作玉米極早熟組玉米區域試驗,平均折合產量9 487.5 kg/hm2,比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6.9%,5個點全部增產,增產顯著,居3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2016—2017年2 a平均折合產量9 093.0 kg/hm2,比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5.6%。方差分析表明,甘玉803增產顯著,豐產性、穩產性好。
2017年參加甘肅省旱作玉米極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折合量產量7 645.5 kg/hm2,比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增產5.9%,居3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該品種豐產性和穩產性較好,5個試點均增產。
甘玉早803在甘肅省屬中晚熟品種,生育期131 d左右。幼苗長勢強,幼莖綠色,葉色深綠,葉片上沖,葉尖下披,株型緊湊,根系發達,植株茂盛。總葉片數19~20片,株高270~310 cm,穗位高125~140 cm。雄穗分枝2~5個左右,花藥黃色,花絲綠色果穗長錐型,穗軸紅色,穗長22~26 cm,穗粗5.8~6.2 cm,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36~40粒。籽粒黃色,半硬粒型,千粒重350~360 g,出籽率85.9%。甘玉早803在甘肅省極早熟區生育期約129 d,比對照品種德美亞2號晚熟1 d,屬極早熟品種,生育期間需≥10℃的活動積溫2 200℃左右。
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甘玉早803高抗絲黑穗病,感穗腐病和高感莖基腐病。平均倒伏(折)率0.6%。
據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農業測試中心測定,甘玉早803籽粒含粗蛋白99.9 g/kg、粗脂肪52 g/kg、粗淀粉713.3 g/kg、賴氨酸2.6 g/kg。淀粉、粗蛋白含量達到淀粉發酵工業用玉米(GB/8613-1999)二級標準和飼料玉米(GB/17890-1999)一級標準。
甘玉早803適宜在全省高寒陰濕地區、極早熟春玉米區推廣種植。
通常4月中上旬播種,種植密度75 000~82 500株/hm2。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寬窄行種植,寬行80 cm,窄行40 cm。播前施優質農家肥30~45 t/hm2、磷酸二銨375 kg/hm2、硝酸鉀75 kg/hm2。出苗后應及時間苗。追施尿素750 kg/hm2,分別在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按2∶3的比例施入。全生育期灌水4~5次。
保持雜交品種種性的關鍵是保持親本的種性,親本采用一年繁殖、多年使用的辦法,可保證開發單位3~5 a的原種種子。雜交種生產注意合理安排播種期、行比及嚴格除雜去雄。隔離區距離應該大于300 m。選擇土壤肥沃、隔離條件好的地塊進行制種。制種時先播父本,保苗密度75 000~82 500株/hm2。一期父本播種10 d后或父本70%芽長3 cm時播母本,一期父本播種5 d后播二期父本,可采用滿天星法或行比法(父母本行比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