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廣鑫 楊柏高 段星海 黃勇富
摘要? ? 在舍飼飼養管理條件下,用黑色波爾山羊、努比亞山羊、簡陽大耳羊、金堂黑山羊為父本,大足黑山羊、云南黑山羊為母本,設計4個雜交組合,對其生長性能開展研究,并與對照群體本土大足黑山羊群體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該4種雜交改良模式的F1代群體在生長性能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黑色波爾山羊與云南黑山羊雜交模式改良效果最明顯;不同雜交組合模式下在4月齡至6月齡間生長速度均大幅變緩,結合重慶當地市場需求,設計了雜交仔羊4月齡適齡冬季出欄的模式,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為當地扶貧工作提供新的參考模式。本研究根據觀察研究和調研情況,提出在西南地區重視回歸放牧養殖模式,因地制宜地開展多種養殖模式參與生產,不可單一追求經濟效益而影響環境,違背生物生存發展規律。
關鍵詞? ? 雜交組合;生長速度;肉用山羊;西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 S82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220-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在眾多畜產肉食品中,羊肉由于低膽固醇、高蛋白質含量及富含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1]。
我國現存的家養動物遺傳資源極其豐富,僅收錄在我國及我國各地《家養動物名錄》中的豬、牛、綿羊、山羊及禽類的地方品種均在100種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山羊總體存欄量占比近全世界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山羊大國。然而,繼歐洲工業革命伊始至今,歐美農牧業迅速發展,規模化膨脹速度極快,為適應生產需要,大量生產目標明確、經濟優勢突出的培育品種相繼出現[2]。
我國山羊地方遺傳資源除在環境適應性上普遍較國外商業品種具有一定優勢以外,在生長速度及羊肉產量上與國外商業品種存在極大差距。隨著我國羊肉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我國養羊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對品種的經濟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良種覆蓋程度和生產力需求,最近30年間,我國各地方普遍應用二元經濟雜交、三元經濟雜交等原理,利用商業品種與地方品種的雜交模式進行畜牧經濟生產,使下一代即商品代比原品種品系更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羊肉產量[3-4]。
本研究開展不同雜交組合山羊群體構建,根據不同組合雜交優勢篩選出適合于西南地區氣候、土壤、水源、飼草、飼料、飼養管理等特點的雜交組合,以期為促進西南肉用山羊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 材料與方法
1.1? ? 雜交組合設計
本研究利用云南黑山羊、大足黑山羊作為母本;選用黑色波爾山羊、努比亞山羊、金堂黑山羊、簡陽大耳羊作為父本,設計了4個雜交組合。分別為云波F1,即黑色波爾山羊(♂)×云南黑山羊(♀);努大F1,即努比亞山羊(♂)×大足黑山羊(♀);簡大F1,即簡陽大耳羊(♂)×大足黑山羊(♀);金大F1,即金堂黑山羊(♂)×大足黑山羊(♀)。對照組為大足黑山羊本交群體(CK)。各雜交組合F1代群體樣本數為45~132只。
1.2? ? 試驗動物飼養條件與管理
飼養方式為舍飼,圈舍為封閉式漏縫高床,每間圈舍都配套有運動場,種羊及后代F1山羊個體均可在小運動場內活動,自由飲水,平均每只山羊占運動場面積3 m2。
