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 穆巧蓮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100124)
2000年開始至今,集群建筑作為國內新興一種的建設模式,其涵蓋了從居住建筑、辦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等各個建筑類型。一些研究中將由多位知名建筑師參與的具有策劃的項目稱之為集群建筑,此類建筑群體因出自不同建筑師,本身已經具備較大的差異性。而近年來我國城市快速發展,舊城更新、新城開發、城市擴張,集群建筑的建設量持續增長,本文研究的集群建筑即是這些更為普遍的集群建筑,此類建筑在功能上有一定關系,規模在3棟及以上的建筑群體。
建筑集群因其建設規模之大,也是構成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確保建筑集群具有較高的整體性特征,這是形成建筑集群的前提條件。
人們過于追求建設速度,不同城市的群體建筑正以復制粘貼式的模式建造,千篇一律,缺乏差異性、可識別性,忽視集群空間的可讀性、體驗性,使城市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屬性。朱文一先生以“零識別”一詞準確的概況出現在城市建設的憂慮,并指出“當前的城市、建筑正逐漸趨向于無序、無差別的狀態,人的歸屬感和定向感會減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以失落感和茫然感”。
本文結合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北工大軟件園兩個園區,從產業園區空間形態、空間構成要素兩個方面探討集群建筑整體特征下的差異性設計。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東里1號,用地面積約13萬m2,總建筑面積約11萬m2,由原來的京棉二廠改造而成,屬于典型的工業遺產保護項目。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分為A、B、C三個園區,A區為文化創意企業產品展示區、配套區;B區為餐廳、會所、商務中心、影視傳媒等在內的綜合特色服務區;C區為文化創意企業工作區。
2.2.1 單一層次差異性空間形態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整體規劃布局,延續了京棉二廠的傳統格局,并保留原有老廠房的結構和空間肌理。整個園區呈圍合式布局,核心區建筑單元呈現均質性,建筑立面形式、開窗方式相同,以白色為主;四周為新建的16棟獨立退臺式綜合服務區,建筑高度5層,以灰色為主。核心區延續工業風的建筑特點,新建服務區主要運用現代、簡約的建筑風格,從空間形態上使整個園區保持了較好的差異性、可識別性。
2.2.2 差異性空間構成要素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的4橫-5縱-9條道路,是拆除老廠房內部墻體,保留屋頂梁架,構成了獨特、可讀、標志性的道路景觀。
入口處增設了一對“紅手掌”,在增加自身園區可識別性的同時亦是對老工業廠區棉紡業的致敬。
2.2.3 小結
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設計,保持了較好的整體性,從老廠房提煉出來的鋸齒形元素,用到了建筑屋頂、立面形式、新建建筑的鋸齒形穿孔鋁板、鋸齒形道路鋪裝,但建筑的差異性設計略顯單薄,A區、B區、C區三個區域在建筑風格上保持了自己的個性,有較好的識別性,但各自區域內缺乏變化,差異性設計層次單一,標識系統不足,如核心區C區,建筑立面均為白色,可用于區別不同建筑單體的僅為建筑立面上的數字,空間體驗性較差,可識別性不高。新建的16棟綜合服務區的立面形式相近,風格統一,作為餐廳、設單位、影視傳媒單位等沒有形成各自的行業特色,缺少辨識度。
2.3.1 概況
北工大軟件園位于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是集軟件開發和IT相關產業的高科技產業辦公園區。北工大軟件園總用地規模16hm2,A區、B區為低層獨棟辦公建筑,C區、D區為高層辦公和商業,E區功能主要為軟件開發。本文以北工大軟件園的A區、B區為主要調研對象,B區占地面積6.19hm2,建筑面積11.5萬m2。
2.3.2 差異性解析
多層次差異性空間形態:
(1)空間布局
北工大軟件園整體規劃呈圍合式庭院布局,由于規模較大,A區、B區在空間布局上體現較大的差異性。A區以方正、理性的建筑形態圍合中間方形庭院,邊界清晰光滑;B區則以獨棟、雙拼、三拼的組合形式,形成錯落有致的庭院,或開敞、或半圍合,空間層次豐富。
(2)建筑立面
A區14棟建筑立面以紅色調為主,采用三種立面形式,使A區又劃分為3部分;B區選擇了紅黃灰3種色調,由西向東從紅色過渡到灰色,與A區的紅色呼應,又通過顏色的差異賦予建筑一定的識別性。
(3)創意庭院
北工大軟件園道路結合綠化景觀設置,園區景觀層次豐富,從A區方形中心庭院過渡到B區的半圍合中心庭院,再到圍合式庭院,整個園區景觀自成一體。
北工大軟件園A區、B區區域劃分清晰,在各自保持園區整體性的基礎上,內部建筑單體在立面形式、色彩、庭院等方面注重對比和微差的設計,使建筑有較高的可識別性。但園區的標示性系統設計較少,A區和B區只有在南側主入口處設置有園區平面布局示意圖,B區的庭院空間體驗性較差,且缺少引導標識。
集群建筑在城市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構建文化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城市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集群建筑在差異性設計的體現應有所不同,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塊由于建設規模的不同,差異性設計程度要因地制宜。
[1]朱文一.中國營建理念V“S零識別城市/建筑”[J].建筑學報,2003.
[2]京棉二廠舊址變身創意產業園[N].北京日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