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心
摘要? ? 近年來,農村土地流轉發生重大變革,出現大規模的土地承包戶,但限于技術的缺乏以及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面臨的“低水平困境”與“最后一公里難題”,農戶迫切需要一種更加有效的農技推廣模式,帶動農民致富。基于以上分析,結合互聯網新模式,創新式地提出構建“嵌入式”的農技推廣團隊鏈、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數據鏈、構建農資供應與農產品銷售輔助鏈的模式。該模式的3條鏈環環相扣、相互推動,連接起高校、政府、企業與農民,致力于發揮四者的積極作用,構建與互聯網社會相結合的農技推廣小環境,形成技術與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關鍵詞? ? 土地承包戶;農業技術推廣;電子商務;“1+1+2+1”農技嵌入模式;農業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 ? F32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249-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科技研究能力逐年提高。然而,研究發現我國農業科技研究能力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卻不足。葉敬忠等[1]在研究中提到,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僅為歐美發達國家的1/2。學界普遍將農業科技成果的低轉化率歸咎于農技推廣體制問題,它嚴重削弱了農技推廣的組織基礎,形成技術難以順利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難題”[2]。
2018年2月,在河南省P市調查發現,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大量輸出的情況下,很多農民不愿再種地,導致農村土地出現大批流轉,涌現出大批土地承包戶,其特點是青壯年占比較大,對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強。承包土地的商業模式,是在規模化前提下利用機械化的大工具,通過兼并更多土地產生更多的剩余價值,帶給土地承包者更大的利益。經過探索發展,土地承包戶雖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利潤卻不高[3]。本文結合河南省P市的土地流轉與農技推廣現狀,開展基于電子商務的農技推廣新模式研究,以期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1? ? 構建“嵌入式”的農技推廣團隊鏈
技術不會脫離社會而存在。波蘭尼認為經濟體系并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從屬于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4]。格蘭諾維特發展了此理論,認為基于親屬關系、朋友關系或其他信任關系而形成的關系網絡影響著經濟制度的運行[5]。從嵌入式的角度解決農技推廣與“小農社會”的有效對接問題。小農社會有著自身的社會傳統,鄉村精英、熟人社會等因素均可加以利用,使之成為農技推廣的鄉土資源,發揮技術推廣效應。進而言之,只有農技推廣工作真正嵌入于農村社會結構中,才可能激發鄉土社會的內在活力,提高農戶學習和應用技術的積極性[6]。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新的嵌入式發展模式。
1.1? ? “1+1+2+1”的農技嵌入模式
“1+1+2+1”的農技嵌入模式,即1名大學教授聯合1名縣農技推廣員,再帶2名農業類畢業大學生和1名鄉土專家。如此構成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方便大學教授來到農業一線,解決實際性問題,并將研究成果帶到一線進行實踐,實現惠農富農;農業類大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與技能,屬于團隊的主要培養對象,是整個團隊的接班人;鄉土專家是農村原有的農業技術骨干,是“小農社會”中熟人社會的一員,他們的加入,既可以直接提供技術支持,又可以讓團隊方案的實施更加“接地氣”。
1.2? ? 嵌入點
1.2.1? ? 示范點。核心功能是帶動示范,以點帶面,包括高校研究點、縣級示范點和眾多的農戶示范點。
1.2.2? ? 鄉土專家。他們扎根鄉土,是熟人社會的一員;其本身是村里的技術骨干,基于農戶對他們的熟悉度和信任感,如果他們用大學教授的科研成果現身說法,技術推廣的效果會更好[6]。
1.2.3? ? 線上、線下相結合。農戶有問題可以直接聯系線下的農技團隊,也可以通過平臺,聯系專家解決。同時,團隊還可以把一些農事指導視頻或語音放到平臺上,供農戶學習[7]。
2? ? 構建區域型農業數據鏈
當今時代是大數據時代,構建農業數據庫,方便農民,服務農民。建立數據庫首先要獲得數據,可以通過遙感技術與技術團隊采樣和統計獲取數據。然后將數據傳回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平臺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并放入數據庫[8]。收集的數據內容主要包括:①土壤(土壤結構指標、含水量以及各元素的含量)、該地區的氣候狀況;②市場需求分析(通過數據分析獲取市場種植方向);③農民反饋與意見,包含農民種地遇到的問題、技術團隊的服務態度以及對平臺的需求和改善信息;④該地區以往種植比較成功的農作物,以便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
該信息主要針對承包戶,幫助他們進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通過數據的獲得與保存,可以將數據銷售給土地承包戶、相關土地研究所、農藥和化肥商以及有相關需求的電商,進而促進數據更好地應用于土地分析,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3? ? 構建農資供應與農產品銷售輔助鏈
調研發現,市場上種子、化肥的質量參差不齊,而農戶的鑒別能力有限,很容易買到假冒偽劣產品。鑒于此,可將農資商引入平臺,由平臺對農資產品進行質量把關,再將這些產品介紹給農戶;也可將農產品銷售商引入平臺,幫助農戶銷售優質的農產品。
4? ? 結語
在新時期下,為解決新興土地承包戶的農技需求而構建的“三鏈”模式,旨在通過企業農技電商平臺的構建及研究,給農技推廣工作帶來新的動力,為農民謀取更多的福利。韓楠[8]提出農業大數據的挖掘是一件投資高、技術難度大的事情,很多企業難以獨立完成。一種折衷的方法就是構建小型數據庫,當然企業也要與當地政府加強合作,聯手共建農業信息數據庫,促進農業發展。
5? ? 參考文獻
[1] 葉敬忠,林志斌,王伊歡 .中國農技推廣障礙因素分析:農民應成為農技推廣的主體[J].中國農技推廣,2000(4):4-6.
[2] 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3(4):57-62.
[3] 陳輝,趙曉峰.農業技術推廣的“低水平均衡”現象研究:以陜西省P縣為例[J].農業經濟,2016(9):7-9.
[4] POLANSKI 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 of Our Time[M].Boston,MA:Beacon Press,1944:46,271.
[5] GRANDIOSE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blessedness[J].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1985(3):491,510.
[6] 陳輝,趙曉峰,張正新.農業技術推廣的“嵌入性”發展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1):76-80.
[7] 高峰.“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南方農機,2017,48(13):58.
[8] 韓楠.促進農業大數據在現代農業應用的途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7(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