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農牧局畜牧獸醫站,海東 811100)
在放牧地區,牛皮蠅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大部分牛皮蠅靠吸血為生。牛皮蠅幼蟲會寄生在牛體表皮膚組織下,隨著蟲體生長,向其他組織侵襲,危害嚴重時導致牦牛死亡。因此,掌握該種疾病的科學防治手段,對更好防控該種疾病,降低損失有很大幫助。青海省循化縣牛皮蠅的分布十分廣泛,牛皮蠅幼蟲寄生在牛體表皮膚內,會嚴重影響牛的正常生長發育。牦牛皮蠅會對犢牛和成年牛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犢牛持續生長發育受阻,使得成年牛的產量嚴重降低,嚴重時還會導致牦牛皮革質量下降,對養殖戶的危害十分嚴重。所以,做好牦牛牛皮蠅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青海省循化縣一位養殖戶共養殖牦牛22頭,該養殖戶一直沿用傳統養殖模式,采用放牧養殖。2017年7月間,養殖戶陸續發現牦牛群中的牛出現了采食量下降、體表皮膚搔癢、煩躁不安的癥狀,患病牛身體膘情逐漸下降,出現嚴重的貧血現象。出現該種情況后,養殖戶認為是牧場牧草營養價值較差、補飼不良所致,即對牛群進行適當的補飼,但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整個牦牛群的機體狀況逐漸變差。隨后又采用治療疥癬病的方法對牦牛進行治療,也沒有取得明顯效果。牛群發病到7月底后,養殖戶才將病情上報到當地獸醫單位,獸醫到達養殖場后,發現整個牛群已經普遍發病,而發病初期并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對患病牛進行隔離。走訪放牧地點,發現放牧地點地勢低洼,存在大量蚊蠅,并且發現牛皮蠅存在,在牛圈舍中也發現牛皮蠅的存在。結合整個牛群的發病經過和發病現狀,獸醫懷疑是某些體內或體表寄生蟲病,通過對整個流程進行全面診斷,明確寄生蟲類型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驅蟲治療,很好的控制了病情。
當牛皮蠅向著牛體表飛舞產卵時,會引起牛群恐慌不安,造成牛群在放牧地點和牛舍內來回奔跑,嚴重的會導致牛滑倒摔傷[1]。當第一期的幼蟲經過毛孔鉆入皮下組織后,導致牦牛皮膚瘙癢難耐,牛舍中的患病牛狂躁不安。一期幼蟲向著食管黏膜下移動寄生時,引起2頭牦牛發生嚴重的食管炎,并導致死亡。隨后,幼蟲逐漸向牛背部皮下組織移動寄生,導致背部皮膚出現局部紅腫,皮下出現蜂窩織炎,局部皮膚組織凹凸不平、粗糙,發病嚴重時,腫脹部位會出現瘺管。隨著幼蟲進一步生長發育,瘺管愈合后形成了瘢痕。整個牛群發病較為嚴重,皮下組織普遍存在二期和三期幼蟲,隨后患病牛身體逐漸消瘦,生長發育緩慢,出現嚴重貧血癥狀,可視粘膜蒼白無光澤。有2頭牛在發病后期出現癱瘓癥狀,癱瘓前,在牛舍中頻繁的后退前進,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最后倒地死亡。
將4頭病死牛解剖后,發現皮膚局部腫脹部位皮下出血發炎,皮膚組織變厚,腫脹部位還能看到蟲體存在,蟲體周圍形成結締組織、包囊或膿腫。膿腫破潰后,形成明顯的瘺管[2],并不斷向體表皮膚排出膿液。有2頭牛的腦膜出現水腫發炎癥狀,腦膜炎嚴重;2頭病死牛食管黏膜高度充血腫脹,食管發炎明顯;4頭病死牛鼻腔黏膜高度充血水腫,并能發現幼蟲移動,病死牛其他臟器不存在典型病理學變化。
根據發病經過、臨床癥狀及病理學變化,可以對病情做出初步診斷,懷疑為牛皮蠅病,但要確診還應該進一步明確幼蟲和蟲卵形態。將病死牛背部隆起的腫瘤狀皮膚組織切開后,從腫脹的皮膚組織取出蟲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為3齡期的幼蟲。同時在病死牛毛上,還能發現有蟲卵著生,將蟲卵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蟲卵外觀呈現黃白色,蟲卵表面濕潤光滑,單獨著生于一根牛毛上,或者一根牛毛上著生一排蟲卵[3]。結合最終的診斷結果確診為牦牛皮蠅病。
牦牛皮蠅病要選擇高效驅蟲藥物進行對癥治療,對牛皮蠅具有較好殺滅作用的藥物主要有伊維菌素、蠅毒磷、敵百蟲等。由于該養殖場患病牛發病較為嚴重,所以為該飼養戶制定了體表和體內驅蟲聯合治療方案。體內驅蟲選擇使用伊維菌素注射液,使用劑量為0.2 mg/kg體重,皮下注射,1次量。同時選擇使用蠅毒磷,將其配制成0.05%的溶液,潑灑或者噴淋患處皮膚,間隔1周再使用1次,連續使用2~3次,殺滅體表蟲卵和幼蟲。春季要對整個牛群的背部皮膚進行檢查,用手觸摸查看是否存在凹凸不平的腫瘤,如果寄生蟲較少,可以用手擠壓腫瘤,將皮蠅幼蟲從中擠出并殺死,或者選擇使用2%的敵百蟲溶液注入到腫大組織內;如果體表寄生蟲較多,可以采用上述治療方案,進行針對性驅蟲治療。采用上述方法,1個月后檢查患病牛體表皮膚,凹凸不平癥狀明顯下降,但存在少量腫脹現象,繼續采用上述方法治療2周,患病牛體表皮膚恢復良好,且沒有出現死亡現象。
牦牛皮蠅病主要是由牛皮蠅幼蟲寄生在牛體表組織以下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該種疾病不僅會嚴重影響牦牛的正常生長發育,而且會在牛群中快速傳播,會在較短時間內感染整個牛群。牛皮蠅病發病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常常發生在牛皮蠅繁殖高峰期,而牛皮蠅的繁殖和養殖環境有密切聯系。日常要加強圈舍飼養管理,強化通風、勤換墊料,經常使用2%的底敵百蟲溶液或菊酯類殺蟲劑對周圍圈舍進行噴霧消毒,消滅寄生在牛體表皮膚的蟲卵和幼蟲。結合養殖場寄生蟲發病現狀,為其制定科學的驅蟲方案,每年春秋兩季,定期對牛群進行體表和體內寄生蟲的驅蟲處理,預防該種疾病再次發生。
牦牛牛皮蠅主要是幼蟲危害牦牛身體健康,寄生在牛的背部皮下組織,導致牛出現的一種慢性疾病。牦牛牛皮蠅幼蟲沿著毛孔侵入到牦牛體表皮膚以下,會導致牛皮質量下降,同時還會嚴重影響整個牛群的生長發育。牦牛皮蠅病一旦在牛群中傳播,將會在較短時間危害整個牛群,使得牛群整體的生產性能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牦牛出現貧血癥狀,嚴重影響地區畜牧產業健康發展。青海省循化縣農牧民群眾普遍采用放牧養殖模式,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自然因素給牦牛牛皮蠅生長提供了有利因素,也為該種疾病的傳播、發生創造了機會。因此,當地農牧部門需要進一步引導養殖戶轉變傳統養殖模式,將牦牛集中實施集約化養殖,定期對牦牛進行檢疫和有效驅蟲,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