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陳玉梁,石有太,郭天海,韓富軍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黃羊試驗場,甘肅武威 733006;3.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為茄科枸杞屬多年生落葉灌木,環境適應性強,抗寒、耐旱、耐鹽堿,是我國西北荒漠地區的一種特有野生植物,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態效應。黑果枸杞成熟果實富含花青素、枸杞多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等功效。其干果中的花青素含量最高達到3 690 mg/100 g,超過藍莓,尤其含有清除超氧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功能的天然花色甙素[1],藥用、保健價值遠遠高于普通紅枸杞。目前,以黑果枸杞為原料生產的系列產品已涵蓋飲料、保健食品、藥品以及天然色素等領域[2],且隨著市場需求量的持續上升,黑果枸杞野生居群的規模以及分布區域正在迅速減小[3],市場供應量十分有限,因此開展黑果枸杞人工馴化栽培、苗木繁育和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人們對食物品質乃至整個生活和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綠色與無公害食品已成為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清潔生產是指從“農田到餐桌”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控制,避免或減少污染,同時生產出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以達到環境和食品安全的目的。清潔生產是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通過對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及環境的調控,以提高生態效應,降低影響人類健康和環境污染的風險[4]。發展有機農業、提倡綠色種植和清潔生產是今后枸杞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我們從品種選育、園地選擇與規劃、科學管理等方面探討了黑果枸杞清潔生產栽培與管理技術,以期為黑果枸杞綠色有機種植與清潔生產提供參考。
黑果枸杞屬于茄科枸杞屬,為多棘刺落葉灌木,株高可達2 m。多分枝,枝條堅硬,常呈“之”字形彎曲,枝上有白灰色或灰褐色刺針。單葉互生或近對生,花小,花期5—9月,果期7—10月[5]。葉2~6片簇生于短枝上,肉質無柄,條狀披針形或圓棒狀,長5~30 mm,先端鈍圓。無限花序,花1~2朵生于棘刺基部兩側的短枝上,花梗細,長 5~10 mm;花萼狹鐘狀,長 3~4 mm,2~4 裂;花冠漏斗狀,筒部常較檐部裂片長2~3倍,淺紫色,長1 cm,雄蕊不等長。漿果球形,頂端稍有凹陷,成熟后紫黑色,直徑4~9 mm。種子腎形,褐色[6]。黑果枸杞抗旱、抗寒、耐鹽堿、根蘗性強,常以群落形式分布于干旱鹽堿地、荒漠、戈壁與半荒漠地區,是防風固沙、荒漠化土壤改良的優良植物資源,具有極高的生態學價值。黑果枸杞產量較低,市場售價較高,近年在醫藥和保健品市場中脫穎而出,逐漸受到人們青睞[7]。隨著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的進一步明確,黑果枸杞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大,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黑果枸杞是常異花授粉植物,野生種經過栽培馴化以及自然遺傳變異過程,形成了許多栽培品種類型,其中不結果、產量低、果實小的類型占很大的比例,需要經過人工選擇優勝劣汰,保留選育優良的品種類型。生產中黑果枸杞育苗多選用種子萌發、野生根蘗苗、扦插、組培、嫁接等方法[8],可在春秋兩季進行。黑果枸杞是耐旱性植物,根蘗苗、嫩枝扦插和組培苗移栽過程中容易澆水過多造成水澇出現暫時性“假死”現象,使緩苗期過長,不利于苗木快速繁育。嫁接是近年來黑果枸杞生產中較常用的育苗手段,以種子萌發的實生苗為砧木,選用優良接穗進行嫁接,接穗生長發育快,同時由于砧木樹勢旺盛可帶來果實大、結果多,豐產性好等益處。
果柄長、果皮較厚、棘刺少的品種更符合種植要求[9]。因此要加快推進豐產、高抗、大果型良種及新優品種的選育工作,盡快建立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實現種苗生產良種化、規模化,滿足種植基地建設的用苗需求。大力推廣新優品種,逐步改變種植品種混亂的局面,從根本上支撐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黑果枸杞原產于自然條件嚴酷的西北荒漠地帶,耐旱、耐鹽堿,喜強光照。黑果枸杞種植基地應選擇在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沙壤土地塊,若能集中連片,可實現規模化發展。為了在較短年限內使黑果枸杞取得效益并且長期實現優質穩產,園地規劃要符合商品化、產業化、長效化發展要求。要選擇抗病性和豐產性好的品種,綜合考慮耕作、采摘的便利性和以及種植園常規管理工作的機械化等,達到高效、規模化生產的目標。
