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促進產品結構優化
玻璃纖維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比有機纖維耐高溫,不燃,抗腐,隔熱,隔音性好,抗拉強度高,電絕緣性好,且具有良好的結構及功能可設計性,通過不同的成型工藝、與不同材料搭配,滿足終端應用對材料的要求,具備較高產品創新可能性及產品設計靈活性。憑借其性能優勢,玻纖持續替代鋼、鋁等傳統材料,應用于建筑建材、交通運輸、工業、能源、娛樂休閑、國防等領域。其中,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為其主要應用領域,合計應用比重約50%~70%。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總產能600多萬噸。中國巨石、泰山玻纖和重慶國際是國內玻纖行業的三大巨頭,共占全國玻璃纖維產能的64%左右,加上山東玻纖、四川威玻和長海股份,國內前六大供應商產能占比約為80%。
然而在生產技術、產品附加值、行業標準等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較明顯差距。隨著綠色化發展趨勢加劇,未來市場需求將逐步由普通產品轉向中高端產品。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品結構優化,搶抓市場機遇,已成為玻纖行業發展共識。
中國巨石作為行業翹楚,擁有多位掌握世界領先玻纖技術的專家組成的專業化優秀技術團隊,同時,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CNAS認證檢測中心、浙江省玻璃纖維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中國巨石立足自主創新,已逐步建立起以自主研發為主、技術引進為補充、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了從技術跟隨者到技術引領者的蛻變。公司用5年時間突破了玻璃纖維行業的關鍵技術浸潤劑技術領域,擁有了自主話語權,實現了對國外競爭對手中高端產品的替代。受益技術創新和新品研發,中國巨石產品結構持續優化,高端產品比重逐步增大。
智能制造助力企業效益提升
近年來,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生產成本普遍上漲,傳統的資源消耗及勞動力持續投入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自動化、智能化將成為效益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在智能化轉型升級領域,一些企業已成為了行業典范。
智能制造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正式出臺,為玻璃纖維行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不少企業通過智能制造實現減員增效,不僅有效緩解了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帶來的壓力,而且顯著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能源利用率,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并有利于提升產品性能和附加值,同時進一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來源:中國建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