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攀 馬 樂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建筑設計是以一種結構形式對空間進行構筑,為室內設計提供載體。它是室內設計的必要前提。而室內設計是對建筑設計的一種擴展與深入,其目的在于運用各種物質技術與藝術手段將室內的物理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使建筑的室內環境更符合居住者的各方面需求。
建筑設計包括建筑外部設計、建筑內部設計和公共設施設計三個部分。建設項目前需要對位置測量,根據設計實際情況的數據來進行設計,這些數據應該包括地理條件、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然后根據整個設計方案的數據,選擇合適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材料。建筑設計總體布局完成后:①要做的就是建筑內部設計,包括樓層高度、樓層數、門窗位置、安全通道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建筑物周圍的景觀設計。②充分考慮投資者的需要,材料的選擇應符合相應的標準,盡量選擇污染小、壽命長的材料。③公共設施的設計,包括安全設備、加熱和冷卻設備、電路設備,所有這些都應與總體設計相結合。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的性質、環境和相應的標準,運用材料技術和建筑設計原理,創造出合理、舒適、美觀的功能,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室內環境。其細分后包括空間設計、界面設計、環境設計、陳設布局。在設計之前,首先要掌握建筑的尺寸和結構,使空間的利用率達到最大。所謂界面指的是天花板、地板、墻面等,界面設計主要考慮用戶的個人喜好,同時也要注意整體的一致性。環境中應考慮光、噪聲、風向等。室內陳設設計是室內設計的核心內容。挑選家具的過程非常重要。我們應該考慮與室內整體設計的一致性和擺放的合理性。
如果從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想脫離,而設計專業人士將業主要求作為重點或刻意追求自己的想法.沒有和建筑設計及創建人進行交流,任意改造建筑物的主體結構,甚至破壞軸承系統,不僅會浪費大量資源,而且危及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因此,通過實施的一體化的建筑和室內設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了解室內的各種使用功能和功能空間,及時發現和糾正不符合功能要求的部分,從根本上避免因相互分離造成的返工,從而提高效率,保護結構和節約資源的目的。
目前,各個領域的分工已經十分明確,建筑和室內設計產業正朝著明細化和專業化方向穩步發展。如果從室內設計到建筑設計,二者不合作,每個行為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和設計相關的所有內容都會失去完整性,無法達到基本功能要求。建筑與室內一體化設計實施后,建筑理念、室內空間和外部環境將以統一的理念為出發點,真正實現各角度、各專業的協同設計。在考慮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各方可以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給予建筑室內一體化的整體設計理念,根據全局角度明確建筑使用功能,確定主要的建筑風格,在此前提下保持和室內設計專業的密切溝通,使其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風格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
3.1.1 室內設計師參與建筑設計
精裝修房的一切從設計細節入手,要想將設計進行到底,應使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同步和協調,這里稱為“同步”的意思是對建筑和室內設計要在同一時期,“協調”是指室內和建筑設計的實施過程中序號協調,也就是說,室內設計師應該在建筑設計的初期就參與其中。住宅建筑中室內設計師參與建筑設計,建筑與室內設計要反復的推敲、反饋設計方案,統籌安排住宅建筑規劃設計中的各種因素,包括水電暖通各種設計協調與合作,實現一體化設計,減少或避免由于設計不協調等因素造成的缺陷,使住宅室內空間更加人性化。雖然住宅建設由于自身的特點和諸多社會、經濟、技術和人為因素的限制,無法達到完美的程度。但是,室內設計師參與了建筑設計的早期階段,會減少許多不可避免的人為因素造成的缺陷。
3.1.2 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風格的協調
從專業的角度,強調住宅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風格相互協調的概念設計,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即視覺的延伸,心理整合,文化統一,使室內空間環境延續和傳達的風格、精神和文化內涵與整個建筑是統一的。
精裝修是現在工業化的產物。因此,即使是具有強烈個性需求的設計行業也留下了流水線加工的痕跡,這也促進了人們對獨特個性和鮮明個性的迫切需求。在住宅小區室內設計中,室內設計師在室內設計時要綜合考慮住宅小區的設計風格,增加室內設計方案,滿足業主的不同愛好。雖然設計方案很多,但不能每個用戶單獨做一個設計,必然會出現部分雷同的問題。如何突出住宅設計中的個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個性的展示,只有交給業主才能更好的反映業主自己的設計思路。住宅裝飾個性設計必須在精品裝飾設計平臺上進行。
綜上所述,進行室內設計、建筑設計之間關系的探討對于促進兩者之間的平衡,讓建筑物的整體與局部更加協調統一化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通過上文分析發現,兩種設計之間具有相同點以不同點,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設計時要重點把握兩者之間的實際情況,促進建筑物的統一性、協調性的發展。
[1]徐青青.基于綠色評價體系下的室內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4.
[2]程鑫.國內關于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關系的現狀及其研究綜述[J].建筑設計管理,2015(08):53~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