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秋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江西南昌 330088)
當前,江西省城鎮住區基本上釆用封閉模式,為了保障住區的安全與私密,用圍墻將住區與城市進行隔離。隨著江西省城鎮化發展,許多城鎮邊緣開發的住區規模較大,居民出行不便。封閉式住區也造成許多社會資源的浪費,使城市失去活力和溫情,住區自身的服務和交通也出現許多復雜問題。同時綠色低碳的研究只停留在建筑層面,沒有延伸到城市住區層面。建筑僅是城市的細胞,住區系統有問題,細胞再好也不能達到城市節能、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綠色住區是以居住為主要功能,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的居住區,是用綠色人居理念推進城市建設發展目標的體現。綠色住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同時最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因此,結合江西省地理、氣候、文化、經濟等特征,提出相適應的綠色住區設計策略,對于江西省綠色住區的發展和節能減排事業具有一定的意義。
綠色住區設計應以人為本,以滿足居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為核心,為居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住區設計不能僅僅從技術層面滿足“四節一環保”的要求,而忽略這基本原則。當前,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回歸自然理念深入人心,人們開始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人為本的居住空間環境,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生物之間友好和諧共生,給予居民“家”所具備的社區歸屬感。
綜合考慮綠色住區設計、建造、運行、維修的全壽命周期階段的技術與經濟要求,采用有利于促進住區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設備和材料,規劃、建筑、結構、景觀、給排水、電氣與智能、通風與空氣調節等專業相互配合,進行整體設計。
綠色住區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和氣候屬性,需要結合江西地域特征,通過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因地制宜地設計綠色住區。首先調研場地及周邊區域,獲取詳細第一手資料,以確定綠色住區的大方向;然后使用符合江西地域氣候特點的技術策略提高住區的性能;還應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等現代化手段來優化設計。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的稀缺將是城市發展的瓶頸,而應對策略只有走緊湊型、節約型的城市發展道路,保證資源利用最大化。
城市與住區是一個有機體,主張綠色住區對城市開放,與城市共享住區內的服務設施和綠地資源。鼓勵住區功能綜合多樣性和平衡協調就業機會。
傳承城市文化情結,采用適合地方氣候的建筑形式和建造經驗,延長建筑和材料壽命。但是不能一味模仿地方傳統建筑形式,要設計創新,挖掘、重塑地方傳統文化特色,與現代思維、生活方式良性結合,創造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富有特色、宜居、交流便捷、歸屬感強的江西住區空間,避免千城一面。
為解決封閉式小區和大盤模式開發小區造成的諸多不良問題,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城市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開放式住區是新的居住形態和規劃理念的變革。
2.1.1 控制街區尺度規模
首先住區用地實現小型街區模式。研究數據表明,最佳居住單元的人口規模為300~500戶,街區制住區道路間距為150~250m之間。采用開放結合封閉形式,“開放居住院落”和“封閉居住單元”,將住區劃分成若干相互關聯的組團單元,將300~500戶建為一個組團單元。在每個組團單元出入口采用智能化手段設置監控管理系統、單獨門禁,方便居民出入,保證居民安全。組團單元四周為城市支路,臨街界面長可設置商業店鋪,服務社區及城市,方便居民生活,又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利用公共設施部分作為緩沖隔離帶,可分散商業人流,又為住區提供易達的友好界面。各類服務設施的選址采用開放型和外向型的布局,選擇在組團單元的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生活。利用建筑高差朝向、垂直綠化等隔離組團單元內外部視線。住區內設計面積小、易到達、數量多、對外開放的口袋公園,均衡住區中不同組團單元的景觀,分散人流,提供更多停駐空間和積極界面。
