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誰也不知道我的快樂和悲傷。爸爸媽媽給我一把小傘,讓我在廣闊的天地間飄蕩、飄蕩,小傘兒帶著我飛翔、飛翔、飛翔……”從小就喜歡這首歌頌蒲公英的歌曲,喜歡蒲公英對風雨無懼無畏的頑強精神,喜歡蒲公英漂泊天涯、四海為家、詩意棲居的生活方式。
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和小伙伴們手執蒲公英花蓬,奔跑在山坡田野之間,愜意地欣賞那一粒粒撐著小花傘的蒲公英種子,迅速地在風中漫天飛舞;小時候,我總是喜歡和小伙伴們坐在山坡之巔,鼓足氣力用小嘴對準手中的蒲公英花蓬使勁吹,看誰吹出去的蒲公英種子飛得更高更遠……兒童時代,蒲公英不僅是小伙伴們最詩意的玩伴,更是我向往外面世界的載體,帶給我無限美好的憧憬。
“默默地開花,淡淡的清香/我是打著燈籠尋找歸宿的孩子/我是撐著小花傘獨自闖蕩的孩子/一縷炊煙就可以讓我熱淚盈眶/一聲乳名就可以讓我夢回故鄉……”(雨曉荷詩歌代表作《蒲公英》)隨著年齡的增長,蒲公英已經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情不自禁從思鄉的詩歌中緩緩流淌出來,蕩漾出無數美好的漣漪。
蒲公英因其頭狀花序的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狀若一個個白色的燈籠,故而被四川盆地中部的父老鄉親們形象地叫作“燈籠草”。陽春三月,蒲公英在山間田野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嬌嫩的枝葉邊緣呈現出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逐漸狹窄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泛出紅紫的色彩,花葶上部是誘人的紫紅色,白色花朵盛開成長有密被蛛絲狀的柔毛,甚是讓人憐愛。
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炒肉絲能夠補中益氣解毒,腌泡的蒲公英花蕾可以提神醒腦,蒲公英的根可以用來替代咖啡,蒲公英的花可以拿來釀酒……不僅如此,蒲公英配以綠豆、蜂蜜煎服、涂臉還具有美容之功效。早春的蒲公英,花朵還沒有綻放,葉片非常嬌嫩,不僅是牛羊兔等家畜絕佳的喂養飼料,而且是蔬菜青黃不接時的素菜極品。在山野田間將鮮嫩的蒲公英采挖回來,摘除枯葉并洗盡泥沙之后,放在滾開水里略微煮上一小會兒,隨后立即撈起來濾干,放入盆中撒上食鹽、澆上陳醋,再用適量的蔥苗、大蒜、香油攪拌均勻,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涼拌蒲公英”就可以端上餐桌開始食用了。這道菜雖然有著蒲公英淡淡的苦澀味道,但濃烈的清香滋味讓人欲罷不能。
蒲公英植物體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等多種健康營養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抗感染的藥效作用,對目赤腫痛、小便淋瀝澀痛、疔瘡腫毒、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等數十種疾病均有極佳的療效。美麗的蒲公英是低調的養生專家,其食用價值、醫藥價值、營養價值在《本草綱目》《滇南本草》《醫林纂要》《現代實用中藥》《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中藥現代臨床應用手冊》等歷代醫藥大典中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正因為如此,我國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關于蒲公英濟世救人的優美民間傳說。
春末夏初時節,蒲公英綻放出向往自由的潔白“翅膀”,在微風之中搖搖晃晃地漫舞于花絮之中,讓山間田野洋溢出浪漫而詩意的境界。蒲公英花開后隨風四處飄飛,漂泊到新的地方扎根發芽,繼續孕育新生命。蒲公英就如此循環往復,用生命譜寫對人世間最無私的愛與奉獻。蒲公英的花語是“無法停留的愛”,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國風·衛風·伯兮》就有借蒲公英描寫堅貞愛情的詩詞——“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該詞以女子的口吻寫出,意思是“自從丈夫東征以來,我就沒心思梳洗打扮了,頭發亂得就像蒲公英開了花一樣。我不是沒有頭油潤發,只是我修飾容貌又能討誰喜歡呢?”
隨著蒲公英的價值被世人所熟知,如今已經被采挖得難覓芳蹤了,心中不免滋生出無限惆悵。夏日,一場淅淅瀝瀝的雨不約而至,夢中四處漂泊的蒲公英塵埃落定。恍惚之中,我變成了一粒蒲公英的種子,在風中飛呀飛呀,苦苦尋覓自己的家園。