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云 高建國 張居翠 趙丹 魏景輝 繆桂紅 陳月坤



摘要? ? 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了在等氮條件下,不同比例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對水稻氮素吸收、莖蘗動態、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100%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處理水稻產量較無氮區增加,卻顯著低于100%化肥和其他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處理;以20%有機肥+80%化肥處理產量最高,氮肥利用率也高于其他各處理,為44.05%。
關鍵詞? ? 水稻;有機肥;化肥;配施比例;氮素效率;夾砂土;江蘇沿海
中圖分類號? ? S511;S147.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027-02
肥料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糧食的“糧食”[1],在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化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的問題[2],過量施用化肥導致肥料利用率不高、肥料損失嚴重,不僅增加農業生產投入成本,而且造成巨大的生態環境污染,威脅到農業可持續發展[3]。江蘇沿江海地區畜禽糞便資源豐富,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民在稻、麥等作物生產中有施用有機肥的習慣,但關于在水稻生產上以有機肥替代化肥的適宜比例未見報道。通過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田間試驗,摸清該地區水稻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的適宜比例,以期適當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為大面積推廣該技術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在江蘇省如東縣苴鎮一農戶家庭農場,供試土壤為夾砂土,土壤耕層有機質為27.9 g/kg,全氮1.62 g/kg,有效磷13.7 mg/kg,速效鉀132 mg/kg,pH值7.38。土壤質地為砂壤。
1.2? ?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鹽粳13。供試化學氮肥為尿素(含純N 46%),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2O5 12%),鉀肥為氯化鉀(含K2O 60%);有機肥為江蘇南通惠農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的商品有機肥。
1.3? ? 試驗設計
采用田間小區試驗的方法進行。施氮處理在氮、磷、鉀肥施用量相等的條件下,按純N 292.5 kg/hm2、P2O5 60 kg/hm2、K2O 126 kg/hm2施用,以施有機肥的氮素量占所施氮素總量的質量百分數為依據,分別扣除有機肥中氮、磷、鉀素的施用量后用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補足。本試驗共設8個處理,分別為無氮區(CK)、100%化肥氮、10%有機肥氮+90%化肥氮、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30%有機肥氮+70%化肥氮、40%有機肥氮+60%化肥氮、50%有機肥氮+50%化肥氮、100%有機肥氮。3次重復。有機肥、磷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除有機肥氮100%處理外,其余各處理氮肥運籌為基肥∶蘗肥∶穗肥=4.2∶1.8∶4.0。2017年6月1日播種,6月16日人工移栽,11月1日收獲。
1.4? ? 樣品采集與測定
在水稻成熟期,每小區劃定2 m×2 m的收獲區,籽粒收獲后曬干、揚凈稱重,稻草曬干稱重,分別折算稻谷和稻草的產量。每小區選取10穴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考種。樣品粉碎過60目篩,用硫酸-過氧化氫消煮、定氮儀測定含氮量。
1.5? ? 數據分析
用Excel 2003進行統計分析,用鄧肯檢驗和LSD法對處理間進行差異顯著性多重比較。計算公式如下:
氮素積累量=秸稈吸氮量+籽粒吸氮量;
氮肥農學效率=(施氮區產量-空白區產量)/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施氮區地上部氮素積累量-空白區地上部氮素積累量)/施氮量×100;
氮肥偏生產力=施氮區產量/施氮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處理對水稻莖蘗動態和成穗率的影響
水稻秧苗移栽后,各處理莖蘗數不斷增加,在不同時期施氮處理莖蘗數增加幅度均較對照無氮區(CK)大。由表1與圖1可知,各處理莖蘗動態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從不同處理日增長和消亡速率來看,以100%化肥氮處理日增長和日消亡速率最大,以100%有機肥氮處理日增長和日消亡速率最小;從成穗率來看,除了40%有機肥氮+60%化肥氮處理外,其他有機肥與無機肥配施處理成穗率均顯著高于單施化肥處理,其中以施用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處理成穗率最高。這是由于有機肥與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既能滿足前期營養生長所需,達到一定的莖蘗數,又能滿足后期生殖生長需求,提高了成穗率;純施化肥,前期養分供應充足,促進了水稻莖蘗多發;但后期營養供應不足,莖蘗消亡快,枯死相對較多,因而成穗率低。
2.2? ?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各施氮處理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均較無氮區(CK)高,并且差異達顯著水平。各處理之間的千粒重差異不顯著。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均以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處理為最高。由此可見,有機肥與化肥合理配施,使水稻形成了合理的穗粒結構,為水稻高產奠定了基礎。