黑果枸杞的肥水管理要根據樹齡的大小、栽植密度、土壤肥水狀況以及不同生育期肥水需求規律等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灌溉措施可以達到培肥地力、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的效果。通常基肥以牛羊糞、秸稈腐熟肥等農家肥為主,同時配施氮磷復合肥,在冬灌前施入。幼齡樹可在樹冠外緣的行、株間,兩邊各挖1條深25 cm左右的長方形或月牙形溝槽施肥,成年樹在樹冠外緣50 cm深的環狀溝施肥。黑果枸杞既喜水,又怕水,水澇會造成樹體徒長或者根部腐爛,因此灌水要勤灌、適度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不可大水漫灌。一般在4月下旬灌頭水,10~15 d后灌二水,之后每隔30 d灌水1次,全年灌水5次左右。極其干旱的生長環境可推行水肥一體化等清潔生產技術的集成應用,可以起到節水節肥的效果。
整形修剪是重要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根據苗木的生長結果習性、立地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特點,科學合理調節樹體的風光條件和營養分配。黑枸杞的修剪以整形為基礎,通過剪、截、留、疏等具體方法培養和維持植株通風透光良好,結果枝條分布均勻,樹冠大而圓滿的豐產樹形,調節生長與結果的關系,達到持續高產穩產的樹體結構。通過整形修剪使樹體具有牢固的樹冠骨架和合理的冠層結構,為以后的生長結果、耕作管理和豐產打好基礎。
黑果枸杞3 a掛果,5 a進入盛果期,整形必須在定植后的前3 a完成,在每年夏、秋季通過適時修剪和逐年整形養護。定植當年在植株高度30~40 cm處留5~6個發育良好的主枝,其余枝條全部剪除,此為第1層,然后往上每30~40 cm留1層,每層留4~5個主枝條,最終將整個樹形修剪成3~4層的傘狀,在此基礎上每年對其進行適當的修剪整形。經過這樣的修剪整形,每株黑枸杞可有幾十條結果的骨干枝條,可相對保持產量[10]。通過整型修剪去除病蟲枝、弱枝等,保證穩產,培養大果型枸杞,提高果實品級,增加種植經濟效益。
野生黑果枸杞抗蟲害能力較強,常見的枸杞病蟲害對其生長危害不大,但大面積種植時蚜蟲、木虱(俗稱土虱)、卷梢蛾等對其正常生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病蟲害防治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采用農業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輔以化學防治。防治藥劑盡量使用生物源農藥,限量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如多菌靈、除蟲菊脂類,堅持一藥防治多種病蟲害,在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及殘留危害,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
倡導清潔生產,加強基地科學化管理,清潔病蟲害寄生場所,在源頭上斷絕病蟲害蔓延,確保綠色果品質量達標。具體措施是在春季封園,做好樹體與地表土壤消毒殺菌;夏秋季中耕除草,提高生育期樹體防護能力;秋冬季結合修剪將枯枝落葉落果及時清除消毀,并深埋或焚燒,破壞病蟲害寄生場所。結合科學合理的肥料水分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措施,培育健壯的樹體,提高抗病蟲能力,并創造出有利于植株生長與結果、不利于病蟲發生為害生態環境條件。
適時采摘是確保果實質量和提高商品價值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7—9月采收黑果枸杞果實,當果實變為深紫色,顆粒飽滿后即可采摘。若果實采摘太早,則果粒小、內含物少、產量低、質量差;采摘太晚會有霉果、裂果發生,也會影響果品質量。
黑果枸杞果實采摘一般是手工將果子逐一輕輕摘下放置于尼龍袋內,采摘時要小心棘刺刺傷手指。由于果實成熟期持續時間較長,采摘工作不能一次完成,費時費力。如果是需要修剪的枝條,可將果實成熟枝條剪下,在通風處攤開陰干后輕輕敲擊抖下果實,然后篩選去除枝、葉、不成熟果實等雜質。為保證品級不可手捏揉搓,以干凈整潔、色黑粒大為佳品,在涼爽通風的地方存放。成熟果實如不及時采摘,也不自行脫落,會自然在枝頭風干[11]。黑果枸杞粒小皮薄,不宜進行暴曬,應防止果實因太干燥而破碎,影響品質[12-13]。同時,要避免對果實進行重壓或外力擠壓,保證果實的品質和外觀都是最佳水準[4]。秋季采收果實時要做到三輕,即輕摘、輕拿、輕放;二凈,艱險樹上采凈、地上撿凈;三不采,即果實成熟度不夠不采、早晨有露水不采、噴過農藥不到安全間隔期不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