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撿驗一種理論的正確性就是要用實驗來證明。愛因斯坦指出:如果引力場和電磁場能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實體,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運用場子運動來計算加速汽車的最度平衡的慣性現象和收縮現象,根據電磁學中物質在強磁場中所受到的作用力現象,而這種現象是:重力、浮力、磁力的三重力的體現。采用雙線繞制成線圈,通電后刻度盤上的激光點《A》向《B》點運動,同而說明了磁場產生了浮力作用力,證明了磁場是由物質場子形成的,引力場和磁場就可以統一,引力波也就是物質波。
關鍵詞:收縮;浮力;實驗;場子組成;統一
中圖分類號:O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1-0200-03
1 驗證理論的正確性的方法
檢驗一種理論的正確性就是用實驗來證明,科學理論是一門嚴格的學術,每一種理論都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牛頓的萬有引力方程通過計算找到了海王星,同而光輝地證明萬有引力方程是正確的[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通過驗證五大預言同而也被證明是正確的[2]。麥克斯偉的電磁理論通過發射和吸收了電磁波也就證明了電磁理論是正確的。
2 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的性質
愛因斯坦在闡述引力場時用彎曲的時空觀點來說明。把場形象時空化[3]避開了與原子的關系,而專一對場作用力性質進行時空性的相似性研究,使引力場脫離了物質。而愛因斯坦又十分希望引力場是由物質組成的。他在《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4]中指出:〈如果引力場和磁場能合并成為一個統一的實體,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那時,由麥克斯偉和法拉弟開創的電磁理論的新記元才得到圓滿的結朿,……〉而實體就是物質,新的引力場理論[5]說明引力場與磁場相同,這就說明只要證明說明磁場是由物質組成的,那么引力場也是由物質組成的。
3 實驗依據
根據電磁學第二卷中的物質的抗磁性實驗[6]可知:物質在強說場中有的表現為抗磁性,有的表到為順磁性,有的表現為鐵磁性,而物體在磁場中的這種表現是怎樣形成的?現在還沒有定論,而這一現象用電磁理論,原子理論,化學理論都是解釋不了的,這一現象似乎十分復雜,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場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所致。因此,把場統一起來,找到場的本質這把鎖匙才能打開認識宇宙和物質的大門。
上述的電磁場對物體作用力的這種實驗現象其實是:重力、浮力、磁力三重力共同作用的現象。由于不同物質的導磁能力的差異,同而導致出現:坑磁質,順磁質,鐵磁質現象。由于磁場是由場子物質組成的,而因何流態物質包括:液態,氣態物質都具有浮力作用,同樣由場子物質組成的場子流態物質同樣具有浮力作用現象,為了消除被測物體的受磁性作用的影響,我們把線圈繞制成無磁性線圈,采用雙線繞線制成線圈,這樣一來線圈中的磁性就會消失沒有了磁性,但是磁場場子的運動方向和場子的密度并沒有變,這樣一來在這個線圈中就不存在順磁性和鐵磁姓物質了,只存在磁場場子的浮力物理性,在這個磁場中所有物體都會受到場子的浮為F:
F=P、n/v
式中,F是浮力大小,p是磁場場子的浮力常數,n是被測物體的質量,v是被測物體的體積,而磁場的浮力大小完全符合浮力定律的。
如果測出了磁場的浮力性,那么就證明了磁場就是由物質場子組成的,同時也就證明了磁場的物質性,同時也就說明引力場也是物質組成場,這便是場的本質。
