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天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四川成都 611756)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研究的深入,利用POI數據研究火車站站區商業空間成為一種可能。據POI數據在地圖上的顯示,可以將火車站站區商業空間分為中心聚集模式和離心分布模式,離心分布模式又可以分為單側聚集和內疏外密兩種形式,它們的構成特點和形成原因如下。
(1)商業空間高值區域是由商業綜合體所組成的商業集群,這種垂直方向上的商業POI聚集點受擇址影響比自發聚集影響較多。聚集點產生時間通常比較短且迅速。
(2)站點一側會有沿街道網狀分布的居住區,商業聚集程度不低且分布面廣。這些區域通常存在時間較久且發展緩慢。
(3)站點商業發展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沒有明確的商業發展方向特征。商業中心一般位于高鐵站點附近。
1.2.1 站點位于老城中心
種模式的火車站一般處于一線城市的老城中心,圍繞站點的商業開發成熟,功能完善,交通方便,商業量豐富,周邊幾無可用拓展空間。比如漢口站改造成高鐵站之前幾乎沒有新增開發用地,增加了高鐵之后站點商業才開始慢慢因為人流量的變化而發生聚集效應。
1.2.2 與城市有良好的交通連接
站點開發程度與站點到城市中心的空間距離、與城市中心的時間距離兩項指標高度相關,可以認為都是影響超大城市高鐵樞紐站點開發的主要因素。同時,作為商業開發板塊,站點商業的開發程度也與站點是否和城市有良好的交通連接有關。這種模式下的火車站擁有十分便捷多樣的交通換乘體系,從而為站區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2.3 站點緊鄰城市商業中心
這種聚集模式的火車站大多位于成熟的商業中心區,如上海的陸家嘴、徐家匯、淮海路等,因此并不需要圍繞站點另建城市商業中心。因此此類高鐵站的居住建筑也成為站區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居住人口帶來了可觀的潛在消費人群。因而辦公建筑與酒店建筑也可能會成為此類火車站商業空間的主要功能類型。
單側聚集:
在空間上的表現是高鐵站點的商業高值聚集區域通常都分布在站點的某一個方向上。即被鐵路線分隔開的兩側空間中,只有一側存在以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商業高密度區域,且高值點區域往往處在離站點大約1000~1500m的邊緣地帶。其他區域只存在低密度的沿街網狀分布商業或者基本沒有商業。
內疏外密:
現有站點商業呈現的是一種“內疏外密”的空間布局形式,即商業主要聚集區都分布在離站點1000m外的范圍內,站點中心除了站點本身的內部商業,附近幾乎是商業真空區。
單側聚集:
(1)站點影響力弱
火車站站區商業發展受城市商業圈影響較大,站點帶來的集聚力和影響力被站點外圍商圈所抵消,再加上自身站點周邊發展不力的問題,再加上站點長期不均衡發展,最終形成單側商業聚集的模式。例如在北京南站,北面主要以居住區為主,且建成時間較長,雖然商業配套設施完善,但街道線性的商業,其特點為線性延展,熱力分布弱,不形成集聚效應。而高鐵站點南側受北京市木樨園商圈擴張的影響,呈現出重要商業空間偏向于南方的勢態。
(2)站點規劃不全面
大多數火車站在土地開發初期沒有合理安排用地,站區形成了以居住區為主的模式,商業在居住用地以外。從長遠來看,這一舉措極大地浪費了火車站所帶來的巨大客流。另外,由于鐵道線路對城市的分隔,在規劃中未充分考慮如何解決線路兩側站點連通性不足的問題,這將極大地降低居住區居民的消費欲望,造成資源浪費。
內疏外密:
(1)外圈層車站影響力減弱
在火車站的外圈層,車站統治地位稍微減弱,給商業綜合體帶來了生存空間,在地圖上形成點狀密集分布。多個商業綜合體則形成大小不同的多個點狀密集分布,進而在地圖上呈現出“內疏外密”的離心分布模式。
(2)山川、河流等土地的自然分割
在丘陵地帶,往往地勢不平,高低起伏的丘陵會對土地形成天然分割。在河網稠密的平原地帶也是類似,縱橫交錯的河道同樣天然地分割了土地。
(3)政府對站點道路的規劃
規劃道路中,高速公路、高架路、國道、省道等對土地分割影響較大,一旦站點內存在多條上述幾種道路,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分隔站點。在道路分隔內側,火車站是唯一中心,而在外側,影響力則出現斷層,給予了商業綜合體生存空間,站區商業進而呈現出離心分布的模式。
除了上述三點因素外,車站所在城市經濟規模,車站自身定位等均會影響車站客流性質,商業需求,從而間接地影響站點商業空間模式的形成??傊哞F站點商業離心模式絕不只受某種單一因素的影響,而必定是在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1]林辰輝.我國高鐵樞紐站區開發的影響因素與功能類型研究[D].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1.
[2]李松濤.高鐵客運站站區空間形態研究[D].天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