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成
(河南省焦作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焦作 454003)
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能保證養殖業的興盛發展,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并且還能保證人類使用肉類食品的安全,因此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對畜禽疫病防治工作進行處理,解決存在的問題,有利于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革新模式開展,有利于我國人民的健康發展。
畜禽養殖基本在農村或者城市的邊緣地帶,養殖的方式以分散飼養為主要方式。飼養環境以及舍內環境要求不高,大部門都是因地制宜,在眾多其他建筑的基礎上改裝而成,光照、保暖、通風等設施還不完全,這種條件下養殖的畜禽,是非常容易感染疫病的,并且飼料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飼養原料的來源也頗為復雜,質量存在問題,衛生不達標的情況時有發生。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因為畜禽使用食物或者水存在感染,而產生中毒,毒素無法排出,殘留在動物體內,人食用后也會對身體產生危害[1]。
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的用藥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初期產生疾病,直接運用諸如抗生素之類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因為長期使用這種藥物,使畜禽對其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失去了治療效果[2]。導致畜禽疫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劑量超量的問題,導致畜禽藥物中毒。如磺胺類藥物以及磺胺類藥物的抗菌譜非常廣,對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有查殺作用,并且對畜禽治療時會大量運用這種藥物,一遇到病情就會使用這種藥物,當治療沒有效果時,養殖戶的普遍做法是加量,導致其體內的毒素堆積,產生中毒情況[3]。
在對畜禽疫病進行治療時,需要按照畜禽身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用藥。養殖戶的普遍做法是發現畜禽疫病時沒有向相關部門報告,而是自己做主對畜禽進行用藥,養殖戶的專業知識不夠,且素質不夠高,對于用藥方面沒有明確的保障。因此,對畜禽疫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用藥的科學性要進行重視,做到對癥下藥。其藥品的使用量也需要按照藥物的制定說明書來配置,不能擅自加大劑量導致畜禽藥物中毒,根據畜禽疫病的癥狀,對疫病的發展情況進行判斷,之后再根據相應的癥狀對癥下藥,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用藥量一定要科學合理,否則會使畜禽出現中毒現象,只有用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有保障,才能使其疫病病情得到控制,防護措施才能進一步加強。
相關部門對畜禽疫苗的接種工作一定要牢牢把握,特別是基層養殖戶,其宣傳與教育工作一定要做好,不斷提高養殖戶思維意識對于這方面的認識,加強疫苗接種重要性的培養。此外,疫苗市場也應當進行整頓,其中的假疫苗數不勝數,因此,相關的部門一定要做好市場考察,嚴禁銷售假藥,保證疫苗的實用性,嚴厲打擊破壞市場規則的假疫苗販賣商。不斷提高疫苗的質量,畜禽疫病的最好措施是疫苗接種工作,如果疫苗接種工作及時,則會將安全性大大提高,如果做得不好,會使疫情擴散,引起大規模的疫病傳染[4]。如畜禽養殖戶已對畜禽進行了疫苗接種,但還是出現發病畜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防疫的密度和質量之間存在差異,劑量不準,疫苗本身有問題,對畜禽無效等。
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農業,二是養殖業。因此,畜牧業發展的好壞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只有讓疫病防治工作得到控制,才能讓農民的經濟效益不斷增長,這也有助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稍有不慎出現疫病,可能會使農牧人民的收入受到影響,并且對該地區的畜牧業發展帶來一定沖擊。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對于畜禽產品的需求量極大,畜禽產品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存在眾多不足之處,首先畜禽產品沒有明確的標準,其標準與國際也不相符合,無法走出國門邁出世界。而國際法律法規的條例約束也使我國畜禽養殖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國際化的各項交流,使這項工作與世界接軌迫在眉睫,因此,要提高我國畜牧經濟的發展需要不斷提高其生產衛生標準。走出國門,促進我國畜牧經濟的發展,帶來長久利益。人畜共患傳染病達到100多種以上,使人類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百姓想要吃到放心肉特別困難,吃到健康食品更是難上加難,對于這一問題,只有不斷提高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才能保證人類身體健康不受威脅。
該文對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革新方式進行論述,首先分析畜禽疫病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最后提出在時代發展的前提下,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張,防疫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對防疫工作進行分析,就是保證人民的健康,降低疫病發生的概率,并且該文提出了我國現如今還沒有將畜牧產品推出國門這一問題,而如何才能推出國門,需要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不斷提高其畜禽生產食品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讓養殖戶的利益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只有做好畜禽疫病的防護工作,才能減少疫病發生情況以及傳播情況,更好的促進我國畜禽養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