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本名為《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新書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中國科技智庫論壇”上發布。該書匯集了研究人員兩年多的研究成果,旨在通過一套適應我國現階段創新發展現狀的指標體系,用數據指標為我國創新事業“畫像”。
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都高度重視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定量化表征,在國家科學技術和工程評價指標方面已取得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如美國的《科學與工程指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科學技術和工業記分牌》《日本科學技術指標》等,都是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力的指標報告。我國結合本國國情特征積極開展科技指標研究,但相比國外權威機構,一方面在科技指標完整性和可比性方面仍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教育、人員、產出、基礎資源等方面的數據分散于不同部門、不同機構,尚缺少一部從第三方智庫機構視角全面反映科技與工程發展狀況、潛力和全球競爭格局的綜合性分析報告。
從2015年9月起,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牽頭開展了“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項目的研究,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創新戰略研究院聯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普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歷時兩年多,進行了指標研究設計、數據采集、分析和編寫。《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希望通過客觀、中立的指標分析,對我國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與發展狀況進行定量化描述,旨在打造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最全面的數據信息源。《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中的指標體系主體包含八大維度,共203個主要指標。八大維度為科技人力資源、科學與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研究與試驗發展的經費投入、科研產出和影響力、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高技術產業與貿易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及對科技的態度。
據了解,《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基礎數據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公開統計數據,包括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國技術市場交易報告》等由國家統計局或政府部門發布的公開統計數據;二是國際主流數據庫,包括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或機構的經濟、科技、社會、論文和專利等;三是專項調查數據,主要是由權威機構執行的全國范圍大型調查項目,其結果可以體現全國的情況,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主要調查項目包括科技部、財政部每年組織開展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執行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以及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執行的專題調查項目等。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