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航天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大連分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我國不斷增長的經濟使得人民生活生產對現代化的新型建筑需求不斷加大,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的文化建筑面臨一定的挑戰。在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當中傳統的文化元素和現代化的建筑理念有著顯著的差異,其中我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傳承過來的歷史文化其本身代表著我國歷史時代的審美觀念,而現代化的建筑設計更多的是偏向于國際化的設計審美。在當下我國建筑事業蓬勃發展之際,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建筑設計當中的運用不僅僅是為我國傳統文化謀發展,更多的是提高現代化建筑設計的整體價值。
建筑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其作為空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和我國各方面文化的聯系較密切,建筑設計不僅僅重視建筑物本身,更注重建筑物的周圍環境和建筑物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當代建筑設計當中為了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具有自身建筑特色的建筑物往往利用傳統建筑當中的柱式、斗拱等傳統建筑方式和現代化的建筑進行整合,進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代化建筑。這種利用傳統建筑當中的獨特建造方式開現代化建筑設計是當代建筑設計理念當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合理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當中,其本身并不追求和傳統建筑形狀外形上的相似性,其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文化符號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技術的完美結合,創造現代化建筑物和傳統建筑的“神似”,進而為當代建筑設計增添新的活力[1]。
在中國傳統的建筑當中對于屋頂、瓦片、筆畫、斗拱等設計都具有多樣性和美觀性的考慮,建筑構件和木質建筑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傳統建筑文化。以我國的斗拱為例,其在我國西周時期的建筑物當中就出現了早期的斗,在唐代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建筑特色和建筑技術,宋代相關書籍(《營造法式》)當中對斗拱的具體建筑方式和建筑規范給予定義,從而將斗拱建筑技術推向成熟化發展。在清朝,斗拱逐漸成為特色建筑的體現,其主要作用逐漸向裝飾性轉移,成為有身份的居住者的身份象征。我國傳統建筑的發展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在現代化城市發展當中,當代建筑設計由于地域的不同其相應的建筑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個地域直接的聯系更加密切,不同地域雖然相距較遠但其建筑風格有一定的相似性。北京的四合院、廣州的騎樓、陜西的窯洞等不同地區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不同地域的建筑有著不拘一格的藝術和文化涵養,其不同的建筑形式就是我國文化的體現,表現出不一樣的價值,地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
以我國蘇州某地區博物館為例,其在現代化建筑當中充分運用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在當代建筑當中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色,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和博物館本身的歷史底蘊相呼應。
其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工作將江南地區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化建筑當中,體現了時代特征的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傳統文化的魅力。該博物館在設計當中注重對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城面貌的體現,在鋼材結構保證博物館的承重能力基礎上采用木質結構裝飾博物館的空間,運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對細節處進行設計,使得博物館本身的建筑設計既有蘇州園林傳統建筑本身的文化底蘊又有當代建筑的風格融入在其中。博物館當中設置假山水榭和亭臺樓閣,將中國傳統的園林精髓運用到現代化建筑當中,給人更大的想象空間,體會到中國傳統建筑的美觀,也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具備新的時代精神。
傳統的建筑文化為我國當代建筑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將傳統文化元素合理的融入當代建筑設計當中是我國當代建筑設計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中,由于時代的變化我們不能夠單純的按照古人的設計思路走,要以現代化的新材料作為建筑的基礎,運用多種設計策略和傳統文化元素將現代設計形式展現出來。
以寧波的歷史博物館為例,其博物館的建筑工作當中利用現代設計的實際手法將傳統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為了呈現出寧波地區山水和海港一體的意象,在墻面的裝飾當中采用天然的竹條、青磚、瓦片等建筑材料給人們一種古建筑的錯覺,體現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文化情懷。
在上海世博會的當中也借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上海世博會當中的中國館其建筑外觀就采用了斗拱的結構,在外形上采用斗拱的形式,在結構上采用鋼筋混凝土構建,使得當代的中國館建筑當中以斗拱作為文化符號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將中國傳統建筑當中的斗拱作為現代化的建筑設計一部分,使得斗拱的藝術形象被更多人所關注,同時在建筑設計當中采用現代化的新型材料和設計思想讓人們感受到現代建筑設計和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讓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當中的重要通,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互當中體現出更大的中國力量。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的建筑設計當中就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的文化特色,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其對于當代建筑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在當代建筑設計工作當中合理的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才能夠切實提高當代建筑的魅力。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并不是單純地堆砌,更多的是在當代建筑設計當中通過合理的建筑設計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出更高價值的建筑設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