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小
上海比優建筑結構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一體化與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加快了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旅游隨之發展起來,大量的民宿建筑被改造設計,以更好地適應鄉村經濟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需求。當前,民宿熱潮在我國興起,它以自然、清新、舒適、生態、環保等特色特征吸引著廣大的旅游愛好者,對鄉村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力。為促進鄉村建設,分析鄉村民俗改造設計的基本原則與措施手段是必要的。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它是一個長遠發展目標,引領著農村建設與農民未來。從新農村建設提出以來,我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取得的顯著成績有目共睹,不僅鄉村創業活動廣泛的開展開來,也優化和改善了鄉村環境,基本實現優美環境、和諧鄉村建設目標。這些年來,伴隨著大中型城市建設的持續開展,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給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很多城市居民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與工作壓力下,倍加向往鄉村生活,期望放慢腳步,感受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這樣的需求隨著經濟發展而日益擴大,由此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興起民宿建設熱潮。而且,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鄉村人口涌入城市,鄉村不少的耕地、民宿閑置下來,既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利于鄉村經濟發展。對此,應借著鄉村旅游熱潮大力開展鄉村民宿改造建設活動,滿足城市人群休閑旅游需求,同時也能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促使更多的人回鄉創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1]。
鄉村民宿與一般的鄉村建筑不同,其除了要滿足居住生活需求外,還要具備休閑旅游功能,與鄉村旅游發展趨勢相適應。因此,鄉村民宿改造設計不同于其他舊建筑改造設計,既要保留傳統特色也要有所創新,使新舊達到一個平衡狀態。總體上看,鄉村民宿具備以下特征:第一,精致化。改造后的鄉村民宿是一個小型居住場所,它要有優質的服務和精致的居住環境,精心營造民宿氛圍,增強對城市人群的吸引力和感染性;第二,鄉土化。鄉村民宿根植在鄉村環境下,雖然不同于一般的鄉村建筑,但它脫離不了當地鄉村的本土環境,建筑外觀、風格、裝飾裝修等都有明顯的鄉土氣息;第三,多元化。不同的鄉村民宿有不同的特色,提供不同的人文文化與氣息,營造不同的居住體驗,這樣才能具有核心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鄉村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2]。
(1)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鄉村民宿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多,城市人群也傾心于鄉村民宿的自然風光,所以鄉村民宿改造設計要根植于鄉村這片土壤,把貼近自然、順應自然及構建優美、自然的原生態居住環境作為改造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于此,鄉村民宿改造設計要尊重自然,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盡可能減少民俗建筑的人為改造痕跡,保持民宿原有的風情、特色。這樣做不僅能保護鄉村自然環境,還能增強民宿特色,增加對城市人群的吸引力。
(2)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原則
鄉村民宿改造設計除了尊重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田園風光外,還要尊重鄉村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凸顯出民宿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不同于其他鄉村民宿的差別化特征,保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這一原則下,鄉村民宿改造設計的首要工作是挖掘當地的人文文化、傳統藝術、名人故事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民宿建筑及周圍景觀環境中,突顯出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特色,這樣既能傳承鄉村地域文化,還能增加鄉村民宿的文化內涵,避免鄉村民宿改造設計“千村一面”[3]。