飼喂方式為每日4次投料、自由采食;飼料種類為青綠飼料包括黑麥草、苜蓿及其青貯料,自由飲水。配種方式為自然交配及人工選配相結合。其他飼養管理條件均與常規一致。試驗開展時間為2015年9月、10月集中配種,至2016年8月前收集完成各雜交組合F1代生長數據。
1.3? ? 數據分析
追蹤觀察記錄雜交F1山羊的初生重、2月齡重、4月齡重、6月齡重指標。利用SPSS軟件進行生物統計學分析。
2? ? 結果與分析
根據表1可知,在初生體重方面,與西南代表品種大足黑山羊相比,僅云波F1與大足本交群體F1有顯著差異(P<0.05),其他各雜交組合都與大足黑山羊本交(大足本交)群體無顯著差異(P>0.05)。從2月齡體重來看,金大F1與大足本交F1無顯著差異;而簡大F1、努大F1與云波F1與大足本交F1差異顯著(P<0.05),且3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在4月齡體重方面,各雜交組合體重增加出現明顯分歧,主要是云波F1與其他各雜交組合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并存在顯著差異;努大 F1、金大F1與簡大F1的4月齡體重無明顯差異,金大F1與大足本交F1首次出現顯著差異(P<0.05)。
從6月齡體重數據看,云波F1為(25.20±1.70)kg,顯著高于其他雜交組合;努大F1為(20.28±0.75)kg,顯著低于云波F1,但較簡大F1(17.68±1.03)kg和金大F1(16.15±0.87)kg偏高顯著;簡大F1與金大F1在6月齡重上差異不顯著,但均較大足本交F1(13.38±0.56)kg顯著提高(P<0.05)。
根據各生長階段增重效果(表2)可知,云波F1在各階段的增重效果均較其他雜交組合明顯。初生至2月齡,努大F1增重(8.05±0.73)kg,較簡大F1(8.28±0.51)kg小;但2月齡至4月齡,努大F1增重達(7.18±0.64)kg,大于簡大F1(5.73±1.04)kg;甚至金大F1在2月齡至4月齡期間增重(6.45±0.58)kg也大于簡大F1。在4月齡至6月齡期間,各組增重均較前面發育階段放緩,尤其是金大F1,僅增重(1.08±0.35 )kg。
3? ? 結論與討論
3.1? ? 改良效果
從初生體重來看,除黑色波爾山羊(♂)×云南黑山羊(♀)(云波F1)外,努比亞山羊(♂)×大足黑山羊(♀)(努大F1)、簡陽大耳羊(♂)×大足黑山羊(♀)(簡大F1)、金堂黑山羊(♂)×大足黑山羊(♀)(金大F1)與大足黑山羊本交群體(CK)之間差異均不顯著,但略高于CK,說明各雜交組合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代初生重。云波F1表現出耐粗飼、環境適應能力高、增重顯著加快的特點,尤其6月齡體重(25.20±1.70)kg及2~4月齡增重(10.03±0.22)kg 2個指標極為突出。本試驗綜合表明,黑色波爾山羊與云南黑山羊雜交改良效果最好。其次,努比亞山羊與大足黑山羊雜交(努大F1)改良效果也很突出,從4~6月齡的增重量來看,其較大足黑山羊本交群體(大足本交F1)增加近2倍,改良效果明顯。另外,簡大F1群體在2月齡及4月齡的生長速度方面表現較大足本交F1明顯改善,但在4~6月齡增重方面及初生重都無明顯差異,故該雜交組合在4月齡后,雜交優勢在生長速度方面不突出。無獨有偶,金大F1群體與該情況類似,而且在4—6月齡增速方面,較大足黑山羊本交后代偏低。
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利用波爾山羊對我國地方山羊遺傳資源進行雜交改良,效果突出;而且與其他商業品種相比,也是迄今公認遺傳改良效果最明顯的優秀父本[5-7]。努比亞山羊作為肉乳兼用型品種,其與大足黑山羊雜交改良效果較波爾山羊略有遜色;但在F1個體養殖過程中觀察到,該雜交組后代在初產后,泌乳能力較大足黑山羊有極大的改善,后代仔羊死亡率顯著降低。簡陽大耳羊與努比亞山羊存在一定的血緣關系[8],但在該品種本土化后幾十年間,其努比亞血統已經極低,主要被本土遺傳基礎所代替,故簡陽大耳羊在環境適應性方面與中國西南本土品種無區別;在生長方面由于人工選擇的作用,較其他本土品種在生長速度方面顯現明顯優勢。根據本試驗研究結果來看,努大F1和簡大F1在初生和2月齡時體重無明顯差異;而在4月齡開始,努比亞山羊改良效果較簡陽大耳羊明顯提高,這可能是由于2個父本品種遺傳基礎差異造成的。本研究中,總體上較重慶本土代表品種大足黑山羊來說,引用外地及商業品種對本土山羊遺傳改良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積極的效果。
