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元峰
(新疆天筑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新疆石河子 832000)
從世界能源消耗總量排位來看:中國位居第二,雖然很早就頒布了能耗干預的方案,但在發展最初依然偏向工業生產,特別是重工業,為了讓工民建筑面積與總建筑面積的需求適應,很多時候忽略了節能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民用和工業建筑施工耗能逐年上升,能耗逐步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從造成耗能的原因來看,主要體現在:居住舒適度的要求很大、空調應用率不到、建筑圍護缺少隔熱與保溫。另外,能耗增大的同時排放的氣體也會對環境構成威脅,所以將節能工藝應用到民用與工業建筑施工中非常必要,同時這對實現節能減排、推動建筑業發展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從民用與工業建筑節能項目來看:它有著多種內容,包含各類綜合技術與跨學科內容。建筑節能不止和人類學、經濟學緊密關聯,和城市規劃、土木工程、機電設備也有著極大的聯系。當下,各個地區的建筑能耗相對較大,建筑技術有著很強的綜合性,要求和相關部門做好協調與溝通工作,這樣各方面才能展現節能要求。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大力宣揚生態建筑的理念,這就要求從整體上讓施工技術與現代理念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以此推進資源節約型生態建設與現代化發展。
讓可再生能源、節能施工方案、新能源開發和土木工程有機的整合在一起,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與發展,如:廣被應用的太陽能與風能等各種新能源。建筑節能工藝被應用到未來建筑行業生產與發展中,不止有助于推動現代建筑工程的綜合技術與水平,對國內建筑行業建設與發展也有很好的價值。
根據熱力學相關定律,建筑物的內部熱量會利用外部圍護結構往外部散發,而圍護結構的總熱量與傳熱面積以正比關系呈現,在忽視其他影響因素的同時,建筑用在采暖上的消耗會跟隨建筑體型的增加不斷增加。結合當代民用建筑節能規劃與發展要求,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節能力度,最好讓建筑體系的相關數值控制于0.3內,若超過該標準,那么實際耗能將不斷增加。鑒于此,作為整個建筑圍護結構的重點,除了要減少屋面與外墻的表面積,還必須從根本上符合整個建筑設計的要求,使用有效、科學的節能工藝,從源頭上確保節能效果與施工工藝。
為了減小內外空間的熱量轉換率,必須落實屋面保溫功能。時下通用的屋面保溫方案有:平屋面施工與坡屋面施工。在這期間,平屋面施工更多的是針對結構層與防水層間的多孔材料施工,然后再不斷改良。施工期間,先做好防水材料鋪設,然后再通過保溫的形式將保溫層鋪設在防水材料中,具體如:聚苯板等,如此不僅能降低屋面厚度,還能有效保護防護層,減小熱量損耗。針對坡屋面施工,施工分成瓦材料粘鋪與瓦材釘掛兩種。它們的差異在于:瓦材釘掛借助礦棉板與聚苯板然后作為屋面保溫層,通常會在橫格鋪設保溫層;而瓦材粘鋪把礦棉板與巖芯板視為整個屋面的保溫領域。上邊安排兩層防水后,再通過水泥砂漿等方式鋪設好瓦材,這樣才能達到防水與保溫同時擁有的工作效果。
從建筑外墻的結構來看,施工工藝與節能具體包含以下領域:①使用有效的方法,縮小內外溫度差異,例如:在建筑外墻栽種植物、做好施工表層的淺色處理、通過材料光滑面減小陽光輻射等。②使用復合式與通風式結合的墻體,例如:特朗貝外強構造,和傳統外墻構造相比,特朗貝外墻能設置在外部南端墻,中央屬于封閉性玻璃層。一旦室外溫度逐漸減小,框中的空氣遇熱,內部空氣就會持續上升,而室內空氣則從下口進入,最終生成循環模式。室外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外墻結構還能和遮陽板進行有效配合,避免太陽光直接照射。③將節能材料設置于外墻結構表面,例如:節能玻璃和反射膜等,在反射外墻紅外射線的同時,讓其真正施展隔熱的效果。
在現代技術的帶動下,各種新型外墻建筑保溫材料隨之出現,例如:湘潭大學開發設計的鼻孔性輕硅材料,借助實驗我們發現:正常環境下的導熱系數約為2%的普通粘土磚。作用在民用與工業建筑外墻之后,只有20mm的厚度能夠提供,和1000mm的傳統磚墻有著一樣的隔熱與保溫效果,它的性價比總體較好,雖然當下還沒有廣泛利用,但是未來的某天肯定會實現。
建筑能耗更多源于電氣照明,減小整個建筑配電照明損耗對建筑施工節能與工藝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它能最大幅度減小建筑能耗。①在不對照明舒適度構成影響的基礎上,盡量選用效率高、功率小的照明設施與配電材料。②建筑配電工作者需要整合建筑整體狀態,從整體上優化照明設備與供電設計方案,從根本上控制配電能耗,以此改善建筑物的整體工作效益。
事實上,排水工程中的泄露嚴重影響著整個建筑節能與施工發展,所以在施工期間我們必須結合溫度與環境因素,做好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材料與施工方案選擇,盡量減少管道泄露帶來的各種浪費。鑒于此,施工方必須選用技術含量較高、性能穩定的工程材料,在確保管道連接的穩定性的同時,從源頭上控制管道泄露。
[1]王正濤,汪琰珂.節能技術在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6).
[2]王煜,鄒洋,劉璐.節能環保技術在民用建筑建設中的應用探究[J].城市建筑,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