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祥 張蛟 王奎山 周根友 王玉娟 柯裴蓓 蔡燕 汪波
摘要? ? 總結了軍民融合對軍隊農副業生產的意義,探討了軍隊農副業生產面臨的問題,分析了軍民融合在軍隊農副業生產中的作用及東方紅農副業基地軍民融合的舉措,以期為推動江蘇地區軍隊農副業生產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軍民融合;農副業生產;興農強軍;江蘇南通;東方紅農副業基地
中圖分類號? ? F32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257-03
軍隊農副業生產是我國軍隊的優良傳統,是我國軍隊的重要后勤保障,也是我國軍隊全面建設的重要內容,受到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1]。隨著我國軍隊發展進入新時代,軍隊農副業生產也面臨轉型,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何根據軍隊發展需要,解決軍隊農副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發揮軍隊農副業生產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當前軍隊農副業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2-3]。
軍民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4-5]。軍民融合通過國民經濟與國防經濟協調發展,保證軍隊需求,達到國防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將國防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在節約資源的同時提高國防實力。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關乎國家發展全局[6]。軍隊農副業生產作為軍隊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軍民融合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促進軍民魚水關系,保持軍隊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終實現軍隊農副業生產質的飛躍。
1? ? 軍隊農副業生產發展的意義
軍隊農副業生產是適應改革形勢、實現后勤保障高效的重要內容,對改善官兵身體素質、加強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7]。軍隊農副業生產是后勤保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軍隊現有的后勤保障條件、部隊駐地環境等決定了發展農副業生產的必要性。通過軍隊農副業生產,能高效優質地完成補助和改善官兵生活、維護官兵身體健康的任務,為官兵生活和部隊建設服務。
2? ? 軍隊農副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 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凸顯
軍隊是執行戰斗任務的武裝集團,飲食安全事關單兵身體素質,更關系到部隊的戰斗力,甚至影響到戰爭的成敗。近期受經濟利益驅使,出現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現象,造成農副產品污染嚴重,飲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8]。此外,部隊駐地周圍環境污染加重,例如工業廢氣、工業廢水、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質污染駐地大氣、土壤、水等環境,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隨著生物鏈進入生態系統,造成農產品污染[1]。
2.2? ? 裝備和技術水平落后
由于部隊農副業生產是副業,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重視,導致生產效益低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副業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多,而配套的農副產品加工檢測裝備水平明顯滯后,沒有引進現代先進的生產技術及工藝,采用傳統單一方式進行農副業生產,導致農副業經濟效率低下。此外,過于關注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不重視農產品質量的改善,導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緩慢。有些基地盲目引進新品種,而不考慮當地氣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導致新品種種養達不到預期效果。
2.3? ? 管理水平粗放
軍隊農副業生產仍延用傳統管理模式,具有封閉性和自給性。管理的封閉性加大了軍隊從外界獲得所需科技成果的難度,導致軍隊農副業生產科技水平落后[6],一些具有巨大生產潛力、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及時在軍隊農副業生產中推廣應用;而軍隊既要抓生產,又要搞訓練,導致農副業生產效益低下。此外,在農副業生產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規劃不到位的問題,例如蔬菜成熟和牲畜出欄的時間過于集中,產品堆積嚴重,而到了淡季則出現無菜可供的局面。
2.4? ? 技術人才缺乏
由于從事軍隊農副業生產的人員基本是高中學歷,入伍前沒有從事農副業生產,相關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其對從事軍隊農副業生產的厭倦情緒較嚴重,不安心工作,不認真鉆研,難以適應農副業生產的現實需要。此外,從事農副業生產的人員大部分都是兼職或暫時抽調、挪用的兵力,由于晉升渠道受阻,嚴重影響這些人員的積極性,造成從事農副業生產技術人員流失嚴重[9]。
2.5? ? 標準化體系不健全
一是技術指標滯后,主要表現為涉及軍隊農產品安全的質量、衛生等方面要求低且指標不完整問題突出。二是軍隊農產品標準的可操作性差。具體表現在軍隊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技術標準不健全[1,10],產品質量安全存在漏洞。
綜上可以看出,軍隊農副業生產還面臨很多問題,為確保部隊后勤保障水平提高和戰斗力提升,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通過軍民融合,依靠當地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傳統低效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益,實現增效提質,保障部隊糧、肉、菜等的供給。軍隊農副業生產走軍民融合的道路,必須依靠當地農業科技部門;同時部隊也要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軍民融合,因地制宜加快軍隊農副業生產和地方農業生產銜接,切實提高軍隊后勤保障水平,提升部隊戰斗力,推動軍民一體化進程,發揮保障作用,進而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3? ? 軍民融合在軍隊農副業生產中的作用