4 驗證場是物質性之后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驗證了場的物質性后就可以去研究太陽系,宇宙間各種天體,把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物質化,還原引力波為物質波,應用場子引力場完整地解答宇宙間以發現的各種天文現象,各種定理,定則,化解物理學的各種矛盾。采用場子來計算引力的大小是完全可以計算出來的,且具有了與牛頓計算出來的結果一樣。
5 汽車靜止和運動時地球引力切和厚子引力場的平衡計算
關于場的各種物理參數現在只能用假設推算值,但假設值要符合物理邏輯性,在沒有找到場的本質之前采用這種假設為實測場的物理參數打好理論基礎和測量目標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來看看汽車靜止時地球引力場和汽車上原子引力場平衡計算。
(1)地球引力場場子的運動速度為:32487905683米/秒;
(2)地球引力場子的質量為:1.92784564×10-57(千克);
(3)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245米;
(4)原子引力場場子的運行軌道半徑為:5.43876476581 06×10-11(米);
(5)原子引力場子的質量為:1.92784564×10-50(千克〉;
(6)原子引力場場子的運行速度為:3×10-2(米/秒);
(7)根據向心力公式:F=。
當汽車靜止時地球引力場和原子引力場的平衡的作用力F1和原子引力場的反作用為F2的平衡計算:F1=F2。
F1=1.92784564×10-57×
=1.92784564×10-50××
3.190174×10-43(牛)=3.190174×10-43(牛)
現在汽車以提速22米/秒,也就相當于地球引為場子提速22米/秒,這時地球引力場子的運行速度就為:324879 05705米/秒。那么,地球場子向心作用力F1就為:
F=1.92784564×10-57×
=3.1901748953160428×10-43(牛)
現在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當地球場子產生的向心力與原子引力場子離心力相等時二力平衡,汽車和人體就處在二平衡狀態,好向人和汽車到了一個比地球引力場強一點的引力場中最度處于平衡狀態,使物體在運動方向上不受引力場的作用力,從而使汽車和人體保持不受力的運動狀態,這便是慣性的形成。因此,當汽車運動時,根據相對運動原理,可以認為汽車乃然是靜止的,而是汽車開進了一個比地球引力場場子的運動速度大22米/秒的引力場中,這時,汽車中的所有的原子引力場場子的運行軌道要與外界引力場的作用力要達到最平衡,就會收縮原子引力場運行軌道半經,那么,原子引力場場子運行的軌道半經收縮的大小R就為:
R=m
R=1.92784564×10-50×
=5.4387647484367×10-11°(米)
原子引力場場子運行軌道半經收縮后,原子引力場子產生的離心反作用力與地球引力場子產生的向心作用力就達到了平衡。那么,當汽車的加速度達到了每秒22米/秒,每個原子引力場半徑收縮值s就等干汽車靜止時原子引力場半徑R靜減去汽車運動時原子引力場收縮后的原子引力場半徑R動。
S=5.4387647658106×10-11-5.438764764784307×10-11
=1.73799×10-19(米)
每個原子收縮的直徑為2S,那么,原子直經收縮值R就等于2SR=2S
R=1.73799×10-19×2=3.47598×10-19(米)
設汽車的原子直徑為:10-11(米),那么1米長能排放多少個原子個數n就等于1米長乚除以原子直:
n1=
n1==1010(個)
那么,當汽車的速度達到每秒22米時,一部5米長的汽車會收速多少米?設汽車收縮長度為x米,那么,x就等于汽車每米能排放的個數n乖以汽車的總長度H,再乖以每個原子的收縮值R即:
X=RHn
X=3.47598×10-19×10×5
