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強,楊麗惠
(寧夏西吉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固原 756299)
寧夏西吉縣位于寧夏南部,六盤山西麓,總面積3 130 km2,其中耕地242.09萬畝,主要有葫蘆河川道平原區、西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3個地貌類型,全縣牧草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2017年肉牛存欄14.10萬頭,出欄8.70萬頭,年飼養量22.80萬頭,同比增長10.2%。項目帶動促進了肉牛產業的發展。通過肉牛科技示范項目的帶動促進了西吉縣肉牛產業的發展。因草畜產業的強勢推進,畜牧業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養牛規模呈現出梯次推進的發展趨勢。
主要表現在經營環節中飼養管理技術不成熟,特別是黃牛改良技術的推廣與運用未得到全面的普及,有些邊遠山區牛品種的質量差。
西吉縣退耕還林還草面積不斷擴大,但是因農民缺乏旱坡地割草機具,對所種飼草的貯藏保存手段落后,造成個別地區出現草畜脫節和不平衡現象,有的地方忽視了其他飼草的種植,導致有限的草資源未能得到很好地調劑與利用。
選擇種牛時,很多用戶觀察父本的體格大小、毛色等情況,一些用戶沒有專業的雜種進行交配的技術。還有一部分養殖戶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減少了雜種公牛的飼養。
養殖規模不大,主要是優勢比較弱。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傳統畜牧業尚未徹底打破,專業化分工協作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導致畜產品加工企業嚴重滯后,市場建設步伐緩慢成為影響草畜產業化經營的瓶頸。
2.1.1 加喂添加劑
提高養牛效益的重要途徑是科學養牛,不斷提高養殖技術。第一,埋植增重劑技術,可以使飼料報酬不斷增加,并且其育肥的效果也相對較好。第二,用適量尿素飼喂牛,可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但是尿素要適量,如果尿素量過多會使牛尿素中毒,因此適量是很關鍵的一點[1]。需要按照牛的體重來進行飼養,正常情況下100 kg的牛需要喂養20 g以內,且必須循序漸進,不能空腹食用尿素,切不可與含尿酶的飼料混喂。
2.1.2 補喂混合料
混合料的配方為玉米65%,菜餅或棉餅28%,淀粉4%,鹽3%。飼料按體重的1%分2次補料。除了做好防寒保溫和清潔衛生外,還要讓肉牛選吃一些優良牧草及樹葉。大部分農村養牛專業戶都是運用早期補料這種方式,使牛犢的胃可以盡早發育,鍛煉其瘤胃機能,并且加快育肥牛的生長速度以及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這樣飼養出來的肉牛肉蹄的質量要優于本地的黃牛。其主要是在牛飲水中放入食鹽和糖約占總水分的0.5%和1%左右,3 d后飼喂催肥料。每日對牛飼喂的飼料大約在15 kg左右,青干草也相同。最主要的是少量多次飼喂草料,注意先飼喂干草,后喂精料,最后給予飲水。
2.2.1 選擇優良品種喂養
選擇喂養犢牛時,要挑選氨化草,這種品種能發揮地方品種的耐粗飼、抗逆性等特點,和其他品種對比分析,其投入的飼料成本少,得到的回報卻非常高。此外,氨化草是經過氨化技術后才對牛進行飼喂的,這種草料牛吃起來更加適用,成本也較低,且氨化草的制作流程也非常簡單,只是在晴天時將其放置在露天場,后不斷滾動往其中放氨即可,等到氨味道散沒后再搬到室內,留以備用。在進行拌料的過程中,要先將料弄濕,1 h之后再進行攪拌,最重要的是要保證牛欄桿的干燥性。
2.2.2 優化舍飼,科學養殖
因過去放牧狀態下形成的小群體大規模的養羊格局已基本打破。因此,需要合理利用草場實行輪牧制度,逐漸完善禁牧后的配套服務措施,讓廣大農牧民合理安排圈舍和運動場的面積,并實施分階段飼養[2]。同時還要從源頭控制環境污染與藥物殘留,確保推行牲畜舍飼、半舍飼飼養。
2.3.1 選擇優良品種
加強選育,提高牛群的繁育力。既要選好母牛,更要選好種公牛。“母牛好,好一窩,公牛好,好一坡”,選留高產母牛,及時淘汰生產性能差的母牛,充分利用雜交優勢,選擇優良血統公牛做為父本進行雜交改良,繁育良好的育肥后代選擇身體健康,體質健碩,增肥速度的優良種牛是提高肉牛繁殖能力的前提,同時也是得到性狀優良犢牛的重要因素之一;選擇健康、品質優良、繁殖能力強的母牛,能有效保證肉牛的繁殖能力和后代的健康。加強肉牛的繁殖管理,不能錯過母牛的發情期,除對母牛發情行為進行一系列的鑒定外,還要適時觀察母牛的情緒和活動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輸精配種。一般如果精子冷凍時間過長會導致精子的活力下降。因此在輸精前要對冷凍的精液進行檢測,以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3]。對于受孕的母牛,要加強護理工作,確保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2.3.2 選喂雜交牛
雜交牛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在短時間內體重可達到250 kg,也可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的優質牛肉,用經過氨化技術處理的草飼喂牛能提高營養轉化率,降低生產成本。
2.4.1 提高幼牛成活率
特別是冬未春初草料枯盡,牛群體能消耗較大,如不及時補料,易造成幼牛生病死亡。要搞好幼牛“初生護理,早吃初乳,吃好常乳”,保證母牛中等膘性有充足奶水[4]。
2.4.2 科學育肥,適時出欄
不留種用的小牛要在1月齡進行斷奶育肥,適時補充微量元素和鈣;增強牛群保健,降低患病率;廣泛了解市場動態,抓住時機,根據市場需求適時出欄,這樣既符合牛群的生長規律,又符合市場需求。
2.4.3 科學有效的防病措施
第一,驅蟲。養牛每年春季1~3月1次,秋季1次。育肥開始初期就應盡量用2種藥物交替使用,用藥后再行進食,可有效提升藥效[5]。第二,消毒。出于對預控傳染性疾病的考慮,牛舍內應定期組織消毒,可用高錳酸鉀、火焰、生石灰等進行消毒和滅菌;但應注意要按照獸醫的要求給牛注射預防疾病的疫苗。
2.4.4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利用各類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擴大基地養殖規模,加快基地化建設,幫助和引導農民提高單產質量;加快草畜轉化步伐,牛群結構要合理,牛群結構對長期從事養牛生產的養牛戶極為重要。第一,確定成年母牛應占整個牛群的60%左右,成年母牛以每年20%的比例淘汰,母牛犢應占30%左右,這樣各年齡段的公牛應占整個牛群的35%;第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6]。如果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就不能開成規模,農民運用科技發展養牛推動全市肉牛向科學化方向發展,利用加大投入的方法,提高現有肉牛的科技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