3.1? ? 是響應黨中央推進部隊科技興農的需要
走有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對促進我國農業和軍隊農副業生產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為響應黨中央號召,2013年7月,《關于軍民融合推進部隊科技興農工作的通知》[11]要求將軍民融合推進部隊科技興農工作擺上重要日程,走軍民融合式科技興農路子,推動部隊農副業生產科學發展。通過軍民融合式科技興農,進一步統籌地方農業建設和國防后勤建設,實現農業科技資源軍地互利共享,提高部隊農副業生產水平,最終提升國家農業整體發展水平。
3.2? ? 是建設軍營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中央軍委要求,“把搞好新時期農副業生產作為部隊全面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來抓”[12]。軍民共建是我軍的優良傳統,通過開展軍地科技合作,推廣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模式,加快軍區農副業基地建設[13]。以現代農業為牽引,通過提升科技實力,配強生產隊伍,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從低效消耗農業向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從單純追求產量需求向增值提效延伸[14-16]。通過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輻射周邊,助推當地農業發展。實踐證明,部隊農副業生產軍民融合,不僅有利于改善官兵生活,保衛邊疆,還能有效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 ? 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部隊農副業基地土地集中,具有良種試驗、繁殖的獨特優勢,將其建成我國種子安全戰略試驗示范基地,有利于搶占糧食安全制高點。據報道,自2000年以來,我國糧食耕種面積連年減少,近年雖然局部地區夏糧豐收,但總體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隨著10多年來農業產業化和糧食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消失殆盡,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群體大幅減少。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利用現有的數百萬畝軍隊土地開展軍民融合,發展農副業生產,有利于保障軍隊后勤安全高效,有利于穩定物價、減輕國家負擔,確保國家長治久安[10,17]。
3.4? ? 是保證部隊官兵食品安全的現實選擇
農副產品質量事關官兵的身體素質和部隊的戰斗力。提供安全、營養、優質的農產品,是提升官兵食品質量由“吃得飽”向“吃得好”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后勤保障的客觀需要,對提升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確保農副產品進行綠色無公害生產,加強與屬地管理的聯系,通過協調、治理等措施,改善軍隊農副業基地周邊環境,保障食品健康、綠色、營養[18]。
4? ? 東方紅農副業基地軍民融合的舉措
4.1? ? 加強宣傳教育,樹立軍民融合發展理念
軍民融合發展模式提出后,如何理解這一發展理念才是關鍵。通過傳達上級《關于軍民融合推進部隊科技興農工作的通知》,進一步了解軍隊軍民融合發展的最新指示,解讀最新的政策建議,結合自身情況,在廣大官兵中就軍民融合與部隊農副業生產的關系進行重點剖析。軍民融合能夠提升軍隊農副業生產水平,提高軍隊農副業生產效益,最終實現軍隊作戰能力的提升。因此,東方紅農副業基地重視日常宣傳,加強理念教育和政策解讀,鼓勵各級官兵結合所在崗位就軍民融合獻言獻策,力爭軍民融合思想扎根于每一名官兵的心中,不斷提升軍民融合在農副業生產中的地位,為軍隊農副業軍民融合打下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4.2? ? 加快建立軍民融合的農副業生產推廣體系構建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軍民融合式科技興農政策,推動軍隊農副業生產的科學發展。例如創建軍地互助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要求部隊農副業基地在駐地農業主管部門牽頭下,與農技推廣單位和農業科研院所建立業務聯系,形成聯動的推廣服務機制。東方紅農副業基地通過南通市政府搭橋引線,與南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南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利用自身的科研和推廣技術服務體系,為農作物生長適時進行技術指導,介紹應用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這些新成果的集中示范與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益,不僅在軍隊農副業基地中發揮作用,還輻射周邊,對駐地周邊農戶應用農業科技新成果具有示范帶動作用。2016年,本基地與南通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研究完成的《麥秸還田水稻豐產增效栽培技術推廣》獲南通市農業科技推廣獎。此外,積極參與開展農業保險,2013年榮獲南通市經濟開發區農村工作局授予的農業保險工作先進集體。
4.3? ? 大力推進農副業生產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扎實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為適應軍隊農副業生產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建立了以科學種養和科技示范為目的的生產基地。軍隊農副業生產基地兼具食品生產、農業示范、農技培訓等多功能綜合服務型基地,也是部隊農副業基地與地方農業部門交流合作的平臺。部隊農副業科技示范基地走科技助推、節能環保、生態高效、寓教于樂的產學研相結合的農副業生產發展道路,按照生產機械化、裝備自動化、管理科學化、質效雙提的總體要求,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綠色、環保農業的轉變。大力推進農副業生產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重點開展優良農作物(南粳5055、南粳9108、揚麥20、揚麥23、鎮麥12等)種植、地方畜禽良種(狼山雞、海門山羊、東串豬等)繁育、低碳循環農業(秸稈還田、化肥農藥減量和沼氣綜合利用)和機械化及標準化創建(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等。此外,2012年榮獲南通市農業委員會頒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示范基地,2017年與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共同開展《硅肥對鉛污染農田土壤修復效果研究》。