=1.73799×10-8(米)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到汽車加速時原子引力場半經可實收縮了,這種收縮和相對論的物體運動收縮是一致的。汽車作慣性運動后還是保持收縮后的原子引力場的直經,當減速時,原子引力場又要恢復它靜止時原孑引力場半經值,半經耍擴大,而地球引力場將反對原子引力場半徑擴大,同而產生一種使人體和汽車向前運動的作用力。這里地球引力場場子質量和原子引力場場子質量和他們的速度的比值關系,在沒有實測到這些參數之前是最佳的比值關系。
從計算中我們以乎覺得地球引力場的速度、質量和原子引力場的速度、質量似乎十分矛盾,但是這是符合實際和客觀規律的,因為原子引力場和星體引力場不是同一個能級層次的場,地球引力場是地球爆發形成時地球引力場子也受到了加速同而速度很大,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的形成應當與大爆炸理論接軌。完善宇宙觀。因為在愛因斯坦否定了牛頓認為的:因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具有相互吸引力的論斷。但是,萬有引力作用力的計算方程又是萬份正確的,原因是:方程反應的是引力場強度的變化規律,而不是引力場的本質。因此,愛因斯坦只是否定了牛頓兩物體之間存在相相直吸引力的論斷而不是方程。同時也間接地否定了星云理論,并且麥克爾邁的引力漂移實驗的失敗也否定空間中不存在靜止不動,且質量又為零的(以太)物質。而原子引力場是保持原始引力場的速度和質量的,所以原子引力場場子的運動速度很小,這樣地球引力場和原子引力場就可以緊密地連系在一起,它們的這種關系有如槍內的子彈頭與從槍內飛出去的子彈頭的區別,而子彈的型狀、質量、化學組成是相同的,根本的區別就是它們各自的動能。因此,原子引力場和地球引力場是完全可以統一和相融的,沒有予盾。
6 線圈的制作要求和測量目的
(1)線圈的電功率要求在四百千瓦以上。(2)線圈采用直流電源。(3)線圈的空心口徑不得大于10厘米。(4)采用空心銅錢繞制,純水降溫。(5)中心磁場強度不得小于3O00O高斯。(6)采用天平稱測量浮力大小。(7)通過測量推算出場子的質量和各種場的物理參數。(8)測量后推算出浮力大小與磁場強度的關系,便于校正宇宙空間引力場的研究。(9)只要測量證明了磁場有浮力作用力現象,那么,磁場就是一種物質場,也就證明了以磁場場子運動方式計算出來的引力作用力是一種正確的計算方式,同時也就證明了引力場是一種物質場,地球引力場是場子繞地球作圓周運動形成的,是一種物質場。其它各種場也是一種物質場,達到統一場的目的。測量裝置的示意圖1所示。
圖1中各點的名稱為:(1)直流電源;(2)直流線圈開關;(3)空心導線與電源正極上水管交點;(4)上水管;(5)出水管、空心導線與電源負極交點;(6)水泵開關;(7)水泵交流電源;(8)水溶器;(9)水泵進水管;(10)純水;(11)水泵;(12)工作臺;(13)線圈;(14)雙線空心導線繞組;(15)未通電被測物件平衡點;(16)通電后被測物件上升平衡點;(17)F點到負極線段電流產生的逆時針磁場方向;(18)正極到F點電流多生的順時針磁場方向;(19)天稱平衡左臂未通電時位置;(20)天稱平衡左臂通電后的平衡位置;(21)激光;(22)刻度盤;(23)未通電時激光點;(24)通電平衡后移動的激光點;(25)通電后移動的激光朿;(26)激光燈;(27)未通電時右臂平衡位置;(28)通電后右臂平衡位置;(29)天稱支桿;(30)通電后法碼位置;(31)未通電時法碼位置;(32)天稱底座。
7 線圈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程序