各施氮處理產量均高于無氮區(CK),差異達顯著水平。以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產量最高,但與30%有機肥氮+70%化肥氮水稻產量差異不明顯,這2個處理產量均顯著高于其他施氮處理,分別較無氮區(CK)增產94.62%、93.69%;增產幅度最小的是100%有機肥氮處理。這是由于純施化肥能保證前期生長量,但后期有肥力脫節現象產生,施用100%有機肥氮其有機氮礦化是一個緩慢過程,當季有機肥的絕對礦化量不能滿足水稻生長所需氮素。只有當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用后,才能既滿足水稻前期生長發育所需氮,又能促進后期成穗、灌漿,獲得較高的生物量,形成合理的穗粒結構,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2.3? ? 不同處理對水稻地上部氮素積累及氮素效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各施氮處理地上部氮素積累量顯著高于無氮區(CK)。以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處理最高,與30%有機肥氮+70%化肥氮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這2個處理與100%化肥氮處理之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氮肥農學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產力均以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配施處理最高,其次是30%有機肥氮+70%化肥氮配施處理,100%有機肥處理最低。20%有機肥氮+80%化肥氮配施處理的氮肥農學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產力分別較100%化肥氮處理高1.69 kg/kg、7.4個百分點、1.69 kg/kg,分別較100%有機肥氮處理高10.92 kg/kg、22.59個百分點、10.92 kg/kg。
3? ?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土壤肥力中等,純施化肥能較快供應水稻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氮,促進水稻迅速分蘗,但后期肥力脫節脫勁;純施有機肥,其養分釋放緩慢,當季釋放氮素較少,土壤供氮能力弱,難以滿足水稻生長的需求。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能滿足水稻全生育期生長發育的需要,保證水稻獲得高產[4-5],但不同替代比例施用效果不同。水稻產量是由多個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6],要獲得高產,必須優化各因子的組配。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江蘇沿海夾砂土,20%有機肥氮與80%化肥氮配施能使水稻產量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達到協調統一,肥效持久,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減少因部分無效分蘗與有效分蘗爭奪養分而帶來的肥料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協調了穗數與每穗實粒數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有效提高了水稻產量。其水稻產量較100%化肥氮處理和100%有機肥氮處理分別提高了5.30%、48.3%。
氮素效率主要評價指標包括氮素積累量、氮肥農學效率、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偏生產力[7]。本試驗結果表明,純施化肥處理以上指標均不是最高;20%或30%有機肥氮配施化肥處理以上指標均較高;施100%有機肥氮處理以上各指標為最低。說明有機肥用量過低或過高,氮素效率均會下降。這是因為有機肥用量過多雖能促進氮的固持,但是氮素釋放效率降低,從而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8];有機肥用量過低,化學氮肥偏高,容易造成前期無效分蘗過多而浪費氮肥,后期導致肥力脫節,氮肥利用率也降低。因此,本試驗條件下,配施有機肥氮20%~30%比較有利于提高氮素效率。
綜上所述,在江蘇沿海地區中等肥力夾砂土地塊栽培水稻時,有機肥氮20%~30%配施化肥處理更利于提高氮肥素效率并促進水稻增產。若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上進行水稻栽培,有機肥氮與無機肥氮的適宜配比還需進一步探討。
4? ? 參考文獻
[1] 陳防,張維思,胡時友.淺談平衡施肥與農業持續發展[J].農資科技,1999(3):4-6.
[2] 李錄久,王家嘉,李東平,等.減量施氮對水稻生長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3(1):99-100.
[3] 閆湘,金繼運,梁鳴早.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增產效應與肥料利用效率[J].土壤,2017(6):1.
[4] 徐明崗,李冬初,李菊梅,等.化肥有機肥配施對水稻養分吸收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10):3133-3139.
[5] 高菊生,徐明崗,王伯仁,等.長期有機無機肥配施對土壤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8):211-214.
[6] 孫偉,徐麗榮.水稻金優38產量構成因子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23):5267-5268.
[7] 王偉露.不同類型水稻品種氮素利用效率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
[8] 孟琳,王強,黃啟為,等.豬糞堆肥與化肥配施對水稻產量和氮效率的影響[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8,24(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