4.4? ? 通過軍民融合,加快農副業生產技術人才儲備
加快軍隊農副業生產發展的關鍵是人才隊伍培養,通過增長知識、拓寬眼界、激發創造、打開思路,最終提升從事農副業生產的技能。為此,本基地加大與地方農業部門特別是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與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南通科技職業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委托其定期舉辦農副業生產技術骨干培訓班,對生產技術骨干進行培訓。與南通農科院及時交流,在農副業生產的關鍵季節,根據部隊的安排,請地方專家為部隊生產技術骨干進行技術培訓,改進部隊科學種養科學意識,不斷提高種養水平,為部隊放心肉菜供應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通過對農副業生產人員的再培訓和再教育,提高人才隊伍的素質和建設水平,促進現役人員技術能力的提升,為即將轉業復員官兵的就業創業提供新思路。
4.5? ? 通過軍民融合,提高軍隊農副業生產科技信息化水平
軍隊農副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部隊農副業生產的發展。我們與各級地方農業部門加強協作溝通,利用當地農技網絡信息資源,為駐地部隊農副業生產獲取高效、適用的技術服務提供支持,及時通報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施肥期和收獲期,及時更新農作物、蔬菜、肉蛋等農副產品價格[19]。在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做好綜合性配套遠程技術服務工作。與省內其他高校開展意向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及時監控土壤水分、肥料、蟲害、作物長勢及氣候變化信息,實現耕種收儲全程標準化作業,并在機械作業時安裝攝像和通訊設備[20-21]。
5? ? 結語
走軍民融合科技興農之路,推動部隊農副業生產的科學發展,是軍隊后勤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是提高部隊農副業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農副業生產涉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開展部隊農副業軍民融合發展的潛力巨大,關于部隊農副業軍民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6? ? 參考文獻
[1] 劉支平.從我國國情軍情看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必要性和長期性[J].軍事經濟研究,2009(2):63-64.
[2] 陳鍇,范炬煒.軍民融合推進部隊科技興農工作[N].解放軍報,2013-07-21.
[3] 聞曉歌.“軍民融合”制度變遷研究[J].軍事經濟研究,2008(9):29-32.
[4] 王士彬,杜獻洲.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努力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N].解放軍報,2015-03-17.
[5] 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6-01-01.
[6] 劉光育,鄒世猛.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之路必須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3):11-14.
[7] 史剛.部隊農副業生產應把握的原則[J].中國農業信息,2016(20):64.
[8] 邱化蛟,常欣,程序,等.農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現狀分析與構建[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4):736-745.
[9] 張杰,王蓉.關于部隊農副業生產問題的解析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3(32):163-164.
[10] 高培行.基層部隊副食品生產基地集約化經營的對策[J].北京農業,2014(30):327.
[11] 農業部、總后勤部、農業部、總后勤部要求? 探索軍民融合式科技興農[J].科學種養,2013(9):4.
[12] 楊玉菡.軍民融合助推現代農業發展[N].益陽日報,2018-01-05.
[13] 林忠華,蔡元呈.生態農業建設是發展循環農業的最佳實踐模式[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2):6-9.
[14] 黃軍,何健,周青.循環農業模式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J].世界科技研究與進展,2006,28(6):76-79.
[15] 朱明芬,陳隨軍.浙江農業循環經濟分區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06,18(6):407-411.
[16] 唐華俊.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戰略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8, 10(1):6-11.
[17] 姜長云.關于我國糧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5(2):44-48.
[18] 葉志能,張斌,劉心.依托科技手段推進基層部隊農副業生產發展[J].農家科技旬刊,2016(10):3.
[19] 陶煒,段毅.駐城市部隊發展農副業生產、面臨的困難及措施分析[J].鄉村科技,2017(22):27-28.
[20] 孫明軒,丁學洲.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后勤建設思想的理論體系與特點[J].軍事經濟研究,1998(11):8-11.
[21] 張斌,周正舒.論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后勤建設思想[J].軍事歷史研究,19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