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程延彬
(1.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農墾集團陶海分公司,呼倫貝爾 021506;2.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呼倫貝爾 021008)
牛疥癬病主要是因為螨蟲寄生在體表所引起的一種體表寄生蟲病,而肺絲蟲病則是網胃線蟲寄生在氣管和支氣管中,導致牛出現嚴重呼吸道疾病的一種體內寄生蟲病。上述兩種寄生蟲病是牛養殖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的疾病。隨著地區牛養殖產業不斷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寄生蟲病混合感染發生率呈現升高趨勢,常因為診斷不明確,導致防治效果低下,給養殖戶乃至養殖產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此,做好上述兩種疾病混合感染的診斷與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陶海牧場第三生產隊一個養殖戶共養殖奶牛23頭,并在自家的放牧場內放牧。2017年5月13日,該放牧場的牛群中突然出現以體表皮膚瘙癢為主要癥狀的患病牛,初始因為臨床癥狀較輕,并沒有引起養殖戶的重視,隨后病情進一步加重,并向其他牛群傳播,在較短時間內23頭奶牛全部患病。整個發病期間,養殖戶采用抗生素治療,并沒有取得明顯效果。隨后該患病牛又出現了嚴重的呼吸道癥狀,表現為咳嗽,呼吸急促,病情明顯不能控制,養殖戶才將病情上報到上級動物單位。獸醫到達該放牧場后,已經有2頭牛死亡。結合放牧場患病牛發病癥狀,獸醫懷疑是牛疥癬病,但因為患病牛還存在嚴重的呼吸道疾病,獸醫懷疑是兩種病原混合感染,獸醫采集病料帶回實驗室進行診斷,明確病原后,立即采取措施,很好的控制了病情,避免奶牛死亡數量進一步增加。
開始時患病牛主要表現出體表皮膚瘙癢癥狀,瘙癢癥狀首先出現在患病牛毛少區,如耳部、腹部和臀部,在皮膚表面出現針尖大小的紅點,隨后小紅點逐漸長大形成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創面。體表丘疹生長過程中由于劇烈瘙癢,患病牛不停的舔食,或用身體皮膚摩擦地面、牛欄等尖銳物,導致皮膚損傷,被毛大量脫落,結節和水泡破潰后形成滲出液,并在創面上附著大量牛毛和雜質,形成棕褐色的結痂,結痂皸裂[1]。同時,患病牛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癥狀,表現為咳嗽,高度呼吸困難,呈現腹式呼吸,采食量逐漸下降,可視粘膜蒼白,肺部聽診存在啰音,并出現腹瀉癥狀,體溫升高到40 ℃以上?;疾∨T诤粑^程中不停的將頭頸伸向前方,張口伸舌呼吸,要將口腔中和支氣管中的異物吐出,且共有3頭牛在發病9~15 d內死亡。
將3頭病死牛解剖后發現牛身體嚴重消瘦脫水,皮下脂肪消失,尸體嚴重貧血。除體表皮膚出現結痂和破潰處外,3頭病死牛支氣管和細支氣管中存在大量膿性粘液和混雜有血絲的團塊,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內部存在白色的蟲體,體長1~5 cm不等,支氣管管腔嚴重擴張,管壁增厚,粘膜腫脹明顯,黏膜高度充血,并在表面出現大量出血點。管腔周圍發炎,肺臟膨脹不全,寄生蟲寄生部位表面隆起呈現灰白色,觸診堅硬如橡皮狀。
結合發病經過、臨床癥狀、病理學變化,可以對病情做出初步診斷,為感染引起的體表和體內寄生蟲病,但要確診還需要進一步做好實驗室診斷工作。無菌環境下,采集患病?;疾〔课缓徒】挡课坏钠ば?,選擇經過消毒的凸刃小刀,刮取健康部位和患病部位交界處的皮屑組織,以皮膚輕微出血為宜,將采集到的皮屑組織放到試管中,帶回實驗室后,向其中加入5%的氫氧化鈉溶液,酒精燈加熱,煮沸后確保皮屑完全溶解,將溶液舍去,取沉淀物制成涂片后放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螨蟲,螨蟲體表呈現淡黃色。采集患病牛排出的新鮮糞便,采用漏斗幼蟲分離法檢查糞便,發現糞便中存在幼蟲,幼蟲體表呈現白色,結合病死牛的解剖結果,在肺臟中發現成蟲,確診為牛肺絲蟲病。
牛疥癬病和牛肺絲蟲病混合感染治療,主要選擇相應的體表驅蟲藥物和體內驅蟲藥物進行對癥治療。針對牛體表皮膚患病的現象,先使用經過消毒的小刀,輕輕刮去痂皮后,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充分消毒,創面干燥后,涂抹1%的敵百蟲溶液[2],涂抹部位要大于患病部位,使用1次/d,直到患病部位恢復健康。牛肺絲蟲病可以選擇使用丙硫苯咪唑或伊維菌素[3],本次治療選擇使用伊維菌素注射液,使用劑量為0.2 mg/kg體重,肌肉注射。同時,針對患病牛身體消瘦,體表皮膚存在大量創面,機體氣管和支氣管炎癥等癥狀,應該采用支持抗菌消炎療法進行對癥治療。使用青霉素鈉160萬國際單位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混合后,靜脈注射,1次/d,連續使用3 d為一個療程。預防奶牛出現水腫與毒血癥,選擇使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3%的氨茶堿70 mL,10%的維生素C注射液30 mL,5%的鹽酸普魯卡因10 mL,氫化可的松10 mL,混合后緩慢靜脈注射,1次/d,連續使用3 d為一個療程。采用上述針對性治療手段,治療7 d后,患病牛恢復健康,沒有出現死亡現象,連續跟蹤隨訪2個月,牛群生長良好,并沒有再次出現發病情況,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牛疥癬病和肺絲蟲病關鍵在預防。由于疥螨蟲和肺絲蟲發生常與飼養管理條件不當有密切聯系,因此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指導飼養戶科學養殖,逐漸轉變傳統放牧養殖模式,向舍飼養殖轉變,同時要控制好合理的飼養密度,冬春季節做好圈舍清潔衛生工作,確保保溫性能良好,通風正常;夏秋季節要做好通風降溫工作,控制牛舍地面濕度,使用生石灰吸收地面水分。由于肺絲蟲寄生途徑多樣,養殖場一旦發現該種疾病,很多牛將成為帶蟲動物,所以要定期對牛群糞便進行全面檢查,如果陽性牛占整個牛群的1/3,應該對全群牛投喂驅蟲藥物。此外,基于該養殖場發生過上述兩種疾病的情況,在每個季度都要注射或口服驅蟲藥物預防上述兩種疾病。在放牧前2周注射1次驅蟲藥物,間隔4周后再進行1次強化驅蟲,進而徹底消除牛體內的肺絲蟲和體表的螨蟲。指導養殖戶科學放牧,盡量不要到低洼潮濕地帶放牧。在放牧前要確保奶牛飲用充足的飲用水,禁止到放牧地區飲用死水。在驅蟲期間,應該做好牛舍糞便清理工作,及時將糞便從牛舍中清理,堆積發酵,殺滅糞便中存在的蟲卵和成蟲。對于身體瘦弱,出現貧血癥狀的患病牛,要給予營養價值更高的飼料,并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使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