鄉村民宿改造設計的不僅是建筑本身,還涉及周圍的環境,因為建筑存在于特定的環境,受地理條件影響,所以不能把民宿看作是一個簡單的民居,要把它與周圍的鄉村環境、居民生活等聯系起來。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鄉村民宿改造不能破壞周圍的整體環境,要充分結合環境因素并賦予其新的特色、意義,使民宿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等帶有明顯的民宿特征[4]。
進行鄉村民宿改造設計時,首先實地調查民宿周圍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征,然后結合鄉村民宿定位有效利用周圍的地理、自然環境、生活民俗等,依托于當地資源進行民宿改造設計,減少對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破壞,挖掘出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的價值,凸顯出鄉村民俗的地域特色。如,民宿坐落在的鄉村深處,緊鄰大山,其改造設計保持民宿建筑原有的結構形式,采用紅磚、白色墻面等材料,使民宿與周圍自然環境融于一體,營造寧靜、悠然的和諧共生之感。
內部空間融合是鄉村民宿改造設計的另一個方面,它通過重新整合使建筑內部原有的元素去留得當,構造適應于不同人群需求的建筑內部空間環境,滿足城市人群的民宿生活體現與自然風光欣賞等需求。在鄉村民宿改造設計中,內部空間融合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手段。
第一,更新建筑空間功能。鄉村民宿多用來居住,其空間功能更新主要采用建筑改建、加建等方式實現。空間功能改造中,要盡量利用需求相同的建筑空間加以設計,不需要調整民宿建筑原有結構,通過對原有結構的適當去留更新建筑空間功能,成為與鄉村旅游和城市人群居住需求相適應的民宿空間。一般情況下,鄉村民宿空間功能包括住宿、餐飲、公共休閑、庭院等,要設置茶室、咖啡廳等空間,滿足人群的休閑、娛樂等需求[5]。
如,鳳凰居民宿曾經廢棄多年,是一座老舊、落敗的舊式建筑。改造設計時,設計師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標志特征,對內部空間加以適當的改造。改造后,原來的入堂口變成客廳,二層空閑空間設置水吧、酒窖等。房間內安裝衛浴設施,并調配鄉村物件,借用新舊穿插營造鄉土氣息,滿足城市人群的民宿需求,提供滿意的鄉村旅游服務。
第二,重新組織空間。在鄉村民宿改造設計中,為了構造住宿、門廳、咖啡廳等空間,有時要改造調整建筑原有的空間結構。空間重組時,在不影響建筑原來主體結構情況下合理的調整可移動性墻體,盡可能的構建出各種空間。如,拆除鄉村建筑門廳的一個墻面,增加客廳空間,為餐廳、咖啡廳等預留空間。除了調整水平方向的建筑空間,還要格局需求調整垂直方向的空間。如,調高建筑屋頂,增加空間的容積量,營造寬敞、明亮的大空間感。
一個好的鄉村民俗,每一個角落都應有鄉土特色,體現民俗主人的情懷,入住其中就可以感受到民宿特有的風格特色。為此,鄉村民宿改造設計要注重建筑細節調和,利用材料、色彩等建筑元素營造民宿風格,彰顯民宿的鄉土、人文氣息和主人情懷。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調節建筑細節:第一,在民宿中構建生活場景,增強人群的親身體驗感,讓遠道而來的游人感到親切。如,草原民宿中安裝壁爐,寒冷的冬季人們圍坐在壁爐周圍,火焰溫暖了房間也溫暖了人心;第二,舊物新用,一些帶有明顯鄉土氣息的器物不隨意扔掉,要充分的利用起來,利用舊物復古建筑,營造出不同于城市建筑的風格特色。如,使用老式的木箱、藤編家具等,鐘表、電話等裝飾物也可以使用老物件。通過新舊裝飾物的碰撞,營造新鮮感;第三,在鄉村民宿空間內設置一些綠植,并采用木質物件,既復古、又溫馨,清新自然;第四,鄉村民宿改造使用的材料就地選材,使用一些磚瓦、木材、竹子等材料,既環保、又經濟實惠。如,采用青瓦,此類青瓦由陶土燒制,它應用于鄉村民宿改造可以營造出樸實、優雅的質感。通過建材與色彩的合理化應用,使民宿建筑與周圍的鄉村建筑、環境融于一體,確保民宿建筑不失鄉土特色[6]。
綜上所述,鄉村民宿改造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手段,在鄉村經濟發展起著重大作用。鄉村民宿改造設計要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突顯地域文化特色原則,充分利用鄉村的建筑元素、風俗習慣等,盡量減少對建筑周圍環境的擾動,保持鄉村建筑的鄉土特色。
[1] 陳卓.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鄉村民宿改造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2):1-2.
[2] 陳鵬,宋徽,陳基寒.淺析宿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5):39-41.
[3] 吳雪.鄉村民宿旅游的社區參與與利益分享機制研究[J].時代農機,2016,43(05):112-113.
[4] 余虹.依托旅游資源周邊鄉村民宿建設的可行性研究——以黃山市宏村鎮芳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6,23(19):113-115+119.
[5] 黃麗.打造“鄉村民宿度假群落”助推海南“綠色旅游”——以“鄉村民宿度假群落”推進海南中部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6,17(48):94-96.
[6] 安澤琳,楊俊新.哈爾濱鄉村民宿開發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8(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