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程 岳亞琳 鮑春齡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上海200437)
東貴榮教授是上海市名中醫,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出身于醫學世家,自幼隨父學醫,潛心研學,從醫40余載,擅治多科疑難雜癥。東貴榮教授根據結節性癢疹的病因病機特點,從瘀論治,宗“百病皆調神”之法,發揮穴位透刺之長,臨床獲得滿意效果,現采擷其一經典驗案介紹如下。
李某,女,69歲。2016年5月25日初診。
主訴:四肢皮疹破潰伴瘙癢8年余?;颊哂?年前四肢出現反復瘙癢,未引起重視,后皮膚出現散在硬結節,搔抓后有血痕及色素沉著,劇癢難忍,夜間尤甚,發作時徹夜難眠。多家三甲醫院診斷為結節性癢疹,給予外用皮質激素、止癢劑及中藥治療,療效不著。患者常年服用西替利嗪抗過敏,外用皮炎平止癢,口服皮膚病血毒丸解毒止癢??淘\: 四肢廣泛密集結節、丘疹,半球形,黃豆大小,呈黑褐色,表面粗糙,高出皮膚,伴抓痕、結痂。舌質紫暗,舌苔黃膩,脈滑數。東貴榮教授以“調神”為指導思想,予頭體針相配合調衡全身陰陽氣血。針灸處方:
百會,神聰,神庭,本神,太陽,印堂,人中,承漿,風池,風府,大椎,肺俞,肝俞,腎俞,命門,中脘,天樞,氣海,關元,曲池,外關,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采用0.25mm×40mm毫針,百會、神聰、神庭呈15°角向后平刺,肺俞、肝俞、腎俞、命門沿皮膚向下平刺,針刺取穴的順序依次為:頭部穴位,背俞穴,四肢遠端穴位,腹部穴位,最后取承漿、人中,以求溝通任督二脈之意。均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頭針40min,體針20min。每周3次。
針治1次后,療效顯著,瘙癢大減,極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信心,遂自行停用西替利嗪及皮炎平,唯保留服用皮膚病血毒丸。治療1個月后,僅夜間偶有輕微瘙癢,未見新出皮疹,陳舊性結節結痂,色素沉著變淡。效宗前法,經治療4個月,下肢皮膚較前清潔干燥,陳舊性結節減少變淡,形成瘢痕,夜間無明顯瘙癢。現患者每周針治1次,以善其后。
結節性癢疹是皮膚科常見病,也是難治之癥。臨床多以球狀結節性損害為特征[1],表現為病變皮損呈結節狀,質地堅硬,成群或散在分布,好發于四肢,尤以小腿伸側最為常見,發作時瘙癢難忍,部分可自行消退,留有色素或者瘢痕。本病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精神情緒因素、免疫因素及微生物感染有關。西醫治療多采用口服抗組胺類、糖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劑及抗麻風類藥物[2]。此外還有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紫外線照射等物理療法,對于劇烈瘙癢者,局部外用涂抹止癢劑可暫時緩解瘙癢。臨床治療中,常見多種方法聯合應用,雖取得一定療效,但副作用明顯且易復發,給臨床治愈帶來極大困難,給患者造成心理負擔。對于此癥,東老多采用頭體針結合,從瘀論治,宗“百病皆調神”之旨,臨床獲得滿意療效。中醫學多認為結節性癢疹由風濕熱毒蘊結,氣滯血瘀所致,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消瘀、祛風通絡為主。東老認為本病病因雖責之于“風”,然必根于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薄鹅`樞·口問》言:“邪之所在,皆為不足?!薄鹅`樞·百病始生》亦言:“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碑斎梭w臟腑氣血陰陽功能失調,正氣相對虛弱,在衛外不固的情況下,病邪內生,抑或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從而使人體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故東老在治療本病時,重視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善用百會穴提升人體正氣;重用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固護衛氣。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結節性癢疹是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同時患者因長久的瘙癢難耐導致情緒及睡眠障礙更加劇了病情,東老認為治療本病還需治神,正所謂“百病皆調神”。臨癥時,東老先取百會透刺太陽穴,一針多穴,一針多經,一針多區,針感強烈,力專效宏;配用神庭、神聰、本神、太陽等穴鎮靜安神以止癢;同時注重背俞穴的應用,首取肺俞以通一身之氣,開其皮毛,心俞、肝俞以調五臟之氣,安五臟之神。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東老在治療結節性癢疹時除上述穴位外還取風池、曲池、血海、膈俞、三陰交以共奏祛風養血、調氣止癢之功。
[1] 楊國亮,王俠生. 現代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509.
[2] 劉雄. 結節性癢疹的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5):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