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杉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重慶 402260)
我國建材工業歷史悠久,20世紀90年代前建材產品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傳統建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而獲得的。這種粗放型建筑材料的生產和使用造成了建材工業產業結構落后、耗能大、占地多、污染嚴重,并已成為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負擔,所以研發和使用生態建筑材料迫在眉睫。中國已經認識到生態城市建材對我國建筑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推行生態建筑材料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市建材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史,積累了大量經驗,并有一個平臺供學術機構、業界進行交流,而我國目前很多的新型生態城市建材技術只能庫存在電腦里,或作為學術論文使用,其社會價值難以發揮。部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態復合型材料,成本很高,難以大范圍地推廣使用。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在做出相應的努力。組織國際研究交流會,搭建平臺,探索生態城市建筑材料發展的前沿動態,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因地制宜地選擇和使用生態建筑材料,在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下,建造生態試驗性建筑,研究和推廣適合自己的新型生態城市建材。
本文從三個角度出發,對國內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有關材料節約和物質資源利用的相關指標進行研究和比較分析,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城市建材評價指標體系。
在對綠色建材內涵的分析和對國內外綠色建材體系調研基礎上,研究提出“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指標體系的框架結構。在國際控制項、一級項和優選項的一級結構下,指標體系可圍繞“設計”、“安全”、“耐久”、“再生”和“功能”十字原則展開,可通過權重表征評價指標對“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的貢獻率,評價指標突出導向性,體現創新點,同時考慮將與施工節材相關的條文單列。
近年來, 通過對材料和材料資源利用指標體系的研究, 支持對綠色辦公樓、綠色醫院建筑、綠色超高層建筑和國家的標準/規則的編制標準修訂版。生態城市建材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對建筑材料耐久性的要求;②對局部條件和局部材料的要求;③利用結構體系優化材料的使用;④高強度材料的使用;⑤建筑工業部件和部件;⑥低排放建筑材料。
生態城市建筑材料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首先要結合當地資源、建材行業、建筑需求等因素,分析生態建筑項目存在的不足;其次,在建筑設計、材料采購和施工過程中,自覺努力提高生態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綜合利用,在這一環節,需要生態建筑材料基礎研究開發、行業推廣、政府監管、認證體系的支持,也需要詳細的技術支撐方案的支持;最后,在建設完成后,總結經驗,積累數據,建立、應用和完善生態城市建筑材料綜合評價方法,對生態建筑材料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木料是建筑材料當中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但在建筑范圍領域當中過量的使用木材,將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十分巨大的破壞,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木料回收?,F今,廢舊木料的回收途徑可分為直接回收以及建筑裝飾再利用等。目前可以回收到生產鈑金家具等廢舊木材的回收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由于裝修和家具更新, 廢舊木材資源利用率達3000萬m3, 廢舊木材的回收概念形成為一種社會意識。
目前國內的建筑范圍內,磚石的使用量相較于木材更大。隨著我國的城市化腳步加快,需要拆除許多以大砌體為主要材料的老舊建筑,而在拆除過程中,為盡快完成拆除任務,某些施工單位對于舊建筑的拆除方式甚至使用爆破處理,卻沒有考慮到其負面影響,爆破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粉塵,而拆除的磚石則不能回收利用。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其回收利用,首先砂石資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節約,再者,廢舊大砌體建筑拆除后的處理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實現建筑材料資源的回收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 在 2008年, 在奧林匹克場館附近的紫云社區環境改造的背景下, 施工單位考慮了建筑材料的回收問題, 這些材料用來收集裝飾磚用于社區的道路表面, 并將其用作社區墻體材料, 不僅解決了廢棄物的處理問題, 而且減少了建筑墻體的投資資金。
面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發展生態城市建筑材料已成為歷史的必然,不僅可以解決傳統建材的環境、資源問題,還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也是提高我國建材科技水平、促進建材行業技術進步、實現我國建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