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勝
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高坎鎮歸屬于營口市代管的大石橋市,自21世紀初以來,該鎮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如在農業經濟領域,該鎮現階段已經構建了以東風干渠和前進干渠為主干的灌溉系統。水稻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業經濟領域的支柱性產業,大口鯰魚、黑魚、草魚和日本紅鯽等水產品為當地的重要水產品[1]。在交通方面,當地已經形成了以盤(錦)營(口)高速、省道沈營線、岫水線和高吉線為主、鎮級村級公路為支線的路網體系。當地在鄉鎮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工業、農業與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及政府部門招商引資力度的強化,已經讓鎮內的民營企業數量有所增加。便捷化的交通網絡體系已經為當地風貌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間。但是從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當地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了以下方面:一是民營經濟生產經營與發展活力的缺失;二是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問題;三是城鎮群整體發展目標問題;四是同類城鎮的競爭?,F階段高坎鎮內的民營企業尚未形成產業集群。工業基礎薄弱,創業環境缺失是當地在工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上述問題不僅僅給當地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也讓當地的人才吸引力有所弱化。高坎鎮周邊的虎莊鎮、溝沿鎮和旗口鎮等地均在農業產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注重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高坎鎮提升自身發展潛力的關鍵要素。
工業、農業及第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高坎鎮總體規劃理念的核心內容。針對當地田園分光豐富、河塘水系豐富的區域優勢。當地在城鎮總體規劃方面可以遵循以下發展理念,一是“遼南水鄉”規劃理念;二是“環境品牌”里面;三是“空間優化”理念;實施“文態培育”理念。現階段高坎鎮的城鎮規劃需要遵循環境優先的原則,并要在此基礎上促進已經落戶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城鎮內外優良環境基礎建設工作的開展,有助于高坎鎮發展潛力的提升。“空間優化”理念與高坎鎮現階段在城鎮公共設施方面的問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營口地區是近代不平等條約催生的通商口岸,為近代遼南繁華重鎮的高坎鎮也有著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根據高坎鎮本地的實際情況,當地可以在強化本地區城鎮文化建設的基礎上,促進本地區城鎮文化品位與人文含量的提升,并在城鎮歷史風貌及鄉民文明修養等方面促進進城鎮文化底蘊的提升[2]。
現階段高坎鎮鎮區主要由東西兩大片區組成,在上述兩個片區之間,當地可以構建城鎮生活片區、觀光農業片區及產業片求等多個片區。現階段當地已經在高速景觀帶及高速公路沿線風光帶建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基礎上,當地可以注重居住風貌區、商街風貌區、經貿風貌區、行政文衛風貌區和體育休閑風貌區的建設工作。工業區行政中心、高速入口、景觀水塔、體育中心合中心公園等節點的建設工作的開展,也有助于小城鎮風貌建設工作的開展。
城市總體規劃與城市發展定位分析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要素。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鎮區規劃與發展定位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也可以為城市建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根據高坎鎮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當地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將逐步發展為營口北部、大石橋西部的經濟、交通、物流中心。農副產品、小型機械加工、輕工紡織產業會成為當地主導產業,大石橋西、營口北部衛星鎮建設也已經納入當地的發展日程。城鎮風貌控制是高坎鎮城市總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是國家扭轉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頹勢,抑制東北地區人才外流的重要舉措。為響應國家相關政策,遼寧省政府現階段已經制定了本省的經濟發展規劃,沈陽經濟區建設、遼西沿海經濟區建設和遼東半島沿海經濟區建設是遼寧省政府發展海洋經濟,促進省內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高坎鎮的發展定位需要滿足于本省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是營口地區城市總體規劃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根據《營口市帶型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相關內容,營口已經將本地定位為遼寧中部城市群和遼寧沿海經濟帶中心城市。根據當地制定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當地擬構建以營口老城組團、老邊組團、中冶京誠組團、海上新城組團、蓋州老城組團、鲅魚圈組團、仙人島組團、大石橋組團為核心的組團化空間結構,鋼鐵、石化、裝備制造、鎂質新型材料、輕紡、高新技術產業等產業集群的發展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注。從高坎鎮的地理環境來看,當地可以成為營口主城區的重要衛星城市,為營口市北部地區的新市鎮,經濟、交通、物流中心城鎮。就高坎鎮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條件而言,高坎鎮也將成為營口市北部文化展示重鎮及未來承托營口市居住轉移的宜居生態城鎮。
高坎鎮歸屬于營口市代管的大石橋市。自哈大高鐵通車以后,大石橋已經成為哈大高鐵重要節點城市。《大石橋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的相關內容,高坎鎮的城鎮定位包含有以下內容:一是大石橋市二級城鎮;二是市域西部區域性中心城鎮;三是以水稻、食品加工、機械、造紙為支柱產業的貿工農型城鎮。
高坎鎮的城市總體規劃有助于帶動營口市區及高坎鎮自身的經濟發展。在遵循十九大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的基礎上,當地的城市發展定位需要充分反映本省本地區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