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強 史建 張齊立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生態建筑,就是把建筑當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有序的組織建筑內外的各種要素等方式,使各種物質和能源在內部進行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和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國外對生態建筑的研究較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R·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為標志,發展至今,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上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與國外學術交流的增多,生態建筑與可持續建筑的理論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但建筑實踐大多應用在示范性或地標性的建筑,距離普及和推廣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國自古崇尚自然,認為萬物皆有規律。“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當今倡導的生態思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風水學理論”強調建筑和自然的結合,它的許多理念與現代的生態建筑設計觀一致。在生態理論及思想尚未出現的時期,各地原生態民居和地方建筑中就已經包含了一定的生態思想,早期民居所采用的空間布局、建筑材料、構造技術等,就是人們順應生態環境發展的產物。本文以中國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民居為例,探析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生態建筑思想。
云南地處中國的西南部,屬于人類文明發祥地。高原山地縱橫起伏,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山原氣候、季風氣候的特點,有25個少數民族。特別是受自然條件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影響,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眾多的少數民族結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根據居住環境的特點,發展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居和古建筑,其中許多民居都體現了樸素的生態建筑思想。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喜依山傍水而居,山林中竹子茂密,促成該地特色的“干闌式”竹樓。竹樓以粗大的竹子為骨架,竹編為墻,樓板選用木板,屋頂覆蓋茅草,屋內也采用竹子家具。底部架空,利于通風防潮。該地的太陽容易造成眩光,要求建筑墻體在保持通風性能的同時,又要避免過大的窗洞口。竹編的墻縫通過柔和的陽光,在保證良好通風的同時又避免了眩光。這種建筑形式不僅僅是順應當地氣候環境的產物,也逐漸形成一種地方文化符號[1]。
陜西也是重要的人類之一,陜北黃土高原地區屬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熱冬冷,植被稀少,該地的黃土質地均勻,具有膠結性不易坍塌,同時土質易于挖掘,窯洞因此而誕生,這種房屋既節省建筑材料,又會冬暖夏涼。陜北窯洞在生態理念上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和經濟節約,黃土隔熱和蓄熱功能良好,除門洞口部位相對薄弱以外,其他各面全包裹在厚厚的黃土層中,室內溫度變化很小。建造窯洞不需要大量的破壞植被,建造過程中順著山勢布局,與自然生態面貌協調一致,形成一幅和諧相處的生態景觀。
作為山東膠東半島的特色民居,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山東膠東半島的煙臺、威海、青島等地,沿海地帶為多山的丘陵地形,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為了符合當地的環境,海草房的選址大多背山而建,主要朝向為南向,同一村落的海草房通常聯排建造,相鄰的房子共用一面山墻,這種做法既降低了建造成本,也有利于形成團結和睦的鄰里關系。海草房基本取用當地的材料,包括海草、木材、石材、作物秸稈等,海草含有大量的鹵和膠質,不易燃燒,可以防蟲蛀、防霉爛,是非常理想的建筑材料。海草房適應了當地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寒冷風大的氣候特征。海草房的屋頂的整體性較好,一層一層壓實覆蓋,有非常好的保暖與抗風性能,居住舒適。
東北林區的木構民居簡單卻極堅固。建房時首先要在地面挖溝,然后橫著嵌入圓木,然后將一根根鑿出榫卯的圓木一次交錯咬合,又稱“井干房”。屋頂的木瓦片雖然粗糙,但紋理順暢,易于排水,雖然容易變形,但更換方便。冬日屋頂白雪覆蓋,屋檐掛滿冰溜,室外寒風刺骨,室內在爐火的烘烤下溫暖如春。夏天南北通透的窗戶通風順暢,十分涼爽。
整體分析,從上述幾種傳統的民居中,能體現出以下幾個生態建筑的特征[2]。
傳統民居多順應生態環境而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和“以環境為本”,充分考慮居住者的感受,重視周圍環境對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加強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風,合理地進行空間布局等,都是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的要素。
傳統民居建筑多采用天然的建筑材料,盡可能提高材料利用率,避免浪費,利用盡可能少的的資源的投入來換取建筑的最大使用價值,避免或減少建筑對周圍環境造成的負面的影響和破壞。充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些都應該貫穿于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3]。
地域對于生態建筑來說,不只是存在的前提,同時也是其基本出發點。對建筑來說,地域影響要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環境中的實體要素,即地理特征、氣候等;其次便是環境中的非實體要素,即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傳統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建筑的空間和形式等造成很大的影響。成功的生態建筑,不僅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也要與當地的地域文脈和歷史人文緊密聯系[4]。
除了上述傳統民居中所體現的生態思想之外,生態建筑要求人們不能以單純的經濟增長速度來衡量社會發展,更應該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注重經濟的生態價值,把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只有如此,在進行建筑活動時,才能將生態理念融入其中,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