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宏 曹永紅


摘要? ? 通過對2017—2018年度陜西省小麥區域試驗8組102個品種和豐樂種業小麥聯合體試驗黃淮南片區2組24個品種等進行調查和簡要分析,并與我國黃淮南片區的小麥品種(系)相比較,指出了陜西省小麥育種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陜西省小麥育種的改進方向與研究對策。
關鍵詞? ? 小麥;品種;霜凍害;抗寒育種;對策
中圖分類號? ? S51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056-02
小麥是我國第2個重要的糧食作物,黃淮區小麥約占全國麥田面積的59%[1]。霜凍害是一種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以黃淮地區為例,該地區是我國冬小麥霜凍的多發區,歷史上發生頻率多為30%~40%[2]。
在氣候變暖大趨勢的背景之下,提高小麥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十分關鍵,這給農業生產帶來新變化,給農業科研帶來新問題[3]。通過不同生態區域的鑒定試驗,研究有關品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特征特性及生理遺傳分子調控機理,挖掘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基因是小麥育種的重要環節[4]。
1? ? 凍害對小麥的危害影響
一般來說,對于冬小麥,受長期低溫影響是發生凍害的根本原因。若春季低溫來臨較晚,在氣溫較高的天氣情況下,突然降溫至0 ℃以下,氣溫驟降,會使小麥遭受凍害[5]。
據研究資料表明[5],小麥拔節后8 d,葉面溫度-6 ℃,最低氣溫-2 ℃,不出現凍害;葉面溫度降至-8 ℃時,有3%~15%葉尖輕微受凍;孕穗期,葉面溫度降到-5~-4 ℃時,有5%~14%的穗部受凍,不孕或不抽穗或抽出空秕穗;揚花期最低氣溫1.9 ℃,葉面溫度降至-0.7 ℃時,有13%的穗部受凍不能結實。小麥發生低溫冷害的特點是莖葉部分無異常表現,受害部位僅是部分小穗或穗的全部,主要表現為出現半截穗,抽出的穗或上部、或下部不結實,不孕小穗數大量增加;延遲抽穗,或形成“啞巴穗”,幼穗干死在旗葉葉鞘內;抽出空穎的白穗,小穗全部發白枯死。
2? ? 凍害調查分析
2.1? ? 凍害發生時間與條件
入春后,陜西省大部氣溫回升較快,與常年同期比較,全省大部偏高1~3 ℃,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4月6日至7日凌晨突然降溫至0 ℃以下,使小麥穗部遭受嚴重凍害。
小麥是否出現冷害和凍害,與其所處的生長發育階段關系十分密切。小麥不同生育期的耐寒抗凍能力差異很大,總的趨勢是自拔節后,抗寒能力相對減弱,尤其是抽穗揚花期對低溫最為敏感。正如農諺所說“清明一場霜,小麥一包糠”。
2.2? ? 調查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設在陜西大荔縣。材料采用2017—2018年度陜西省小麥區域試驗8組102個品種和豐樂種業小麥聯合體試驗黃淮南片區(簡稱黃淮南片區)2組24個品種,以及2016—2017年度陜西省小麥區域試驗對照小偃22和黃淮南片區試驗對照周麥18的試驗產量結果。
取樣調查方法:對每個品種(系)隨機取點,調查計數行長為1 m的受害穗數和總穗數,排除邊行和邊際效應影響,并計算凍害普遍率。
2.3? ? 調查結果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氣候變暖大趨勢的背景之下,陜西省育成的小麥品種(系)由原來的冬性、弱冬性品種已向半冬性或偏春性的品種(系)趨勢演變。因此,陜西省小麥品種受凍害相對嚴重些。
從播期和抽穗時間早晚來看,10月11日播種的品種較10月13日播種的受害重;晚抽穗的品種較早抽穗的品種受害輕,但黃淮南片區4月10日前抽穗的品種明顯受害很輕,表明受凍害程度明顯與品種有關。
同樣條件下,2018年黃淮南片區的小麥品種在大荔地區也表現出凍害現象,但相對于陜西的小麥品種危害較輕。這充分表明,品種間的抗寒能力相差很大,主要取決于品種的基因型。
由于2017年11—12月和2018年春季前期氣溫偏高,小麥抽穗時間較往年提前7 d左右。發生霜凍時間適值小麥孕穗抽穗期,對穗部危害很大,造成小麥穗上部或穗下部不結實,穗粒數減少,甚至有些莖蘗抽出空穎白穗全部發白枯死、不抽穗或延遲抽穗,有效穗數也在減少,導致產量大幅度減少。
為了進一步說明春季霜凍對小麥產量的影響,表2數據采用2個對照品種幾組產量平均值,對2年試驗對照品種產量進行比較,2018年小麥較2017年減產30%以上。由此結果表明,春季低溫凍害是影響2018年小麥產量的主要因素。
3? ? 育種研究對策
冬寒春凍是常見的自然現象,雖然倒春寒并不是每年都發生,但其危害卻極大。研究和挖掘小麥抗寒耐凍的關鍵基因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不利氣候環境下,小麥要提高產量,更需要強調品種的抗逆性(包括抗寒抗凍性等),以此為基礎調整育種方向,使選育的小麥品種能夠有效抵御氣象災害或減輕災害,并獲得高產穩產。一是從育種目標上,應當加以重視,品種要高產,必須具備一定的廣適性和抗逆能力。由于現代育種過分追求高產和品質目標性狀,而忽視了逆境條件下的適應性和穩產性,這就必然導致高產品種對高產環境的特殊適應性。二是通過異地穿梭育種與品種試驗鑒定、篩選,確定小麥品種的抗寒抗凍性。科學選擇有代表性的鑒定地點,才能對參試品種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在環境脅迫下,通過對早期分離世代材料異地自然和人工選擇,高代品系多點鑒定才利于選出適應性好且穩產的品種。三是利用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把抗逆優良基因導入適應性強的品種中,創造新的種質材料。由于抗寒性與豐產性表現出明顯的負相關,以及常規雜交育種周期較長,利用生物技術育種是一種高效、快速的輔助手段,以期提高抗寒性育種效率。建立多抗廣適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優良親本,實現高產穩產多抗并舉育種。四是正確處理早熟性與抗寒性、矮稈與抗寒性的問題。由于早熟性的小麥品種多是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種,抗寒抗凍性能相對較差;決定小麥矮稈的基因往往降低抗寒性。應當注重選擇中熟、株高適中、落黃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
4? ? 參考文獻
[1] 西北農學院.作物育種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248-319.
[2] 馮玉香,何維勛,孫忠富,等.我國冬小麥的霜凍害與氣候分析[J].作物學報,1999,25(3):335-340.
[3] 胡璇子.氣候變化對中國小麥生產影響巨大影響[N].中國科學報,2018-05-09(5).
[4] 張正斌,王德軒.小麥抗旱生態育種[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 萬富世.冬小麥品種越冬性改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