2.1.2 對外開放步行空間
開放式住區的車行道與步行空間都應對城市資源共享,設計完整的友好步行街道。適宜步行的街道應具有連貫性、完整性,增強各組團之間的聯系,步行主入口宜朝向廣場、綠地等公共空間。
2.1.3 協調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
住區的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緊密相聯。對住區內不同組團單元的開發強度進行分析,根據開發強度,合理設計路網容量、路網密度、公交站點分布、住區出入口數量、車位數量,保證住區的交通系統能滿足住區開發強度所產生的交通需求,實現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相協調。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設置地下停車場,從住區外部道路至住區設計地下出入口,使人車分流,有效銜接內外交通。
2.1.4 住區多樣化配置
綠色住區強調多樣化配置,以混合居住模式為主,使不同經濟能力和不同年齡組的居民混合居住在同一住區內,將居住、商業、辦公、餐飲、旅店、展覽、文娛、會議和交通等生活空間多樣組合,提供完整便捷的社區服務。住區混合居住模式設計應滿足以下兩條:①住區內的400m半徑范圍內,住宅樓型、套型、綠地景觀、立面、場地設施等指標的重復率不應超過50%;②住區中應在200m半徑范圍內,設置不低于2個不重復的便民零售店、公共社區綠地、物業管理中心等二級配套項目。
大量封閉式住區由于面積過大,住區道路和社會道路無法有效連接,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因此需要合理設計住區內部綠色交通,構建高效城市交通微循環體系。
2.2.1 構建密網-網狀的路網布局形式
①提高住區路網線密度,細而密的路網有利于優化交通流。住區路網線密度應達到每平方公里9.889km以上,充分發揮道路連通住宅和服務設施的作用。②増強街道連通性,構建網狀街道形式:a.以“十”字交叉口取代“T”型交叉口,盡量實現交叉口全轉向;b.減少盡端路,實現道路的有效串聯,提高道路網可達性和連通度;c.建筑履行“接道義務”,使通過道路能夠到達每一煉建筑。③通過減少盡端路和環路實現,與較高的路網連接度組合形成網狀道路形式,來降低非直線系數,保證公交増大有效服務面積。
2.2.2 采用兼顧車行與慢行的交通模式
設計長方格路網,長邊作為汽車車道,設置適量的車行開口和公交車站,以通過性和高效率為目的;短邊則以慢行交通功能為主。調整住區道路交叉口密度,交叉口間距在150~250m為宜。生活性為主的道路采取交通花壇、交通環島、曲折車行道、變形交叉口等穩靜化交通設施設計,降低汽車車速,打造安全街區。完善慢行專用道,實現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共存的多元化慢行交通。結合路外建筑后退空間,設置自行車、電動車專用道。采用花壇物理軟隔離、護欄隔離,防止機動車占用自行車道現象。在住區適宜地點設置共享單車停車點。
2.2.3 提高道路綠化景觀網絡的延續性
通過性道路綠化以削弱交通噪聲功能為主,美觀功能為輔。生活性道路綠化以美觀功能為主,削弱噪聲為輔。住區支路結合減速彎道種植綠化、入口窄化的花壇、和雕塑小品設計等穩靜化措施,住區步行道則采用高大喬木行道樹結合低矮灌木花壇,以實現整個住區的道路綠化面積率為14%以上。
2.2.4 加強住區慢行道路設計
加強住區慢行道路設計,以鼓勵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合理設計住區的公交站點、公共設施位置,加強住區慢行道路可達性設計,實現居住建筑與公交站臺之間、與公共設施之間,通過住區慢行道路步行可達。研究數據表明,最為舒適的步行出行時間為5~10min,步行出行距離為300~1200m。通過縮短人行過街距離、人行道隔離、交叉口的安全設施等設計,提高住區慢行道路安全性。采用鋪裝美化設計與光環境美化設計美化慢行道路環境的,提高住區慢行道路吸引力。設置街道座椅裝置和家具設施等靜態慢行交通設施,保證慢行交通的舒適度。
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地方建材、地理和氣候等因素都影響著建筑文化的存在形式,產生地域文脈特性的視覺符號元素。將江西地方歷史文脈的傳統元素融入住區設計,營造出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氣息的住區特色空間,增加居民的情感認同,使住區環境充滿人性,增加鄰里感、歸屬感。
