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這座匯集著人類建筑技術最高成就和中國工程技術汗水與智慧的“超級工程”,終于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自此,香港、珠海和澳門融為“一小時經濟圈”,三地的人流、車流和物流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攜手開創新的歷史篇章……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中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由于大橋主體工程集橋、島、隧于一體,面臨諸多世界級技術挑戰,包括海中快速成島、隧道基礎處理與沉降控制、隧道管節沉放對接、大規模工廠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臺施工、水下結構止水等。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位工程建設精英參與攻關300多項科研項目,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多項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打破了世界上同類型橋梁的“百年慣例”。
第二,世界最長的鋼結構橋梁,港珠澳大橋僅主梁鋼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于10座鳥巢或者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第三,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深埋部分長5664米,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第四,世界最大斷面的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是世界上最大斷面的公路隧道;采用雙向六車道設計,全長2741米,由海域人工島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陸域明挖段三種不同結構的隧道連接而成。

圖/視覺中國
第五,世界最大節沉管:港珠澳大橋所用每個標準沉管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重約80000噸,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體量的沉管;沉管浮在水中的時候,每個標準管節的排水量約75000噸,而遼寧號航母滿載時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噸。
第六,世界最精準“深海之吻”:數萬噸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無人對接,對接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被喻為“海底穿針”。
據了解,《世界高速公路》雜志曾專門刊登了題為《珠江上的鉆石:港珠澳大橋綜合體》的文章,從專業角度詳細探討了港珠澳大橋的施工難度,并對施工單位克服重重困難保障工程順利推進的高超水準大加贊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則將2018年度全球最佳橋隧項目獎授予了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大型工程,它東起香港大嶼山,總長55公里,主體工程為長29.6公里的“海中橋隧”,包括20公里的海上長橋(含三座通航孔橋)、一段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連接兩者的東、西兩座人工島嶼。大橋西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島并呈Y字形走向,分別銜接珠海、澳門兩地。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工程主要包括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三座通航斜拉橋和20公里通航孔橋,大橋三個通航橋在造型上各具特色。
青州航道橋設計是港珠澳大橋最具特色的部分,為雙塔空間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主梁采用扁平流線型整體式鋼箱梁,索塔采用橫向H形框架結構,163米的塔上端采用象征港珠澳三地緊密相連的“中國結”造型鋼結構“結形撐”。
珠江口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江海直達船航道橋設計上反映了這一海洋生態。該橋為索面鋼箱梁斜拉橋,索塔采用順橋向“海豚”造型。而直接珠澳口岸的九洲航道橋為截面鋼箱組合梁斜拉橋,索塔采用順橋向“風帆”造型。
青州航道橋“中國結”造型亮眼、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海豚”塔栩栩如生,九洲航道橋“風帆”塔揚帆矗立,三種橋塔的造型實現了功能與景觀的完美統一,在伶仃洋上熠熠生輝,從而成為港珠澳大橋的標志性景觀。

