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睿
(四川理工學院美術學院 四川自貢 643000)
又名花燈,是我國普遍流行的傳統的民間的綜合性的工藝品。彩燈藝術也就是燈的綜合性的裝置藝術。據考證,人們節日觀燈的習俗從有記錄以來可以追溯到西漢,盛于隋唐,明清時期達到巔峰。[1]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自貢燈會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養下逐步精湛、嫻熟起來。1964年,自貢市人民政府組織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屆燈會。從此,燈會規模便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燈具由個體發展為群體,由不動發展為聯動,布局由平面發展為立體。
由古時開始,顏色的開創就是勞動人民,因此顏色的來源都取決于自然大地生物,在表現上通常表現為飽滿艷麗,以純度較高的紅、黃、藍、綠作為主色調。在色彩的搭配上常用強對比和同種色同類色的搭配方式。采用色彩的強烈對比的彩燈設計,利用色彩的視覺沖擊力來獲取觀賞者的注意力。以此突出想要表現的主體物,很多時候營造出喜慶歡樂的氣氛。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的顏色,新的搭配層出不窮。復合色色彩搭配多種多樣,變化細膩的特點。2016年第二十三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在堅持“形、色、聲、光、動”與“高、大、新、奇、美”有機結合的同時,加大了科技創新力度,讓人感受到技術創新賦予現代彩燈的巨大魅力和美好視覺享受。
彩燈作為古時文化。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扎結花燈,接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從此彩燈作為一種習俗流傳至現在。在自貢每年的燈會中,例如不同的龍燈造型,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大地上至高無上的吉祥物,龍燈會以磅礴的氣勢和博大胸懷喜迎四方客,因此龍燈造型在每年的燈會必不可少。再例如荷花的造型,荷花的寓意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形象,在燈會中可以寓意為和和美美的喜慶氣氛。在節慶的顏色方面就是用大紅來表示這種喜悅的態度。
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的不斷往外走,自貢彩燈已經成了中國的一個民族性代表,自貢燈會是中國的“第二外交之路”,彩燈是一個代表友好、中華禮儀的一種標志。也是不斷的宣傳我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和認同。
自貢彩燈作為“天下第一燈”的美譽,自古以來就沿襲下來了這個歷史的傳統民俗文化。不僅如此為了迎合人民的審美感官,在彩燈設計和造型上面也是不斷向外學習,融合不同地區或者國家優秀的技藝,有了這些努力自貢燈會這門藝術更加絢麗多彩。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彩燈這個行列,不斷注入新思想、新技術,為彩燈的發展不斷做出努力。
自貢彩燈已經作為節慶時分不可缺少的一個民俗活動了,特別是每年春節的時候,不僅是自貢會有燈會供游客參觀,現在全國各地也有很多地方會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燈會慢慢發展起來,形成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這是一個不分年齡段沒有界限的一種觀賞性的活動,所以我們的燈會是一個廣泛都參與一個群體活動。
作為南國燈城的自貢,每年最值得期待的便是一年一度的燈會,現在會有許多大型的燈組會在視覺表達上給游客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讓游客驚嘆彩燈技藝的高超。但是近幾年下來,雖然很多大型的燈組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但是更多的是近景或者小型燈組在游客近距離接觸時,會發現工藝雖然發達但是燈組卻不精細。從前工人手工編織為骨架的木條、竹篾等材料被塑料、鋼筋鐵絲等取代,更多跟隨科技發展而忽略了傳統的手工藝術的精美。因此在技藝或者在彩燈制作的材質上應該更多的去思考和實驗,然后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提升。
隨著現代人們的審美水準和見識廣度的緣故,只是每年過年觀賞一次燈會來說,這個已經不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了。所以在于彩燈性質的旅游紀念產品就是的出現不僅是一種對游客的吸引也是帶動了彩燈藝術的不斷向外發展。作為彩燈設計這一塊,就需要設計出更多小型的與彩燈相關的燈組或者與燈會相關相關的旅游產品。其特點就需要瞬間吸引游客眼球、方便攜帶。這樣來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不僅可以在現場體驗制作燈會的樂趣,也是讓更多沒有認識過彩燈的人群,可以第一次是視覺感官表達上驚嘆我們中華民族這樣優秀的民俗文化,這就賦予了燈彩藝術以濃郁的時代感。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沃土的彩燈藝術,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越來越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也帶動著彩燈民俗的藝術繼承和文化傳播。彩燈隨著經濟的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新技術的革新和彩燈藝術走向國際化的勢頭,彩燈藝術的色彩設計也必有一個更輝煌的未來。[2]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SSQ1hHiTbeTnPRt3vf3ClQ57o-m8j2JnbuKl.
[2]楊麗娟.彩燈藝術的色彩漫談[J].現代裝飾(理論),201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