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偉
摘 要:特殊的地形特征和氣候影響,經濟林成為寧國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干旱、灌溉失當等因素,增加了經濟林發展的不穩定性。為保證經濟林健康穩定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采用合理高效的節水灌溉已刻不容緩。本文分析了寧國市地形、氣候降水等因素,提出了以“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經濟林之路。
關鍵詞:農業發展;高效節水;灌溉
中圖分類號:S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1-0222-02
皖南山區中樞、南北商旅貿易要道的寧國市,身處安徽東南部,皖南山區東北側,東接余杭,西鄰黃山,串聯了皖、浙兩省共七個縣市,交通便利,距滬、寧、杭等城市均在300公里之內。
寧國市作為水陽江、青弋江、富春江的“三江之源”,東、西、中津三條河穿城而過。寧國市林地占土地面積80%,境內山核桃、元竹、銀杏面積和產量居安徽省首位,是著名的“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竹子之鄉”[1]。因為環境的特殊性,獨特的經濟林,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根據調查數據,早在2007年時,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接近3000元,占總純收入的50%[2]。隨著經濟林的不斷發展,2015年時全市林下經濟年總產值接近10億元,且依舊呈現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全市的經濟有力增長點,部分產值詳情見于表1。
經濟林的發展,受外界因素的強烈影響,其中灌溉設備及灌溉設計,無疑是保證惡劣時節林木穩定生長的決定因素。所以研究高效節水灌溉,對經濟林農業發展之路有重要的意義。文章詳細分析了寧國市地形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被等情況,因地制宜提出了適合寧國市高效節水灌溉的方法,對于經濟林發展、保證經濟增長有一定參考價值。
1 自然概況
1.1 地形地貌情況分析
高大的天目山脈以及黃山余脈將寧國市包裹其中,全市地處皖南山地丘陵區,境內呈現峰巒疊嶂、南高北低的景象。全市海拔分布概況見表2。
由表2不難發現,山區地勢分布的不均,使得各地區林木生長環境存在較大差別。各海拔山峰占全市總面積比見表3。
寧國市構造線方向為NE-SW向,山體和谷地基本和構造線方向一致,地形總體南高北低,地貌類型主要為剝蝕—構造中山、剝蝕—構造低山、侵蝕剝蝕丘陵[4]。
1.2 水文氣象
寧國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以下特點:
(1)四季分明,特征明顯,春有暖陽,夏有烈日,秋有霜凍,冬有風雪;
(2)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5.4℃~16.4℃,平均相對濕度80%,年均226天為無霜期;
(3)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39h,月平均日照時長169.9h;
(4)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460mm,月平均降水量121.7mm;
(5)風和日麗,年均風速為2.0m/s,年均大風8次。
1.3 土壤植被
土壤形成及類型受多種因素控制,其中降水和垂直變化的作用尤為明顯。寧國市為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故全市土壤類型較多,分布情況見表4。
從表4中不難看出,因地勢分布和降水影響,土壤類型具有較大差別。南部降水充沛及地勢高處,所形成土壤類型以黃紅壤、紅壤性土為主,北部地勢較低,以各類型田土為主。
作為安徽省重點山區,寧國市綠植覆蓋率達85%,森林覆蓋達74.2%,兩項指標均在全省位列前茅。全市植被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1)南部地勢較高,分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竹林、針闊混交林;
(2)較低海拔處,珍稀林種分布普遍,具備典型組成結構;
(3)地勢平緩的畈、沖、坡地,基本開墾成為耕園地,種植農作物、果桑茶園等栽培植被。
身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貌分布南高北低,充沛的降水及充足的光照,在寧國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壤類型和植被分布。各種外界因素的作用,共同推進了經濟林的形成及發展。
2 農業灌溉現狀
2017年,寧國市耕地總面積26.40萬畝,總設計灌溉面積22.61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5.6%;經濟林總面積49.05萬畝,總設計灌溉面積11.88萬畝,占總經濟林面積的24.2%。其中經濟林有效灌溉面積1.85萬畝,占總經濟林面積的3.7%;節水灌溉面積0.87萬畝(管道輸水6600畝、噴灌1000畝、微灌1100畝),占總經濟林面積的1.8%。除節水灌溉面積外,大部分是利用小型雨水蓄集設施蓄水、少量泵站提水,人工澆灌。
近年來,經濟建設的加快,山核桃、茶果園等已成為寧國市農業經濟的支柱。發展同時具備不容忽視的問題,絕大部分經濟林生長在山丘高崗地帶,以山核桃為例,分布于土層極薄的高山山腰,缺乏自流灌溉條件,僅靠天然降雨補充,加上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極易受到氣候影響。
地勢分布、地質構造、降雨時空分布等原因,經濟林存在抗旱能力不強的嚴重問題。因每逢干旱年份,經濟果木生長緩慢,掛果數量銳減,品質大幅降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3 解決方案及措施
3.1 天然降水的充分利用
保證降水的蓄集,實行“減次定額”的措施,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對寧國市缺乏水源工程地區的經濟林,意義十分重大。
3.2 因地制宜
目前節水灌溉工程有微灌、低壓管灌等,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既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又保障了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每種技術的使用都具備一定范圍和條件,選用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與當地經濟發展和生產技術水平相匹配,避免盲從與和攀比。
3.3 綜合多項技術
作為系統工程,節水農業旨在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時,實現優質增產的目的,這一過程必須實現工程技術、農業技術、生物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3.4 保證設施投入,提升節水意識
占農業生產成本大比重的水利設施,是收益的保證。因而穩定的水利設施建設、節水技術的提升等方面,必須建立合理的投入機制,確保投入的有效落實。政府合理調整水價,積極宣傳,促進公民養成與提升節約用水意識。
3.5 重視節水工程維護運營
權屬劃分明確,維護方案詳細,維護主體責任具體。明確工程維護的經費來源,建立“使用主體籌集,財政適當補助”和“以水養水”的籌措機制,搭配績效考核的維護獎補舉措等。在結合項目實際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維護新模式,引導工程維護和管理運行實現專業化、自主化、集約化、社會化。
4 結語
傳統灌溉的“開渠引水”,耗費財力物力,且無法保證灌溉效果。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使用,具有節約成本,適用性廣的特點,在節水的同時,保持了土壤肥力,減少了地下水污染,符合了循環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理念。
寧國市特殊的地勢形貌及水文氣象,促進了經濟林經濟的發展壯大。高效集約的灌溉技術和灌溉方法,既保證了經濟林的產值,削弱氣候的影響,又具有環境友好的特點,是確保經濟林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大偉. 縣域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方法初探——以安徽省寧國市生態城市規劃為例[A].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09:5.
[2梅瑩.林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理性思考——基于安徽省寧國市的調查[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01):97-101+107.
[3]石道國.寧國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0):193-194.
[4]徐小磊,戴圣潛,劉家云,陸曉三,儲東如,路玉林,周存亭.安徽寧國地區巖-土系統元素遷移及其農業地質環境效應[J].地球科學,2005,(02):168-17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