目前,江西城市大多數住區的居住建筑為多層和高層建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內涵,從體量、造型、高度、層數、朝向、空間組合等方面著力營造住區建筑多種布局和多樣空間形態。住區建筑風格和造型、色彩等方面與周圍已形成的城市空間文化景觀特色協調。地域特色的確定要以地域的歷史與傳統為依據,歷史人文景觀創作可以營造綠色住區地方文脈特色的空間形態。住區歷史人文景觀設計可以從三方面入手:①借鑒當地的傳統景觀形態;②采用當地歷史題材進行景觀設計;③從當地文化中提煉藝術元素、文化符號。
住區開發用地應按城市發展規劃緊湊開發,減少多重環境破壞。住區場址位于前期已開發的地區,充分利用既有居住區和土地綜合利用的有利條件。當前,在開發住區的過程中,往往忽略原生態表土的保護,隨意的棄土、填土等行為嚴重破壞表土的平衡及原來的生態環境,因此住區設計要最大程度的保護住區的生態土質。在設計過程中就地取材,借助引景、障景等方法有效利用原生態景觀,避免原生態水土的流失。采取住區內土方挖填平衡的方式,減少土石方運輸工程量。保護陡峭斜坡使其處于自然狀態,保護動植物棲息地受到最小的侵蝕,減少對自然水環境的壓力。降低建設對場址及周邊的生態影響,保護現有自然地域內的植物和樹木,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2.5.1 利用當地能源
在住區設計中綜合利用已有的和周邊的資源條件,采用最節約、減排的當地能源。提高建設現場或住區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減少因使用燃料能源產生的對環境影響。根據地方條件,合理規劃住區建筑物體型朝向,使住宅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達到可再生能源的直接利用目的,降低供熱、制冷、新風設備的運行時間。
2.5.2 節水設計
綠色住區節水應從設計、施工、設備的選擇、后期的運行維護進行統籌考慮。住區的給水系統設計中,將有受水容器、額定工作壓力高的給水配件設置在同一根給水管上;將無受水容器、額定工作壓力較小的給水配件設置在另一根給水支管上,并在給水支管起端或在給水配件前設置減壓穩壓閥,使水壓滿足額定工作壓力要求。設計選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利用非傳統水源。選擇適合不同中水水源、高效低耗的中水處理工藝及設施、符合不同用水途徑的回用水水質標準,保證中水處理率及回用率。設計中高質水高用、低水質低用,生活用水、綠化用水和景觀用水等用水水質需分別提供,梯級處理回用。
建筑內分設生活廢水(優質雜排水)與生活污水(廚廁廢水)兩套管網,就地分別處理。生活廢水可經人工濕地凈化處理后滲入排水管,作為部分沖洗汽車道路、灌溉綠地等雜用的給水。生活污水可以單獨就地排入地埋式、無動力的沼氣池進行處理。住區應做好雨水收集工作,平衡居住環境中的水環境。住區內的道路及停車場鋪設以煤矸石、工業尾礦渣為主要原料的透水型地磚,以減少區內超滲流、雨水外排量,同時可以補充地下水。住區的景觀水體可兼具水質凈化、雨水收集、水量調蓄存儲的功能。
2.5.3 材料資源與再生
為了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和浪費,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開采和加工造成的環境影響,新建的人行道、路基、地面鋪裝、路牙和排水溝渠等公用基礎設施,使用再循環材料、工業循環材料、回收材料和復用材料。選用江西地方適用材料和資源,多選用距離項目200km的半徑范圍內地區生產、加工、供應或組裝的材料,促進地方經濟和降低固化能源。
2.5.4 發展立體綠化
立體綠化能夠吸污滯塵,減少熱島效應,節約資源。在住區內設計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等立體綠化,可以提高住區整體的綠化覆蓋率和生態質量。利用多孔隙高吸水性的淤泥再生陶粒作為土壤,種植江西本土耐旱植物,利用雨水灌溉,保證立體綠化發揮正常功能。
發展綠色住區是人們普遍的要求,也是當今世界環保的普遍趨向。關注綠色住區設計內涵,強調以居民生活為核心,營造出即符合江西當地生態自然情況,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能夠提供舒適使用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住區。
[1]開彥,王涌彬.綠色住區模式[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羅雕.于交通微循環的住區街道網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
[3]開彥,朱彩清.“開放住區”是綠色住區的核心——《綠色住區標準》主旨解讀[J].城市住宅,2016(6).
[4]王鵬,李松良,華常春.綠色建筑小區節水方法研究——以揚州市為例[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3(12).
[5]肖 鵬.關于綠色住區的概念和標準研究[J].價值工程,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