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成
(西南科技大學)
鄉村旅游度假區是鄉村旅游的一個載體,其主要承擔了鄉村旅游在以往不足之處的補充內容,鄉村旅游度假區既要有鄉村的特性,也要具備良好的環境及必備條件,以滿足游客能短期的居住及休閑、娛樂、康健、購物、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性旅游地[1]。
根據2017年農業部數據統計,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3萬家,而鄉村旅游度假區的出現,是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進一步提升,不僅能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更能帶動地域農民經濟收入的增長。隨著國內“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力實施,鄉村旅游在國內的發展迅速升溫,鄉村旅游度假區的發展也將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目前我國鄉村旅游度假區的發展形勢雖然呈現良好態勢,但其開發現的狀卻讓人擔憂,度假區的開發對地方旅游資源的肆意破壞、鄉土特色的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度假區生命力的迅速枯竭,促使我們對其發展策略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努力尋求一種發展鄉村旅游和保護鄉村文化的平衡方式[2]。鄉村是一個整體、有機的系統,通常包括自然生態、經濟生產和居住生活三個部分,且這三個部分彼此依賴、互相融合,鄉村旅游度假區對于鄉土文化的保護、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活力和可持續發展,防止鄉村各方面衰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3]。
目前,我國已有部分地區提出了“景村共建,融合發展”的理念方法,國內學者樊亞明曾對“景村融合”的理念作出分析,他認為“景村融合”是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度假區建設融為一體的有效途徑之一,以旅游度假區的標準建設美麗鄉村,并以旅游度假區的建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景區化與景點化,從而達到鄉村與旅游度假區融合協調發展的目的[4]。筆者認為,“景村融合”的理念不僅能在推動鄉村旅游度假區的建設,更能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在以往的鄉村旅游度假區的規劃中,大部分度假區均以圈地建設為主,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空間,雖然這樣的規劃建設有利于集中資源提升度假區品質,但正因如此,度假區與鄉村之間形成了空間的隔離,致使景區資源不能共享,而地域人文也無法融入景區,最后呈現的結局便是度假區的生命力短暫,同時也無法帶動區域鄉村經濟的發展。
竹林關鄉村旅游度假區位于山西省丹鳳縣,地處秦嶺一帶,有良好的森林旅游資源,境內境內有桃花谷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竹林關古鎮、城隍廟等旅游資源。根據2016年丹鳳縣政府年報統計,竹林關鄉村旅游度假區規劃范圍轄區內共有1195戶,3496人,全年預計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在美麗鄉村的建設實施下,區域內游客數量有所增長,但對于境內農業發展及農民經濟收入并未帶來質的提升。
作為旅游度假區,區域內景點的全方位展示程度決定了度假區對游客的吸引度,在景點的提升建設中,不僅要做好自然資源的保護,更要將當地人文、歷史文化等融入度假區景區建設范圍。
(1)以景建村,提高鄉村居住環境
①依托竹林關古鎮景區建設具有竹林關特色的美麗新村居住區;②以北山農業文化體驗園為依托,以建設景區的標準高質量規劃區域內零散分布的農民居住環境,整體提升度假區內的建筑及環境風貌。
(2)景村互補,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在規劃區域內建設既能滿足游客度假的各類需求,同時也能滿足當地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基本設施。以水、電、交通、通信等為核心的鄉村基礎服務設施與以吃、住、行、購為核心的旅游服務設施的相互疊合,通過配套設施的完善和互補,規劃一個既能引得來游客又能留得住本地村民的鄉村旅游度假區。
(3)文化提升,發揮地域文化特點
充分挖掘以竹林關古鎮遺址、城隍廟等景點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提取具有典型代表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景區及新村的建設中,同時,發揮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文化特點,種植以竹筍為代表的特色有機農產品,建設以北山農業產業園為代表的體驗式景點,規模化開展農業生產,以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促進區域內的一三產業聯動發展。
本文認為,在新型鄉村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建設中,應當秉持度假區與鄉村的空間互應、資源共享、要素互補的要求,通過對景點的文化提升,對區域內鄉村的環境建設,從而達到度假區與鄉村經濟發展的利益互顯,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旅游度假區。
[1]周麗霞,朱創業,鄭雨.我國鄉村旅游度假區開發問題與對策研究[J].技術與市場,2009.
[2]羅佩,胡希軍,王彥.鄉村旅游度假區開發的主題文化研究——以江西鉛山縣叫巖旅游度假區為例[M].鄉村經濟.
[3]賀 勇,孫佩文,柴舟躍.基于“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規劃實踐[J].城市規劃,2012(10).
[4]樊亞明,劉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路徑[J].規劃師,2016.
[5]習宗廣.關于開發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6).
[6]姜財輝,陳永涎.我國鄉村度假旅游開發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
[7]唐代劍.中國鄉村度假簡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