3.2? ? 關于生產模式
根據西南地區的飲食習俗,每年入冬至春節是一年中吃山羊肉的主要時間,而4個月左右的羔羊正是本地烤羊的最佳食材。本課題組與重慶大足區鐵山鎮多個山羊養殖合作社合作,開展設計雜交山羊短期育肥上市效果研究,即在春季開展配種,在初秋生產雜交F1代,保證在春節之前持續有F1個體達到4月齡上市,減少4月齡到6月齡之間的飼料供應成本,同時解決了4—6月增重少、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在市場上羔羊的認可度相對也較高,如4月齡內羔羊在2017年10月及2018年10月,在重慶市范圍內價格為40~50元/kg(毛重),超過6月齡的大羊價格在34~38元/kg之間。因此,綜合考量后,該生產模式經濟效益明顯,能夠切實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與養殖熱情。與此同時,雜交山羊F1作為商品代,全部投入試產,不作為種羊繼續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地方遺傳資源遺傳基礎免受商業及外來品種污染,為今后進一步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2016—2018年,在重慶本地開展該雜交組合生產模式推廣與示范,帶動了多家養殖企業及養殖合作者增產增收,同時本團隊該成果于2017年10月榮獲“吳常信動物遺傳育種獎-示范與成果推廣獎”獎勵。
在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山坡四季青綠草料豐富,由于地理氣候的限制,山羊養殖業大都以小規模放牧為主。根據本課題組在重慶各區(縣)調研養殖情況發現,在不考慮營養供給及環境差異的條件下,全舍飼山羊死亡率較半舍飼半放牧、全放牧養殖模式高出10%~15%。全舍飼、集約化養殖不僅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負擔,還在飼料運輸、儲存等方面加重了養殖戶的負擔,同時干草料等集約化常用飼草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山羊生長發育的需求;另外,舍飼模式限制山羊活動范圍與個體感情交流,長期舍飼易導致動物產生抑郁情緒、食欲不振、無繁殖行為等,嚴重影響產業發展。因此,本團隊建議在我國西南地區應該重點開展回歸小規模放牧山羊養殖模式,不一味追求集約化飼養模式,以解決我國山羊人工馴化程度較低、產業效益影響因素復雜等問題。
4? ? 參考文獻
[1] 馬曉麗,楊曉宇.內蒙古阿爾巴斯山羊肉營養成分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2):82-83.
[2] 徐寶剛,王利國.國外優良肉用、奶用山羊品種及生產性能介紹[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11):76.
[3] 張明國,葛盛軍,金海平.不同品種山羊雜交組合的雜交優勢對比研究[J].四川畜牧獸醫,2007(3):29-30.
[4] 毋強,路鵬,洪雪瑩,等.中國肉羊生產的主要經濟雜交模式[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2,32(3):63-69.
[5] 李助南,向壽隆.波爾山羊×宜昌白山羊F1代雜種羊生產性能的測定[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6):6778-6779.
[6] 朱德江,歐陽艷,熊雄,等.宜昌地區宜養肉羊雜交組合實驗研究報告[J].當代畜牧,2016(11):35-37.
[7] 凌英會,王麗娟,張曉東,等.安徽白山羊經濟雜交生產性能測定與雜交組合篩選[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3,40(2):180-184.
[8] 陳祖秋,徐剛毅.簡陽大耳羊初乳成分動態分析[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2(增刊1):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