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宗成
(重慶市忠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任家站,重慶 404043)
生豬屠宰檢疫,是以生豬為對象,于其屠宰前和屠宰后所開展的一種檢疫活動。活體檢查是生豬屠宰前檢疫的基本內容,依照規范程度通過有效方式來對生豬各部位進行檢查是生豬屠宰后檢疫的主要內容。通過生豬屠宰檢疫能夠準確把握生豬的健康狀況,便于有效防控生豬重大疾病,為生豬肉制品安全提供保障。
生豬屠宰前的檢疫是非常必要的,在生豬進入屠宰場前,需掌握好檢疫流程,并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規范落實。在生豬運送至屠宰地點后,需對生豬的相關證明材料進行嚴格的檢查,包括產地檢疫、運輸檢疫等,之后檢查生豬來源,確保檢查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在確定生豬來源后,審核其具體免疫期限,查明其健康狀況。對于進入屠宰現場的生豬行為進行仔細檢查,包括動態行為與靜態行為。在豬疫病流行的特殊條件下,待入屠宰場的生豬需持有非疫區證明,這是有效防范生豬疫病的一種必要方式[1]。在進入屠宰場前的檢疫過程中,要準確核對生豬數量,在發現異常情況的第一時間進行清查,以了解生豬運輸的具體情況,并通過全面檢查把握現有生豬的健康狀況,保證屠宰前檢疫的有效性。
在對生豬進行屠宰前,要通過個體檢查和留樣檢查確保生豬檢查的規范性和有效性。在生豬屠宰前,要對新進生豬進行隔離觀察和全面檢查,切不可盲目進入屠宰流程。在生豬個體檢查過程中,以觸、視、聽等診斷方式進行體檢,把握生豬的健康狀況,必要情況下實施隔離檢查,確認檢查合格后方可允許其進入屠宰場豬圈內。在生豬屠宰前,需以體檢合格的生豬為對象實施留樣檢查,掌握好檢查的時間間隔,定期進行巡視檢查,密切觀察生豬的動態,包括飲食、運動等,一旦生豬出現異常狀況必須及時對其進行隔離處理,并以可視粘膜、口腔黏膜、糞便等作為檢查對象,對隔離生豬實施全面且細致的檢查。
在生豬屠宰前做好復檢工作,主要是通過再次檢查確定豬群健康狀況,這是生豬屠宰檢疫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確保生豬屠宰前復檢的有效性,需結合生豬具體情況,在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對生豬個體實施有側重的檢查,確保生豬屠宰前檢疫合格,促進生豬順利進入屠宰階段[2]。生豬屠宰前復檢主要是相對于生豬體溫而言的,通過體溫再次檢查,便于把握生豬在屠宰前的具體情況,進而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由于運輸環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豬的生理狀態,當生豬出現應激反應后,需結合生豬具體癥狀開展綜合分析,以緊急屠宰對生豬進行處理,之后實施全面檢疫,并依據生豬屠宰后檢疫情況加蓋相應的印章,以此證明生豬的健康狀況,必要時實施無害化處理,以免細菌滋生或蔓延。
生豬屠宰前復檢是一種特殊化工作,主要體現在群體檢疫和個體檢疫兩方面,群體檢疫以豬群為對象,通過觀察豬群具體動態來判斷豬群的健康狀況,常見指標包括飲食、飲水、嘔吐、鳴叫等,豬群活動情況的觀察通過驅趕方式實現,觀察豬群中是否存在落單問題、排泄異常等,以此保證生豬屠宰前群體檢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生豬屠宰前實施個體檢疫時,主要是通過多種診斷方式對生豬個體進行檢查,以皮毛、神態、分泌物、排泄物、心跳、體表等作為檢疫要點,若生豬個體存在膿性分泌物、生豬存在腹瀉,或者糞便中夾雜血絲等,可以判斷生豬個體感染某種疾病。若生豬心跳不正常、胃腸蠕動音不正常、淋巴結部位存在結節、皮膚存在腫脹、胸腔存在疼痛等,也可以斷定生豬個體感染某種疾病。在生豬屠宰前,通過群體檢疫和個體檢疫開展全面化復檢,便于準確把握生豬的健康狀況,保證生豬屠宰檢疫的規范性,為生豬肉制品安全創造有利條件。
生豬屠宰后所開展的頭部檢查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以生豬下頜淋巴結作為檢查對象,解剖后于下頜角內側平行深切,對淋巴結進行仔細觀察,以形狀、顏色等作為具體檢查指標,對其狀態進行全面且仔細的觀察,若存在充血、壞死、腫脹等問題,則可以判定生豬感染某種疾病。同時,要對生豬的體表進行仔細檢查,包括丘疹和紅斑等,這些極有可能由豬瘟或豬肺疫引起,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生豬屠宰后,酮體檢查以皮下組織、肌肉組織和脂肪作為檢查對象,出血、腫脹、積液等都屬于異常現象,是生豬屠宰后檢疫中必須要重視的內容。同時要做好生豬增生病變的檢查與判斷,主要通過腹股溝淋巴結檢查、肩前淋巴結檢查等來實現。
在這一檢查環節,需對生豬腹肌部位進行取樣檢查,準確標號后撕去膈肌膜,對肌肉纖維表面進行仔細的觀察,之后將肉樣粉碎為肉粒,確保其大小相等,在壓片后以低倍顯微鏡作為主要設備進行檢查,判斷是否存在旋毛蟲[3]。
在生豬屠宰后檢疫中,要做好臟器組織檢查,包括心臟、肝臟、肺臟、脾臟、胃腸道和腎臟等。生豬心臟檢查中,要密切觀察生豬心臟的顏色、質地等狀態,以此判斷生豬健康狀況。正常的生豬擁有的健康心臟的顏色為淡紅色或淺棕紅色,質地堅硬有彈性,不存在心包積液。通過生豬心臟血液的凝固狀態和稀薄狀態能對生豬健康狀況進行判斷。通過生豬心臟狀態觀察能夠分析生豬是否存在慢性豬丹毒和口蹄疫等慢性疾病。肝臟檢查中以大小、色澤、形狀等作為檢查指標,通過觀察肝臟能夠分析生豬是否存在某種疾病。肺臟檢查以大小、彈性、出血情況、肺炎、萎縮、結核等作為檢查指標,觀察生豬是否存在病理性變化。脾臟檢查中以大小、顏色、腫脹淤血等作為檢查要點,判斷生豬是否存在疾病。胃腸道檢查以胃腸粘膜狀態作為重點檢查對象,一旦存在病理學變化,即可判定生豬感染某種疾病。腎臟檢查以顏色、大小、形狀等作為檢查指標,并觀察其是否存在病理性變化,以此判斷是否存在某種疾病。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實施綜合性檢疫并做好檢疫記錄,經過檢疫合格的生豬需加蓋印章并出具相關證明材料,以此正確檢疫合格,具備流入市場的基本條件。對于檢疫不合格的生豬,需明確生豬疫病的具體情況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要規范加蓋高溫和銷毀印章,并對檢疫不合格的生豬進行準確登記,以確保屠宰后復檢的規范性和有效性[4]。
生豬屠宰檢疫中,在規范化的檢疫流程下,找準屠宰前和屠宰后的檢疫要點,能夠獲得準確的檢疫結果并據此開展綜合分析,以采取有效方式處理問題,切實提高檢疫工作質量,促進生豬檢疫合格并有序流入市場,保證檢疫證明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為生豬肉制品的衛生安全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