圖/東方IC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隧道的東、西兩端各設置一個“蠔貝型”海中人工島,選定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之上。沉管隧道的上方海面是深水航道,來往的各種輪船將在這里穿梭通行。海底隧道通過兩個人工島實現了與兩側主體橋梁的無縫連接和完美轉換。
西人工島和東人工島之間的功能略有不同。東島為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且開放游客觀景攬勝功能;西島的功能則以橋梁的養護服務及辦公為主。島上建筑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時一次澆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裝飾。這也是國內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港珠澳大橋成為了當前世界最大規模的橋島隧集群工程,最終采用這一方案,是為了充分照顧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綜合發展以及各行業與海洋工程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大國工匠”的“中國智慧”!
不光是工程建設上擁有眾多科技創新,港珠澳大橋開通后,在通關,游覽等方面同樣使用了眾多黑科技。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實施“三地三檢”模式,分設珠海、澳門、香港三個口岸。珠海公路口岸分為旅檢區、貨檢區兩部分。車輛通關方面,貨車通道共30條,進出境各2個查驗平臺;客車通道共48條,進出境各1個查驗平臺。
據海關相關業務專家介紹,該口岸將應用人臉識別、監管云平臺等系統,打造新型智能高效通關口岸。
港珠澳大橋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基于三維機器視覺研制的防偽技術,要比傳統的視覺技術上升一個檔次,使得信息更加的整體、完整。同時,這項感知系統在5米的范圍內,分辨率可達高清水平,精度只有幾毫米的誤差,而人臉的識別錯誤率僅為十億分之一。而且,在復雜的光線情況下也不會受到干擾。
目前,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智能安檢系統已經上線。這是國內首次使用的智能安檢系統,通過現場測試,正常的行李包裹(不含危險禁止物品),會正常通過安檢機器,不會報警,如果包裹行李含有違禁物品,安檢機器會自動發出警報,同時會自動把包裹分離出來,再由安檢人員人工檢查。這是這套全新的安檢系統的最大亮點。
港珠澳大橋內地段采用了進出境客貨車一站式通關智能系統,該系統由各類車輛通關智能卡口、車輛通關一站式信息平臺、海關車輛及貨物核放平臺、邊檢司機及車輛核放平臺、視頻監控等基礎配套系統幾個主要系統構成,通過合并不同查驗單位的查驗卡口,將傳統公路口岸車輛的“串行通關核放”模式改為“并行核放”,有效應對口岸場地資源緊張的難題,改通關車輛“多次停車受檢”為“一次停車受檢”,為通關司機提供了良好的通關體驗,實現通關查驗設備的合理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實現通關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優化了通關流程,壓縮通關核放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將貨車、客車卡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為8秒。
港珠澳大橋籌備6年,建設9年,它的建成與通車,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往來更加方便,港珠澳將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縮短了三地間的距離。通車后,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這對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特別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三地成功創立的完整的大橋工程決策體系,對未來大灣區整體基礎設施建設是極為寶貴的財富。
香港貿發局負責人表示,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開通,不同關稅區之間的貨物將順暢流通,這將提升物流運輸和供應鏈管理效率,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香港乃至亞洲經濟的新增長點。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構建了更加高效的交通基建,在路通財通的效應下,加速粵港大灣區的建設,為切實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經濟大格局,提供關鍵的基建保障,創造難以估量的經濟社會價值,令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足以媲美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的世界著名灣區,為中國經濟發展創建重大戰略增長極。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關注,許多著名的國際通訊社紛紛以醒目的標題,采用文字通訊、短視頻、示意圖、航拍圖等多種方式,全方位介紹這座意義非凡的大橋。
美國《時代》雜志網站用一個長約56秒的航拍視頻,展示了港珠澳大橋沿線的美麗風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站報道稱,“這座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大橋證明了中國建造創紀錄巨型建筑的能力,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工程上的非凡壯舉”。
英國廣播公司也制作了介紹港珠澳大橋的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站YouTube上。該視頻上線1天后就取得近12萬次的播放量,收獲上千點贊。
德國《世界報》以充滿詩意的語言報道了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的消息:“它像一條漂浮在海面上的巨龍,畫出一個優雅的弧線,超出了人類的想象力。這是中國繁榮的象征。”
英國《衛報》的報道則言簡意賅— “極不尋常”。報道稱 “這座大橋將中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與大陸城市對接,未來將增強大灣區與美國硅谷競爭的技術實力。”
《新西蘭先驅報》盛贊港珠澳大橋所體現的大國“工匠精神”,是一項 “中國壯舉”。有英國網友在社交網站上發表評論說,“中國人已經有了偉大的長城,現在又有了偉大的橋梁,贊一個”。

圖/視覺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認為,“港珠澳大橋是北京整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它將香港和澳門與9個臨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廣州在內—連為一體。北京希望將之建成大灣區,引領創新和經濟發展。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大灣區不僅僅是一條連接香港與澳門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地區的經濟增長,從而加速全國經濟轉型。”
日本《朝日新聞》則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指出,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政府的一項超大型國家級計劃,適用于中國的“一國兩制”制度。大橋開通后,各地區在經濟方面的活躍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