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娜木·司馬義
(新疆哈密市伊州區花園鄉農業(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哈密 839000)
優質奶牛綠色養殖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新型的養殖技術,該技術是我國奶牛養殖產業不斷向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的必經之路。西方發達國家對綠色養殖技術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并且在奶牛養殖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與應用。隨著我國奶牛養殖產業規模不斷向前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步伐不斷加快,綠色養殖技術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推廣應用。
綠色養殖技術是一種通過原生態的養殖模式,將動物置身于自然環境或模擬的自然環境中,得到高質量農副產品的新型養殖模式。綠色養殖技術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求生產出來的各項動物制品符合相應的質量標準和綠色養殖的規定;另一方面,在動物養殖過程中,要使用無公害綠色安全的養殖技術。從技術層面,應該對動物的養殖環境進行科學調整,為動物營造一個適合其健康生長的環境,提高動物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增強動物肉制品的品質,確保生產出來的肉制品更加綠色、安全。在奶牛養殖中應用綠色養殖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奶牛生長,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和乳汁的質量。在發展綠色養殖產業過程中,對養殖動物的健康情況和生長情況進行質量評估,也是十分重要的舉措。對動物進行質量評估時,要全面建立在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的標準上,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動物養殖的全過程,對動物養殖的各個環節、各生產步驟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另一方面,重點檢測養殖戶的養殖技術規程,監測養殖戶是否真正應用了綠色養殖技術。對于申報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養殖戶和企業,要制定嚴格的申報標準和準入制度,確保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采取的養殖行為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要求,才能獲得綠色產品標志的使用權。同時,還要構建完整的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促進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嚴格遵守綠色養殖技術的規程,真正實現綠色養殖的目標。
在廣大基層地區,很多養殖戶對優質奶牛綠色養殖技術的概念、定義及作用了解較少,對該項技術的認識較為淺薄,因此要進一步提高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和普及范圍,需要提高養殖戶對綠色產品的認識。當地畜牧和農業部門,應該深入到基層第一線,和養殖戶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綠色、無公害飼養技術的宣傳教育,并利用多種途徑開展宣傳培訓活動,使養殖戶能逐漸認識到無公害綠色產品的價值和所獲得的經濟效益。
養殖場的選擇是綠色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提高奶牛養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在選擇養殖場時,應該結合綠色養殖標準,選擇空氣清新、流動較快、水源和電源供給充足、水草豐富、無污染、無噪音、遠離鬧市區、遠離污染企業的場地作為養殖場[1]。通過為牛群營造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保證奶牛在生長過程中不容易受到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能夠健康生長發育。同時還應該對養殖場進行科學的分區,將養殖區域和生活區域隔離開,建立奶牛自由采食區、自由休息區與擠乳區域,并投入現代化的飼養管理設備,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養殖場的生產效率,減少勞動成本的投入。
奶牛屬于反芻動物,粗飼料在奶牛整個生長發育期間占據很大的比例,粗飼料品質的好壞與安全衛生,影響到奶牛從粗飼料中所獲取的營養物質的多少和身體健康情況,粗飼料質量不高會通過體內的組織代謝和生殖生長將某些有害物質通過乳制品的傳播,最終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粗飼料在生產過程中,要確保生產的各個環節無毒、無污染、安全衛生。要結合地區牧場的承載能力,草場退化現狀,做好人工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的工作。發展人工種草,既是發展奶牛養殖產業的物質基礎,又是確保生態平衡的主要載體。通過開展人工種草,能夠為奶牛養殖提供充足的牧草飼料,對促進奶牛的可持續發展,加速天然草場的恢復,有很大幫助。奶牛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建立以草為業的發展觀念,做到以草興牧,以草富民[2]。在基層地區積極推廣優質牧草品種,并強化技術指導技術服務,深入基層第一線,針對農牧民群眾種草中面臨的技術問題,及時作出解決。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地區農業生產副產品,將農作物秸稈通過必要的處理,發酵后,進一步釋放秸稈中的營養物質,提高秸稈的適口性,有效減少天然草場的放牧量,加速草場生態環境恢復,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
首先,由于不同生長階段的奶牛泌乳性能存在較大差異性,體重和身體素質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要對奶牛進行科學分區,按照泌乳量的高低,將奶牛分為高產奶牛、低產奶牛,并結合不同的奶牛群體,區別飼養管理以提高泌乳量,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其次,確保日糧組成多樣化,精飼料和粗飼料科學搭配。為確保奶牛能夠從飼料中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提高飼料的適口性,滿足不同階段奶牛的生長需求,要確保質量組成的多樣化,保證日糧中具有更加完善的營養物質,奶牛能正常生長與代謝,泌乳機能旺盛。日常養殖中,應該向奶牛多投喂青綠多汁飼料、青貯飼料和優質青干草,由于這部分飼料適口性強,營養豐富,容易消化,能進一步刺激奶牛的消化器官的活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強食欲和奶牛機體的抵抗能力。日常要嚴格控制精飼料的投喂量,在奶牛養殖中,普遍存在精飼料投喂過量的現象。過量投喂精飼料,不僅不能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而且還會對牛的瘤胃系統造成危害,很容易引起奶牛前胃疾病。飼料在投喂過程中,應該堅持先粗飼料、后精飼料,先干飼料、后濕飼料的原則,按照定時、定量的原則投喂,每次投喂次數應該與擠奶次數保持一致;再次,犢牛和育成牛在養殖過程中,應該以供給青貯飼料為主,控制好精飼料的投喂量,粗飼料和精飼料的比例為3∶1[3];最后,要嚴格控制養殖場的飼養密度,做好圈舍糞污等污染物的清理工作,經常對牛體表皮膚進行刷拭,促進皮膚新陳代謝,減少體表寄生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