如圖1所示:將水溶器(8)放在地上,把空心線圈(13),天平稱(32)放在工作臺(N)上,開起激光燈(26),調整天平稱兩端物體(15)和法碼(30)使天平稱平衡。調好后激光器(26)發出的激光落在刻度盤中點A處(23),將水溶器(8)加滿純水(10),接通水溶器內高壓水泵(11)電源,合上開關(6),這時純水(10)從出水管(4)進入空心導線(3)端回流到(5)點出水管流進水溶器(8)內。最合上線圈(13)的電源開關(2)使線圈通上直流電源(1),這時,線圈中的空心導線(14)就會產生電磁場。電流從雙線繞組的正極的(3)點到(F)點導線段產生的磁場,根據右手定則:右手握拄線圈,四指指的是電流(i)的方向,那么,大母指所指的就是這段空心導線在線圈中產生的磁場的北極的方向,線圈外磁場場子的運動方向為順時針(18)所示。空心導線(F)點到負極(5)導線電流是從(F)點進入到極點出,根據右手定則:右手握住線圈,四指指的是電流的(i)的方向,那么,大母所指的是就是這段導線電流產生的磁場的北極(N),磁場場子運行的軌道方向是逆時針(17),由于這兩段導線的電流運動方向相反,所產生的磁場場子運動的方向也相反,整個通電線圈的磁場的磁性就會消失。各條磁場場子的運動軌道和場子是不會消失的將保持單線400千瓦應有的強度。
8 物質在磁場中受力分析
教科書上的實驗線圈是單線繞成,當線圈的電功率達到400千瓦時,20克石墨的抗磁性作用力達到了每克110(達因),設教科書上通電線圈的浮力為40達因,而一個物體的浮力大小,不盡與物體的材料有關,更重要的是物物的結構有關,例如:一立方米鐵為7.8噸重,把鐵放在水中的受到的浮為:31噸,因為鐵的比重是7.8噸/米3,一立方米水為一噸,但是,同樣重的鐵我們把它制成一個箱子最放在水中,他的體積增加了十倍,這時,這個箱子的排水量為十噸,比原鐵重二點二噸,同樣重的鐵,由于,由于體積增加了十倍,同而浮力也增加了十倍,如果我們把與重力作用力方:向相同的稱之為順重物質,而了與重力相反的則就是抗重物質。所以未制成箱子時的鐵為順重物體,而制成箱子后的鐵為抗物體,同樣的物質,由于體積的不同表現的物理性質就不一樣。同樣,由于各種物質分子的結構的差異和導磁能力的差異,同而在強磁場中的表現就不一樣,同樣是碳原子組成的物質,石墨的體積是金鋼石的七倍,所以石墨的抗磁作用力為110達因,而金鋼石為16達因,這便是分子結構的區別造成的。而實測銅是坑磁質,每克只有2達因,而實際上銅也是一個順磁質,而實際上銅在教科書這個線圈中的導磁作用力每克只有38達因,它少于磁場的浮力作用,兩力相減還乖余2達因的抗磁力即浮力,同而銅還是坑磁物質,因此不同的化學物質或單質由于它們的分子結構不同而不同。
9 測量
為了防止雙線繞組線圈的磁場場子難以集中,我們就要采用多種方法:
(1)增大線圈的口經,(2)盡一切力量增大線圈的電功率,以空心線圈為主,為防雙線繞磁場難集中,我們可采用硅鋼片將磁場集中圖24(B),確保測量實驗的成功。當線圈通電后,在空心導線的線圈中心的磁場強度達到1800高斯,由于磁場場子是一種流態物質,所以它具有浮力作用從而使被測物(18)受浮力作用由(18)B點向上運動致(19),天平稱左垂桿(20)向右偏致(21),天左邊桿向上移動,激光器(27)向右偏轉,激光點A(25)向B(26)運動,同而說明磁場產了浮力作用力,這也就用實驗證明了磁場是由物質組成的。這也就證明了引力場也是物質場,引力場和磁場就可以統一,由于波是需要物質來傳播的,所以愛因斯坦預言的引力波就是一種物質波。
參考文獻
[1]高中課本.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
[2][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烏蒙編譯.廣義相對論的實驗證實《相對論》[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鄒華民.相對論彎曲時空“場”與場子引力場對稱性[J].科學中國人,2017,(2):124-125.
[4][美]愛因斯坦,著.揚潤殷,譯.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36-37.
[5]鄒華民,謝方民.引力本質的探索[J].科協論壇,2009,(2):101-102.
[6][美] E.M. 珀塞爾,著,南開大學物理系,譯.電磁學:《伯克利物理學教程》第二卷[M].科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